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磨坊箐

时间:2022-09-01 12:16:18

童年的记忆中,爷爷说的磨坊箐是故乡最远的一处山名。爷爷说他的父亲也说不清它原先叫什么名,是早前从宁蒗、凉山一带迁来的彝族同胞选在那幽僻处建了个水磨坊而得名的。那里长满茂盛的原始森林,长年烟雾迷,涧水叮咚,树木荣茂。林间常有野猪、熊等凶猛野兽出没,危险四伏,充满野性而诱惑。小时常听大人说只有胆子大的彝族男子才敢深夜陪自家女人去水磨坊里磨苦荞、燕麦,给女人站岗放哨,谨防野兽攻击,通常人是轻易不敢去的。

爷爷过世已多年。但磨坊箐还在。从遥远的故事中走来。走近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周围的一部分。然而,停留在爷爷那一段时光的磨坊箐,只能让后人可听而不可及,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思。

爷爷的磨坊箐。充满原始的魅力。令人恭敬神往而不可亲近,它臣服于勇敢的人,属于无所畏惧的人。钟情于维护它自然法则的人。馈赠给所有向他索取的人,哺育故乡一天天长大。自然之爱向来就是如此无私、无畏、无疆,而又绵长、博大、永恒。面对人类超越极限的索要。终会以成千上万倍的灾难报复人类。在没有直接经验积累以前,人的思想是荒芜的,灵魂是青涩的,童话是虚假的。故乡的童年就像小孩常常是被眼前的局部利益蒙蔽了视线,看不清远方。后来的人留下的后来的故事,多半是对爷爷磨坊箐的追忆和回念。没有人可以验证故事,但故事可以教育人和启发人。

小时候生活艰苦。日子老长老长特别难捱。黑夜总在僵硬的木板床上翻来翻去。还不到天明;白天老在黑夜的两头盯得你精疲力竭,还不见太阳落下山岭。

爷爷的磨坊箐遥远而寂寞,我喜欢它的神秘、刺激,因人迹罕至而特别清静和本性。谁也管不了它的夏长冬短。四季轮回。喜欢开什么样的花就随便不分四季地开。愿意长菌子就不顾一切地使劲地长各种有毒无毒的菌子。想长年清清爽爽就结个半山坡的冰,夏天来了也掖着藏着拒绝融化:我喜欢它自由自在铆足劲生长的气势。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精神、蓬勃向上,每一片叶子都是那么新鲜、明亮,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甚至连枯朽的老树也不甘放下生命。已没有叶片的枝干依然钢铁般直挺挺地站立,指向蓝天,直插霄汉。还有那里的空气,那里的流水,那里的一切。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它的树摄人体魄的英武和它的风清晰透彻的熨拂,充分感受到它们给我的震撼、舒爽和快意。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我们几个村里的同龄伙伴丢下家里早已安排好的活计,瞒着大人背着小背篓飞向山里,采松明,摘野果,捕山鸟,挖藤蔓,濯溪流。一边聆听天籁之音,一边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跌倒了不觉得疼,爬起来再继续往前。流汗了不觉着累,往往不知不觉就玩到天色擦黑。有几回还急得大人打着火把寻到半路上挨臭骂一顿,大伙暗自相视一笑,心里却美滋滋的,一点没有受委屈的感觉。在那里,心门打开,花草树木进来,童年的天真与自然的真实面对面。快乐也就自然而然。

参加工作后也去过几次。当年的水磨坊遗址还在。只是样子有些破败。显得西零东落的,早已废弃不用了,那石磨也不知去向,想必是被山洪掩埋在地底了吧!也许千年后那沉睡的石磨突然从地底醒来,呈现在世人面前那千锤万琢出的已是文物的牙齿依旧可以很自信地加工起当代山里人赖以养生的纯天然粮食,潺潺溪水取代机械动力。听不到震耳的马达轰鸣,看不到漫天的乌云蔽日,闻不到呛鼻的有毒气味,吃不到农药污染的蔬菜食品。这该算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不知所以。

