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盎兴后的武术教学价值定位

时间:2022-09-01 12:03:41

儒学盎兴后的武术教学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儒学的创设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成为此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教学的核心和主流,相比之下,武术教学则要淡漠的多,在儒学及儒教(儒学教学)冉兴后的二千多年中,武术靠着私学教学的传承坎坷的经历了历史的重文轻武。

关键词 武术 儒学 教学 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武术发展总是随系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而动折不定,武术传承在经历了一个简易俗为,及低文重武的前历史发展初端之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使武术的历史旧幕不在依然,犹是在儒学盎兴后的数百年中,虽然在战争动乱期间社会上也曾有过“以戒为主”、“崇法尚武”,但武术传承与儒学兴盛前已截然不同。儒学的创设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成为此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教学的核心和主流,相比之下,武术教学则要淡漠的多,犹为遗憾的是武术教学的文字资料记载少之又少。在儒教出现后,武术传承与发展同以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1.公学(官学)的武术教学象以前的庠、序、宫等逐步消失,2.私学武术教学逐步出现,3.武术教学内容上较以前丰富、系统化,超越原来的更多单纯以射为主的内容,4.武术的器械教学逐步趋向复杂化,5.武术教学逐步呈现民间武术与军旅武术两大分支。

中国教育史及中国教育通史的相关资料虽未明确考证进行武术教学的庠、序、学宫等学校的废除时间,但从成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所载“古之教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中的“术”指的是武术,“术有序”指的是武术教学的地方在“序”,由以上记载来看,如果象“序”等这类学校在战国末期依然存在或废除不久的话,那么说“古之教”显然不合逻辑。另据黄绍箕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中说“周室东迁,痒序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曾修伴宫”。因此可以推断这类从事武术教学的官学早在战国末期前已经消失。官学消失,但武术的传承未从历史中退出,相反,却亦演亦优,那么,承启此重任的武术教学形式只能发生相应的转化,由官学教学变为私学教学。可以肯定地说,社会的动荡不仅不利于官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私学的办理,但两者相较,政治对官学的影响更大,而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也因私学武术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能扬长避短。

武术教学的官学行政制度及统制阶层接收的单一性势必限制了武术的发展,历史的选择总是最庄严的,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推进的尊重,武术教学形式只有由官学转变为私学才能扩大接受这项人体技术文化的群体,才能推动这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和丰富。如黑格尔所认为:“历史本身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它本身就是理性自身的发展过程”。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社会需要具有客观性,社会的存在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对武术教学形式的转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又以其客观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趋向。不仅如此,武术本身也只有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才可能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

从系统论讲,任何系统的价值都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所产生的功能,即取决于该系统能产生怎样的作用和效能。武术传承作为一个功能系统,它的价值的标定同样取决于其自身结构所产生的功能,武术教学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纽带,一能使后人继承前人的文明成果具有继承的功能,二是使后人和武术本身求存发展。

《吴越春秋》中所记载的受越王勾践重用对越军进行剑道传授的越女,进行弩弓教学的陈音等即以教为职业谋事于军旅的武师,《庄子·刻意》中也提出“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是民间爱好导引养生之法或以此执教为生的人。另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少室周者,古之贞洁悫者也,为赵襄王力士,与中年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以自代也,襄王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旧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我,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由此可见,文中所述少室周是以角力之技能谋生服务于赵襄王的食客。《庄子·说剑》中说:“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文中所述赵文王的食客也都是以武谋生者。《汉书隽不疑传》中记载:“隽不疑带具剑,见暴胜之,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以卫身,不可解,请退”,上述所讲隽不疑习剑为的是防身自卫。(3)武术私学教学具有保守性、封闭性、内传性,并因此而以各自的风格、特点、形式形成迥异有别的门派。

在儒学及儒教(儒学教学)冉兴后的二千多年中,武术靠着私学教学的传承坎坷的经历了历史的重文轻武。其间,在个别的历史时期武术教学甚至受严格的限制,如秦、元时期等。统制者在“夺得天下”后的统治期间用“文能定国”来弃武扬文,使尚武精神和武术教学受到严重的抑制和排斥,使武术的私学教学难具规模,难成系统,武术发展的历史承前启后性虽使武术教学呈有具体社会形态的融合性、烙有具体社会特征的印痕,但也使武术私学传授形成了共有的特性:封闭性、排他性、保守性及派系性。

参考文献:

[1]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5:111-112.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研究 下一篇:十二运对辽宁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