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

时间:2022-09-01 05:46:08

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

摘 要 行动导向教学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了有效地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本文首先介绍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接着分析目前行动导向教学的误区和产生误区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行动导向 教学 误区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良性发展,目前正逐渐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德国行动导向型教学的引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活力,行动导向型教学是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社会、方法及个人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向,其教育理念和基本原则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相匹配。探索行动导向型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推动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行动导向型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1.1行动导向型教学的内涵

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行动导向作了明确的界定:“行动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可以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 而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我国学者将其解读为“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脑、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职业能力。其基本要求是以职业情境为教学参照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遵循“接受任务--思考决策--实施行动”三阶段,“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行动来学习,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2行动导向型教学的特征

(1)教学资源多样综合化。可以是网络的、多媒体的、图书、实际操作的、现场参观等等,呈现多样综合化趋势。

(2)教学方式的丰富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集体化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人的个性特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是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使得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互辉映。

(3)教学环境的个性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教学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2目前高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误区及原因

(1)对行动导向型教学的适用范围模糊不清。有些人认为行动导向型教学适用于所有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使所有课任老师都进行教 、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改革(版本1);另外一些人认为行动导向型教学只适用于基于生产或经营实践的课程的教学,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是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真实或仿真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的(版本2)。这些不同观点使得许多教师处于无所适从状态。

原因是“行动导向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土壤, 在德国已经形成为一种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培养了无数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由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德国不同,使得行动导向型教学这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推行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许多职业教育专家想法把行动导向教学“本土化”就演绎出许多不同的解释版本,对于每位教师和每个学校来说,选用那个版本 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从合理度而言,多数专家倾向于版本2的观点。不过对于起步较晚,职教师资力量薄弱,合作企业少的学校来说,先按版本1进行教学改革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认为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就是行动导向型教学。因此,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进行启发式教学。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不变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学生是知识的承载者,以听讲、理解、重复、记忆为主要任务,教学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以理解记忆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楼是教学的主要场所,符号化教材和课件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原因是教师自身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压力,缺乏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自我学习动力,对行动导向型教学没有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对其内在含义的深刻理解,教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不高,导致对行动导向型教学理解的肤浅表面化。

(3)对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能力培养多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的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认为技能实训是以学生动手为主,这样就是行动导向教学,因此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技能练习。刚开始学生由于好奇,兴趣盎然,但时间不长,许多学生就懈怠起来。 因为这种动手实践是缺乏目标的机械性的重复训练,这种技能训练与学科知识的学习一样,学生不能预期到目前的练习与他所向往的目标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缺乏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的自主性信息收集、计划、决策 行动、检查,评估等完整行动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养成积极性。 这种教育导致了高职教育与社会上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同质化,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素质是区别于社会培训和中职教育的关键要素。当然,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

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

原因是教师没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对具体的职业情境不够了解,对其重要性没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不懂具体的实践细节和详细的工作过程,导致不会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型教学,不能够围绕工作目标和任务聚焦知识,使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在动态的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 最终达到“粘合知识”于工作任务,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只能选择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只重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未来从业所需的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多快节省”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思想在作怪。我们不能从只重理论一个极端走向只重技能的另一个极端,二者围绕目标和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有机地结合才是合理的。

3具体措施

3.1完善“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体系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3.1.1能力本位的职业性

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在自已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即职业能力。显然,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完成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将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它不再单纯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而是力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即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

3.1.2工作过程的实践性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在行动中学;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是在具有浓厚的职场氛围和工作情境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内容与职业工作的要求、结构和内容形成一一映射的关系、 其教学模式同样是围绕职业工作这一主线而开展的实践活动方式。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其目标、结构和内容,还是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与职业实践紧密相关,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3.1.3职业迁移的开放性

由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影响就业市场供需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因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必然是开放和包容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应就业市场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变化。所谓的职业迁移能力是指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也称之为跨职业能力或关键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确定性因素将会增加。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只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3.2搭建平台,建立师生共同学习的机制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将影响部分学生的职业规范和文化思想,而同时,学生的行为变化和思想将会带动所有同级学生并将它传承下去。这样,有利于教学改革,可以弥补课堂时间传授内容的遗憾,更利于关键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更有针对性的修改授课内容,将促进教师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3.3拓展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3.1加强行动导向型教学师资的培训

培训的过程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训教师的体验和具有针对性的交流。学校要注重培训与实践的实效性,建立制度,完善教师的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这样,教师才真正实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体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

3.3.2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教研

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给教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搭建平台,为教师教改科研提供如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服务,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改科研的积极性,从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程、学生角度思考教改科研,从而杜绝敷衍以及形式上的模仿。

3.4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典型模式。校企合作,校企共赢为产学研提供了可能。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晓娟.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0(21).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蒋卫平.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成人教育,2011(10).

[5] 刘书梅等.关于高职行动导向型教学误区的剖析[J].职教论坛,2011(5).

[6] 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

[7] 傅伟等.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8] 马晓琨等.浅谈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误区与经验[J].职教论坛,2010(14).

上一篇:高职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职业情境探讨 下一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