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冰箱产品质量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2-09-01 01:30:11

电冰箱产品质量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产品行业概况

电冰箱是我国最早实现国产化的制冷电器之一,从80年代初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电冰箱产量已位居全球首位。电冰箱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和稳定。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的影响,使内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家为扩大内需,进一步拉动农村市场家电销售,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商务部、财政部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开展"家电下乡"工作,2009年已扩大到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

冰箱行业已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质量稳定。但随著社会的不断进步,能源的紧缺,标准和市场对电冰箱类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使电冰箱、冷柜制造企业承受了极大的考验。

我国电冰箱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以宁波为代表的华东地区,许多企业刚开始涉足电冰箱产品的制造,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质量控制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1年《电冰箱(电冰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共抽查了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14个省、直辖市89家企业生产的95种电冰箱(电冰柜)产品。其中4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5.8%。涉及的不合格项目为耗电量、能源效率等级、冷冻能力。

从我们承担的各类监督抽查以及企业委托的电冰箱检测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集中在总有效容积、耗电量、能源效率等级。与国家公布的抽查结果是吻合的,说明这些质量问题的确是电冰箱产品存在的常见问题。

三、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总有效容积

电冰箱产品标准规定的总有效容积是指温度符合要求,能用于物品储藏的空间,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部分不适用于储藏的空间应减去,比如冷藏室的内壁的搁架条、温控盒,冷冻室中固定安装的蒸发器等,有些企业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够,在产品设计时,只考虑了内胆的毛容积,未考虑应减去非储藏空间,造成产品总有效容积不合格。消费者按照产品标识的容积来选购,就会被误导,权益被侵害。

还有一种情况,不诚信的企业存在恶意虚标的行为。性价比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因素,容积是电冰箱产品的主要比价项目之一,因此部分不法生产企业为了市场竞争,有意虚标容积。个别产品的有效容积仅能达到额定容积的90%,这已经明显超过了设计缺陷可能带来的偏差。

2、耗电量

标准规定:冷藏冷冻箱和冷藏箱的耗电量限值是额定耗电量的115%,冷冻箱的耗电量限值是额定耗电量的110%。当实测值高于限值时,则耗电量项目不合格。

耗电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耗电量标低来误导消费者,二是对检测标准理解有误,测量方法不正确。企业在测试耗电量时常出现以下错误:"M"包的放置位置不正确,未按标准要求将"M"包放置于冷冻室最热部位;冷藏室铜质圆柱点布点位置不正确;冷冻室内试验包的码放不符合标准要求。

3、能源效率等级

能源效率等级反映了电冰箱产品的节能水平。电冰箱能效等级分为1~5共五个等级,节能水平最高的是1级。新版的能效标准自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对节能减排十分关注,目前国内电冰箱产品在节能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已与国际标准接轨。

不合格的原因: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未按照新版标准完成对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能耗过大。也不排除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虚标能效等级。

4、冷冻能力

冷冻能力是在24小时内可被冷冻到-18℃的食品数量(以㎏计)。标准规定,冷藏冷冻箱的冷冻能力限值是≥标称值的85%,且不小于4.5㎏/100L(3星间室)。在试验过程中任何压仓负载的"M"包的最高温度应≤-15℃,并且试验结束时,压仓负载最热的"M"包的最高温度应≤-15℃,试验期间,冷藏室的瞬时温度ta不超过+7℃,并且t1,t2和t3的瞬时温度在0℃~+10℃之间。

因此,电冰箱如果未能将冷冻能力限值数量的试验包在24小时内从25℃冷冻到-18℃,或者在试验过程中各间室的温度未能满足上述要求,则冷冻能力不合格。造成冷冻能力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制冷系统匹配不佳,导致箱内温度达不到规定要求;也可能是温控系统存在问题,冷冻室能够将负载在规定时间内冷冻到-18℃温度,但由于压缩机长时间运行造成储藏室温度过低,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四、质量改进措施与建议

1、生产企业应严格按产品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坚持质量底线,摒弃以产品质量为代价的价格竞争。从产品的结构设计、零部件采购、装配加工及质量检验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应加大对技术研发力量的投入,开发、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以适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要求。

2、企业应加强技术、检验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产品相关标准,正确掌握标准中规定的测试方法。对产品性能参数的标识标注应充分考虑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装配质量波动引起的偏差,更不可故意虚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消费观念转变,国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劣质产品将越来越没有市场,故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必将用脚投票。

3、建议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在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的同时,组织检验机构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技术指导,可采取多种方式适时进行产品标准的宣贯、质量问题分析及现场指导服务等企业帮扶活动。

4、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加强对那些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监管,坚决打击劣质产品,曝光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加强消费引导压缩劣质产品市场,促进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改进产品质量。

作者简介:郑勇伟,大学本科,制冷与低温专业。

上一篇:惩罚性赔偿责任与工商机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 下一篇:百度文库之侵权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