遗憾的是每次谒访磨坊箐居然没看到、听到野猪、熊等凶猛野兽出没的痕迹。山里的老乡说,很多年前就不见这些尊贵的客人了。实施“天保工程”后,最近这些年兔子好像是多了起来。我暗自庆幸。要是兔子都没了。只剩下孤独的人类。还有什么未来可言。我们翻山越岭,走了不知多少的山路。行程辛苦,遥远的磨坊箐竟然不像小时大人描述的那般荒蛮,回来平添一腔莫名的惆怅。

看来,我是回不到爷爷的磨坊箐了,只有等,可岁月催人老,人这一生时间太短暂,不够用,等现在的孩林长成参天大树,成林长成古老的原始森林。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孙子,这生命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肯定还有许多东西要在时间到来之前先传承下去,才可能等得到爷爷磨坊箐的那一天!

山里的老乡不是说兔子已经越来越多了吗?相信。爷爷的磨坊箐一定会有到来的那一天的!只是我们要坚持下去。

父亲的磨坊箐在生活滋味中,在维系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里。

遥远的磨坊箐孕育丰富的森林植被,艰苦岁月中那些斧头和马帮打破了爷爷磨坊箐的宁静。半夜三更村里的狗叫声把人从睡梦中惊醒,看看身边父亲的床,已不见人影,屋外的马铃声、说话声拥挤嘈杂了一阵,尔后渐渐离开村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成为童年记忆中最为素色的部分。生活的艰辛使村里的父亲们不得不两头见星星来勉强维持一家子的生计。除了过年过节。平时生活在同一屋顶下也难得见和父亲面对面。我与父亲的关系远没有和母亲、兄弟姐妹那般亲和,总有一种生疏的惧畏感。从少年到青年。并一直由始至终延续到现在。

父亲是家庭的脊梁。他的辛勤付出和母亲的精心打理使这个家在艰苦岁月中得以存活下来。并在风雨中艰难地生长,期间的滋味已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成长路上一段不被人知的感受,直到今天也从不敢轻易向幸福而不知足的孩子作为资本炫耀。贫穷的确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它只是岁月留给某些人的一笔巨大精神存折,从来不随物价因素而跌落它的价值。却往往被不识货的孩子遗弃在生活旁边。我试图替他们捡起这凝聚着许多磨难对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贝,却怎么也没有原来的那般厚实、沉甸,有生命质地,徒生一腔惆怅,毕竟经历是无法代替的。只有回到乡下的老家。年迈的父亲提起他的磨坊箐。我的孩子像听故事一样看着我。我才觉得父亲的磨坊箐比教科书上的说教要真诚和生动得多。

孩子终归是要长大成人的。他们的磨坊箐显然不在父亲的梦里,但他们的根在乡下,沾满泥土和散发草青味的身体。如汲取不到磨坊箐的养分。未来又往何处长?营养不良的生命。在城市的水泥地上将永远也长不大。即使终身滞留在异域他乡。也长不够老家台阶的高度。这样的孩子,还能找到回家的方向吗!父亲的磨坊箐火把点亮的那些斧头和马帮,依然行进在我的血液中,我有责任把生命延续给孩子时,也把生命中依然行进的斧头和马帮一起传承给他们。因为现实中斧头已锈蚀,马帮已走散。很难再找到它们的踪影。没有大人的指引,孩子是很难再找到它们了。

