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场地体育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01 01:47:46

小场地体育教学初探

【摘要】在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校都面临着体育教学场地狭小的问题,这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带来诸多困难与障碍。本人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体育课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几方面,简单介绍了在小场地的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场地;体育;教学;初探

1 课题背景分析

根据1987年10月1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学校的运动场地的规定,小学每学生运动场地不宜小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学校田径运动场地,中学生人数在900以下时,宜采用250m环行跑道,学生人数在1200-1500时,宜采用300m环行跑道,位于市中心的学校,用地特别困难时,跑道可以适当减少,但小学不小于一组60m直跑道,中学应不小于一组100m直跑道。但是据了解,随着用地不断紧张等原因,现在我市大部分的中小学学生的人均运动场地远达不到要求,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校为数不多。笔者调查对象为飞云学区和塘下学区的8所中学和10所小学,调查的数据显示,小学组人均运动面积是1.53m2,中学组人均运动面积是2.125m2。这现状给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带了更大的障碍。学校只有具有较理想的体育活动场所,以及足够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才能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此,如何合理利用小场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小场地体育教学的方案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和所能利用的空间实在有限,操场面积约900m2,且形状不规则,呈多边形,操场中跑道部分最长的直线距离约为110m、宽约5m,并且是没有弯道的。在体育课中可用的长度约为80m米,而固定性的体育设施(单、双杠、沙坑)更是缺乏。虽经多次设计整修,仍远远不能满足体育课堂的需求,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要想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从硬件条件方面讲是非常困难的。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克服困难,高水平地完成好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工作中一方面主动地请教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领导,一方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吸收了他人的成功作法,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思索、实践,并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心声。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2.1 合理的教学安排是小场地教学的先决条件。

2.1.1 小班化教学是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的必要因素。狭小的运动场地庞大的学生队伍,在这样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小班化教学,每班20-30来人,确保每人运动器械能够人手一件,如篮球、沙包、垫子等,操场也能保证每人(组)都有固定的练习空间,不再需要经常地分组轮换了。即使需要轮换练习,也可大大的减少每轮的等待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次数,从而增加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增加运动量等,都提供绝好的机会。同时,小班化的教学制度,更利于在小场地上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以投掷中的投准和投远这节课来看,远来一个班级是60多人,而我们学校的场地只允许我们每次只能同时5个学生进行练习,一轮就要12组,这样学生的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就大大减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可是如果进行小班教学的话,首先人数就少了一半,那么至少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就会增加一倍,随之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就会上来。

因此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小班化的教学制度来保证。

2.1.2 举办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是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体育比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活动,具有大众性和竞争性这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通过各种规模不一,等级不同的比赛来看看:谁更高,谁更快,谁更强,是体育运动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而学校体育自然也不会例外,通过比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更乐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组织何种比赛,体育教师有着很大的决定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组织比赛的契机来引导学生进行适于在小场地中开展的体育活动,诱导他们对这些项目也逐渐产生兴趣。如:当我宣布要举行“三跳”比赛后,许多学生就立刻自发地从家里拿跳绳,利用课间、午间的空闲时间进行练习,在体育课上更是主动向老师提出要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练习的请求,兴致之高非常可喜。

比赛是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这种小场地的比赛,刺激少年学生的好强心理,这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

2.1.3 适当地让学生亲身力行进行大型体育活动,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在教学中,我适时地、有控制地进行了诸如“足球赛”之类不适宜在小场地上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地感到狭小的场地给活动带来了不便,如:跑动范围太小、用力踢球会使球飞到场地外面去,时时担心会打碎玻璃等等。这样的许多因素制约着游戏愉快的进行,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感到:与其提心吊胆地踢球,还不如服从老师安排,开展其他既有锻炼意义,又有趣味的体育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学校的客观条件,比单纯说教要有力的多,也是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具体体现。

2.1.4 偶尔去校外场地教学,调节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运用各种手段在小场地上上体育课,尽管能够使学生安心上课,但有一些项目仍然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习惯于在小场地上进行训练,学生没有经历过大的场面,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运动习惯,且遇到一定的场合也会手足无措。例如:在去年的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有些学生见到偌大的田径运动场时,有点紧张,她们本来就胆小,退缩的心理表现的非常明显,不仅如此,他们在所参加的200m、400m、1500m跑的比赛中,也因为不大适应大场地,无法掌握跑的节奏和正确估计所剩距离,成绩很不理想。

针对这些情况,今年,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高质量地完成了许多训练内容。如:超长距离的自然地形跑,深深地挖掘了每个学生的耐力潜能,时至期末,学生的耐力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女同学,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越来越不喜欢参加剧烈的活动。但对于在校外进行长跑,由于不存在偷懒的可能性,所以她们的耐力,包括灵活性和毅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校外的体育活动也充分调动了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鲜的环境刺激了他们的兴奋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他们原先在校内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运动天赋,而现在在相对广阔的场所,他们的才能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为学校运动队的选材提供了充足的余地。

2.2 优化教学方法是小场地教学的关键。

2.2.1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在研究中,我始终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发挥兴趣在学校中的作用来提高小场地体育课的质量。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化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

2.2.2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这种想法与小场地的现实条件相去甚远,而要想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教学目标下,单靠说教往往收效不大。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从学校操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体育锻炼,是主导与主体二者如何默契合作的新课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羁绊。所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只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3 提高施教者的义务水平,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入微地备课,仔细规划好,利用好现有的场地条件,是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无论操场大小如何,学生情况怎么样,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仍然是上好每节课的灵魂所在。而在不利的场地条件下上好体育课就又增加了灵活、多样地利用、规划场地这样的备课内容。

首先,在备课中,仔细研读教材,看看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变化来适应小场地。如:在冬季进行耐久跑的训练,我就让学生沿学校操场的四周小路跑,这样的安排,使学校的面积最大限度的利用,另外,不规则的跑动路线也增加了学生的乐趣,使他们更加乐于参加枯燥的长跑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乐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还要细心研究好操场如何规划,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争取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如:我校围墙边有一块小空地,面积来讲做什么都不好用,形状呈不规则的四边形,我打破常规,把它“分割”后合理利用,现在变成了一个跳远用的沙坑和一个铅球投掷场,外加一个可以放单双杆的场地,通过这些“废地”的利用,学生的锻炼有效空间也增加了,从而也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强度,对于提高效果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3 结束语

关于小场地的体育教学研究,笔者只是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提高老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了论述。其实小场地的体育教学研究涉及到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学校体育制度的制定,新鲜体育项目的引进以及学校运动场地的开发等等,而这些研究都将有助于我们这个小场地体育教学这个课题的完善。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