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时间:2022-09-01 07:19:14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摘要:在大学四年里,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一起拍短片、广告、MV等等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视听语言对于空间营造的重要性,在以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杨德昌的电影为例,加上四年来我自身的拍片、学习心得,浅谈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键词: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画外空间;运动

一、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以及什么是电影空间

(一)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视听语言

“电影是通过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时间流逝的美。”①

换句话说,电影是纪录生活中的光和声的运动现象。它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本质是纪录。它不同与戏剧、音乐、美术,它不具有那些传统艺术的属性,但它也有叙事的功能。

视听语言是光和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即电影语言。试听语言就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二)什么是电影空间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运动:(MOTION)活动映画,或CINEMA。这些概念强调的都是运动,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是视听运动。当我们单独来研究电影中的视觉问题时就会发现,当摄影机运动的时候,电影银幕的画框里出现的情况是,原来的空间被排除在画框外,新的空间进入画框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电影的空间观念即开放的空间观念和封闭的空间观念。雷诺阿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电影艺术大师都是开放空间观念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们认为:银幕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是相连的。银幕只不过是面向生活的一扇窗户。观众只是偶然走到窗前,看到窗外发生的事情。窗外的生活是独立自主的,它不是为观众而设的,而且生活也不仅仅是观众所看见的那一部分。尤其雷诺阿的影片强调摄影机的运动,他的镜头几乎总是在动,甚至是令人觉察不到的运动。在电影中,雷诺阿等人所表现的空间观念有两部分组成,即:看得见的(画内空间)和看不见的(画外空间),这样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你只看见了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半,还有一半被遮挡物遮住了。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纪录运动,电影就是用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这种时间流逝的影像。所以它讲究逼真性,逼真的呈现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即(电影)空间。

二、分析杨德昌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是如何营造空间的

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②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是杨德昌集十年大成的经典之作,长达4个小时。杨德昌用自己稳健的影像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灯光昏黄的台北夜市,影片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关系、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编排。

1.影片中部(58分)

在这一段首先是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在书摊上看小说这样一个画面,然后声音出现女孩儿喊“四儿,小四。”的声音。接下一个画面中的小个子男孩从书摊上溜走。在这之前,导演已经给观众展示了画面中小四在推他的自行车,和女孩儿过马路的场景。这里的重点就是在这个镜头一开始导演并没有给观众明确他们两个人的方位。接下来,书摊上的男孩子从画面左边出画,女孩儿从画面后景的左面入画,小个子男孩儿从画面右边过来。然后,小四儿和女孩儿两个人往前一起走,往前走过来。摄影机跟着主人公摇动,最后当摄影机摇了快180度后,画面出现了原来对面的街景画面。这时出现声音“交女朋友哦”画面是小个子从右上角重新入画再走到画框下出画。小四儿、女孩儿还是继续走摄影机跟拍他们。画外音出现:“老板,那些小书呢?”这句画外音给我们观众脑子里引出了之前的那个书摊,这样的镜头调度、安排就完全体现了无限开放的画外空间。使得我作为一个观众,在脑海里同时出现了那个书摊、女孩过的马路、小四的存车处、街道背景上的房子、灯火。这就是通过空间表现、空间调度营造给观众留下的幻觉印象。我猜想,在杨德昌导演的脑海里大概是没有画框的,或者说,是不受画框的限制的。

2.影片(1小时30分)

这一段:镜头一开始是女孩儿从医务室里走出来,和左边画外的小四说话。但是镜头没有跟着他们俩正反打,而是摇到了右边,定格在那个绿色的墙面上。那个墙面上有模糊的两人的影子。最后镜头又摇过来跟着他们两人,两人下楼,镜头从上往下拍最后两人出画,这个镜头结束。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有个感觉,只听见声音看不见人,那声音就更清楚,就更突出。我感觉导演这样处理非常有意思,比较独特。

3.影片(第二集5分53秒)

第三处的背景音一直是校园里的一个乐队的演奏,镜头画面出现四个孩子坐在那里,两组谈话也同时进行,这样让观众感觉十分生活。然后接女孩子从画面背景的大街上走过。这里画面中的对话是“我上个厕所”“妈的,下课不上!”这又让观众感觉更加生活化。接下来的画面是,女孩子往乐队这边走,小四追过来,背景乐队演奏声加大,小四在演奏声中大声嚷嚷说要保护女孩,可是这时,乐队演奏忽然停止了,小四的最后一句话很大声的喊出来但是又因为乐队的停止而马上收小了声音。他再开口说第二句话的时候,乐队又开始继续演奏。我认为,这个场景设计的很戏剧化,很真实。唯一有点不真实的是当那个乐队第一次停下来,小四儿的声音突然暴露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乐队队员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看他的,这就在真实里显得有一点不真实了。

除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影片以外,我还非常喜欢杨德昌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一一》,接下来,我将继续结合他这一部影片浅做分析。

(二)《一一》

杨德昌导演2000年的作品《一一》被法国媒体形容为杨德昌把“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一一》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殊荣。③