每次回老家。父亲都把他的磨坊箐和盘托出。让子孙各取所需。并叮嘱我和我的孩子要趁现在年少早为将来做好打算,不能看见困难就往回走。稍有不如意就灰心失望。要把心思用在做事上。少讲究吃穿,多学学别人,比上总不足,比下还有余,人这一辈子啥都比不成。就是命要比也比不成。并不是什么都是命里注定,穷人可以变成富人。富人也可变成穷人。穷家庭闲的人多起来。家只会变得热闹起来,可还是穷,只有做事的人多起来,家就会一天天变得好过起来,什么事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改变,最要紧的是不要耽误工作和孩子的学习。并一再希望没事时能经常回家,不要忘了家的存在。母亲嘴上虽不说。但内心比父亲更渴望见到我们。她是父亲磨坊箐的直接参与者和忠实捍卫者。孩子是她生命枝条上发出的嫩芽,她的一生都是供孩子生长吸收的土壤,她心里的梦长在孩子身上,她的远方就是孩子的未来,生活在乡下。如今接近八十了依然不肯停止劳作,不肯放下养活希望的劳动。

在父亲的磨坊箐里经历柴米油盐的不易和刮风下雨的艰辛,我和孩子似乎都老成了许多。孩子要一天天长大。我在遥想父亲磨坊箐的同时。不断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忘了爷爷奶奶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可孩子能听懂吗?

出去读书后。世界的变大使我愈发显得渺小。天高、云淡、风清的磨坊箐成为寂寞时的心事,孤独少年的忧愁里叮叮当当的马铃声一直摇晃到天亮。

参加工作头几年,到过几回磨坊箐。它像乡下生活不济的小户人家竭力掩饰内心的窘境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使我倍受伤感而说不出的难受。风在稀稀落落的林子中直接穿来穿去,到处是树木的残骸,几处山体滑坡露出赭红的泥土上寸草未长,新开的通道一层层缠住山体。刨出来的新土不断抛下斜坡,阻塞了山泉自由的流速,谷底流水迷失走向徘徊不前。不远处不时发出怪异的声响,甚至连偶尔的鸟声也听着凄凉,看着水流也觉着是在呜咽。

后来调到县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又拖儿带女。养家糊口,疲于奔命的我偶尔回趟老家难得与父母住上一天半日,又匆匆返回。人在旅途车在路,身不由己,再无暇光顾磨坊箐,它就这样渐渐远离了我的生活,远离了我的梦与激情。繁衍村庄的粮食和爱情干旱和水涝不断。城市的霓虹照亮夜生活的脸,白天虚妄的拥挤和黑夜不贴实际的鬼魅,使我再也嗅不到纯真泥土的岁月芳香。顺着车水马龙的轨道一路向前。每次出发。终无力抵达前面的终点。只有回到内心,回到我曾暗恋的遥远的磨坊箐旁边,才会感到精血旺盛,体力充沛,然而这又得等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无眠的夜晚,仔细盘点生活的角角落落,被我疏远的磨坊箐像风一样从记忆中掠过,留下丝丝缕缕清晰可辨的时间碎片。其实,我的磨坊箐并不遥远。它每时每刻存活于我的体内,附着在我生命的叶片上,把根深深扎进我的骨头和灵魂。忘是忘记不掉的。除非有更大的变数迫使生命放下这种权利。

作为80后的少数民族作家。向迅的散文有着超越他本身年龄的厚重凝练和沉静内敛。穿过向家大院,品读其时光记忆,体味生命感悟,我们不得不被那贴近灵魂的文字所触动。左中关的《鲁院,贵阳笔记》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书写,时间一线贯通且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在记叙和感情表达上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全篇充满着怡静美丽、简单精致之感。读陈洪金的《远处的喜洲》,他不仅真正读懂了喜洲,那优美绵长的文字外是一颗坚守美好和感动的心灵。《一张犁,两张犁……》的文字传统、天然、娴熟,那张充满着膨胀力的犁,是乡间农人的魂,是春天的动力,也是生命的耕耘者。赵德鹏的《遥远的磨坊箐》是一篇平实却引人深思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那一座“磨坊箐”,在面对纷纷扰扰的变迁时,它能让你我找到心的皈依。

上一篇:探访七龙女池 下一篇:浅谈网络电子教室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