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于容人处

时间:2022-08-31 10:50:02

西汉末年,南阳人卓茂出任密县县令。卓茂精通儒学,思想通达,生活恬淡,从不喜欢跟别人发生争执。

上任后,他也以此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与人为善,以德育人。不料有一天,他在县衙门接待了一个上访者,令他多少有些为难。

来人举报说,他所在地方的亭长收受了他送的米和肉。卓茂一听,这个人真有点奇怪,既然送人东西,怎么又来告发人家,这不是栽赃陷害吗?而他告发的这个亭长在卓茂印象里还不错,是个好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情况,卓茂让左右退下,与上访者单独相对。

“你这次送礼是亭长向你索要的,还是你主动送给他的?还是平时你们相处得很好,他给了你什么恩惠,你才送的呢?”卓茂语气平和地问。

“都不是,是我送给他的人情。”“因为想求他以后对我好一点,才送东西给他。后来,我又听说,官吏不准收受老百姓东西,所以才来告他。”

卓茂的表情凝重起来,他正色说:“你这样讲,就太不明白人情世故,太孤陋寡闻了,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人人皆有一颗怜悯万物的仁爱之心,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戴。同一乡的乡绅士族、寻常百姓尚且互致馈赠,何况官与民呢?这正是人与人的情义呀!当然,当权者不可以权势凌人,向百姓强夺豪取。人生活在这广阔的世界之中,靠什么来与他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呢?就是靠礼义仁爱呀!你状告的那位亭长是位好官,年终时送他一些东西,这符合圣人所提倡的礼呀!”

那人有些不解,说:“既然如此,那么法律为什么还要加以禁止呢?”

“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设定要合乎人间真情。今天,我用礼来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要是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

那人听了,惭愧地低头走了。回过头来,卓茂又把那位亭长找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批评了他的行为,又嘱咐他不可因小失大,怎么能因一点私得而坏了名声呢?亭长心悦诚服,郑重向卓茂道了歉。

自此,百姓都听从卓茂的教诲,而属吏也感怀知遇之恩,胸怀为之开阔,都不再斤斤计较于个人小小的得失恩怨,上下齐心,密县被治理得夜不闭户,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了。

卓茂叫人互相友爱宽容,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当初他在丞相府为官,有一天,他刚从府衙里驾车出来,就被一个人拉住了缰绳,口口声声说那匹马是他的。卓茂问他:“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月!”其实这匹马已经跟了卓茂好几年了,他知道那人肯定是认错了,但他还是把马解下来,送给对方,临走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您发觉它不是自己的马,劳您的大驾,请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然后,自己拉着车子回了府。不久,丢马的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的马,便去了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并叩头谢罪,卓茂也毫不怪罪。丞相孔光听说了,非常钦佩卓茂的心胸,称他为“长者”。

到东汉光武帝登基时,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了。由于景仰卓茂在密县的所为,光武帝下诏召他入京,任他为太傅,封为褒德侯。卓茂一个小小的县令,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官至封侯,的确是历史上所少有的。古人说宽广的胸襟接近于仁爱,卓茂的成功就源于此吧。

上一篇:如何选择安居住境? 下一篇:冰心的幸福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