1.影片开始

影片的开始,以祥和安静的钢琴音为背景音乐,纪录了一个结婚庆典的过程。轻松安静的钢琴音乐一直铺底,给观众一种幸福和谐的感觉。直到1:47秒,远景,婷婷跑到婆婆身边问“婆婆,你没有事吧?”然后音乐渐弱停止,故事开始。之前所有的镜头都是大全、远景或近景,声音也是音乐加人物对话。直到背景音乐停止、云云来婚礼闹事的时候,导演才给了人物特写或是中近景。这种空间营造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从影片一开始便产生一种旁观者的感觉。所以这时候,观众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观看镜头中人物的故事。但从1:47秒之后,影片背景音乐的停止,以及镜头的景别、运动。使得观众开始认真去听、去看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发展,从而自然而然慢慢的融入到之后的故事中去。

2.影片(1分52秒)

镜头中几个人在吹气球,主人公洋洋在向镜头外张望。切下一个镜头,一扇门,导演从门外往门里拍,门只有中间三分之一是屋里婚礼的情况,云云(第三者)从画框右侧入画,走到中间的门里。在这期间,背景音有女人打电话的声音、吹气球的声音、气球摩擦的声音、人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器皿碰撞的声音。这简单的两个镜头就给观众交代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婚礼大堂、大堂门外。在3:07秒,云云进门以后,找到婆婆开始哭哭闹闹,老人的女儿把云云往镜头右边拉,中间一个红色的柱子,二人走过柱子,镜头也跟随二人摇到柱子右边,此处的画面是老人女儿和云云,声音是二人略带争吵的对话。然后切婷婷和婆婆这边,两人只有动作,背景依然是云云二人的吵闹声,只是这里声音变小,切换成了单声道(右声道)。这种变化会让观众更加注意去听他们的对话内容,这里同样利用我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偷听”。似乎是你日常生活中,在大马路上看到了这么一对人,你凑上前去听一样。这时,再切婷婷跟其爸爸的对话镜头。说话的时候,婷婷爸爸把手里抱着的弟弟、弟妹的结婚照倒着放在梯子上,这看似巧妙的小动作却带给观众一种蹩脚的感觉,也巧妙的暗示了他们的人物关系。直到这时候背景音依然有云云二人的吵闹声,这就把几个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又有了一个整体感。可以说,导演的这种表现手法自然的给观众展示了两个画内、画外不同的空间,还让这种空间巧妙的结合、分离。最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感带给观众的是确确实实的“真实感”,就好像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3.影片(9分35秒)

这一处,洋洋被女生欺负以后坐在妈妈的身边。镜头是洋洋的半身近景,背景音是大人们继续谈论婚姻问题的旁白。洋洋小心翼翼地转头看对桌欺负她的女孩子们,切女孩子那一桌的小全景。背景音依然是洋洋自己这桌大人们的对话和女孩子们嬉笑声、挖苦洋洋的声音。再次切回洋洋半身特写,画面是洋洋无奈失落的表情,声音还是大人们的谈论。切全景,爸爸走过来,跟同桌的人应和几声后开始关心的询问洋洋怎么不吃饭。直到妈妈对爸爸说:“你不要管他啦”。这个镜头结束。这个镜头的这种试听结合方式突出了小孩子一个人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的心态,以及大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忙于应酬、忙于交际从而忽视孩子情感的这一社会问题。正因为镜头是洋洋心事重重的表情,而声音是大人们谈论扭曲爱情的对白从而形成的强烈反差才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孤单、没有人理解的无奈、大人的麻木。热闹的婚礼空间、孩子孤独的内心空间、嘈杂繁乱的生活空间,这种种空间就从试听上直接引起了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三)这种空间营造的意义、作用

视听语言营造出的电影空间首先能让观众感觉“真实”,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还原电影纪录的本质。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其次,空间塑造表达了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影像,还原真实的空间、改变真实的空间,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总之,我欣赏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作品,更欣赏他作品中给观众呈现出的这种真实空间感。

三、结语

通过对杨德昌导演作品的浅析,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体会了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的意义,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在电影里,我们通过银幕看到视觉形象。但在生活中,人眼的视野却是有局限的,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画框内的东西,听到的却不止这些。现实生活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是真空的,所以是不可能没有声音的,而所有声音也不是你所能看见的。在生活中,声音是一个无限连续的空间。它有着远近的距离,运动和具体的方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我更加体会到电影纪录生活的本质以及把握电影电视中无论是画框里还是画框外都应该有无限连续的声音空间。在运用方面,更应该把我们看到的(视觉)和听到的(听觉)这两种媒介空间很好的结合起来,扩展到无限。只有这种画面和空间的无限营造,才能给观众最真实的感觉,呈现出完整的生活空间。我想,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米高峰.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7.

[2]柳峰.影像视听语言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张辉. 用视听语言来解释人类文化现象[J]. 民族研究,2004,04:56-64+108-109.

上一篇:跑入荒野之境 下一篇:汉日“鬼”词汇语义色彩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