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时间:2022-09-01 01:03:07

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胃底贲门癌患者, 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接受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 观察组接受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6%)略低于对照组(14.63%), 术后病死率(2.44%)略低于对照组(4.88%),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68.29%)、

5年生存率(41.46%)均高于对照组(41.46%、19.51%)(P

【关键词】 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术;胃大部分切除术;生存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084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位居我国第一位。早期胃癌临床表现不典型, 当发展至晚期确诊时, 手术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由于胃底贲门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加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多受饮食、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预后更差。目前临床多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 但关于其临床疗效, 国内外学者还存在分歧[1]。为进一步探讨全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选取82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底贲门癌患者82例, 均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病理类型:腺癌69例, 腺鳞癌9例, 印戎细胞癌4例;按TNM分期:Ⅰ期19例, Ⅱ期63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7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54.3±7.6)岁;平均肿瘤直径(7.5±1.3)cm;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3例, 无淋巴结转移18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9例, 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55.8±7.2)岁;平均肿瘤直径(7.8±1.5)cm;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2例, 无淋巴结转移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 其中单纯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33例, 合并脾切除术患者8例。观察组行胃全部切除术, 其中单纯胃全部切除术患者32例, 合并脾切除患者9例。全胃切除术操作步骤:患者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首先采用标准D2手术, 于上腹部作长约18 cm正中切口, 进腹处理胃结肠的韧带, 钝性分离横结肠韧带下约16~20 cm处的空肠系膜, 并游离至空肠远端。随后于幽门环远端4~5 cm处切断十二指肠, 常规缝合并荷包包埋十二指肠残端;将胃网膜左、右静脉游离切断, 并切断肝胃韧带, 清扫肝总动脉及腹腔干动脉周围淋巴结;将远端胃提起, 结扎切断胃左动脉并清扫贲门周围的淋巴结脂肪组织, 然后将贲门上约3.0 cm食管下段部切断, 采用食管 - 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于患者空肠远端及其下方约28~30 cm处空肠进行端侧吻合, 形成“P”环, 同时将食管残端与空肠P 袢顶端进行端侧吻合, 此时注意适当延长吻合口距离, 直至达到空肠袢40~45 cm的位置, 完成吻合后, 利用吸收线缝合系膜, 术后常规处理[2]。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膈下脓肿等)及病死率。术后随访1~5年,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 肠梗阻1例, 膈下脓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76%;术后死亡1例, 病死率为2.44%。对照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 肠梗阻1例, 膈下脓肿1例, 吻合口瘘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术后死亡2例, 病死率为4.8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56, 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0, 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82.93%, 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80.4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68.29%, 高于对照组的41.46%(P

3 讨论

经调查显示, 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 胃癌死亡率高达25%, 且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3]。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 胃癌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加, 且趋于年轻化,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胃底贲门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大多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预后差。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以往临床多采取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本病。目前临床关于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国内外学者仍有不同观点[4]。但有研究报道, 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高于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5]。本组资料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术后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对胃底贲门癌患者的治疗, 采取全胃切除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好, 且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杰, 廖国庆, 晏仲舒, 等.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meta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6(6): 570-575.

[2] 温志刚.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37例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21):1633, 1636.

[3] 余森, 谢敏, 邓春富, 等.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临床分析.河北医学, 2011, 17(12):1646-1648.

[4] 郭峰山.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疗效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6(23):3034-3035.

[5] 马莱, 黄灿, 徐春华, 等.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疗效分析.医药前沿, 2014, 6(22):54-55.

[6] 苏纪亭.胃底贲门癌根治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比较. 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3(22):3461-3463.

[收稿日期:2016-01-25]

上一篇:固网宽带市场要变天? 下一篇:为学生作文找到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