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你的“绿领巾”

时间:2022-08-31 10:08:59

想必你也听说了这件事:去年10月,西安某小学为一部分“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稍差”、未能加入少先队的小同学发放了绿领巾,并要求他们佩戴。此举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等于是在孩子脑门上贴上“差生”的标签吗·

在舆论的指责下,该校改正错误,刺眼的绿领巾从这些孩子的脖子上消失了。不过我在想,许多人心里的那条无形的“绿领巾”,却是没那么容易摘掉的吧。

“请将老师抓走”

前不久,安徽阜南某小学两位六年级女生喝剧毒农药自杀。喝药前,一个女生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了“遗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我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幸好发现得及时,她们的性命才被抢救回来。

对老师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以死来抗争呢·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原来这位数学老师性格粗暴,尤其“不待见”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用冷言冷语奚落、责骂“差生”,还总爱说“给你们上课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两位自杀的女孩子在屡遭打击下倍感压抑,在一次被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催缴课外补课费后,她们选择了轻生。

这位老师无疑应该受到谴责!我也做过老师,我一直认为,在所有人里面,最不应该也是最没资格歧视“差生”的,就是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何况这位老师还有开办有偿补课班的违规行为。

但另一方面,我也想对所有被人认为是“差生”的同学们说:当别人只看到你不那么漂亮的成绩,却看不到你的努力和其他优点时,你自己应该看到;当别人给你戴上“绿领巾”,你自己应该把它摘下来,丢在地上狠狠踩几脚,然后用行动去证明你自己的价值。

去年教师节,一位我十多年前教过的“差生”找到我,她现在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她对我说,这么多年没有联系,就是想有一天告诉我,“我并不比您当年喜欢的那些好学生差。”

真的,别人强加给你“绿领巾”不可怕,怕的是你用它来“勒死”自己。

和校长共进晚餐

去年11月的一天,成都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内,一位中学校长举办晚宴,宴请该校的19位学生。这个活动叫做:优秀学子代表与校长共进晚餐。

奖励优秀,这当然无可厚非,“共进晚餐”更是一种别致的激励方式:想想看,若是你收到一份来自校长的晚宴邀请,该是多大的荣耀,又将是学生时代一份多么珍贵的记忆呀!可是人们还是觉得,这顿饭的“味道”有那么一点不对。

原来,受邀的“优秀学子”是以期中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拔的,而且排位也颇有讲究,比如坐在校长两侧的,分别是高三文科第一名和高一年级第一名……

难道那些道德品行方面、工作能力方面,或体育、文艺等特长方面特别突出的同学就不能作为该校“优秀学子”的代表了吗·学校把这样的“最优待遇”只给予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而不是像国外很多大学那样邀请各种类型的优秀学生与校长共进晚餐,难怪有人说,这是“绿领巾灵魂附体”了。

我想起北京一所中学的“与校长共进午餐”——北京十一中的校长每周一都会在学校食堂与几位学生共进午餐,任何同学想参加都可以报名。“赴宴”的同学里,有的请校长指点迷津,有的带来了意见和建议,有的只是为了“和校长吃顿饭”……大约一小时的午餐时间结束后,校长和同学们各自付清各自的饭钱。

成都的“共进晚餐”,北京的“共进午餐”,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励。你觉得,哪一种会让你更受鼓舞,更能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

我相信,每个人都需要鼓励,而每个人都是值得鼓励的。

“狼爸”“羊爸”

香港商人萧百佑写了一本书《所以,北大兄妹》,讲的是自己将三个儿女“打进北大”的故事。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理念是“孩子是民,家长是主,这就是民主”,家规是“没有零用钱”、“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于是人送雅号——“狼爸”。

正当人们为“狼爸”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争论不休的时候,媒体纷纷推出了各地的“羊爸”——他们对子女平等相待,温情有加,甚至和孩子“称兄道弟”,照样把子女送进了北大、清华,大有要和“狼爸”PK出个高下的架势。

“狼爸”和“羊爸”之所以能够“较上劲”,关键词是“北大”。如果对阵双方的子女进的是一般的大学,这场PK也就不存在了。这里其实反映了一个暗藏在许多人脑子里的一个逻辑:考上北大,或者其他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要是能上哈佛、剑桥当然就是更大的成功;反之,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失败,要是连大学都考不上,那自然是“失败中的失败”。于是乎,在学校里按学习成绩把人分成“好”和“差”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我把它叫做“绿领巾逻辑”。

来看两份名单吧。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一份你更熟悉·我来告诉你吧,第一份名单中的人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都只是落第的秀才。

一个数学可能精通几国外语,写不出锦绣文章的说不定叱咤球场,一开口舌头就打结的也许是电脑高手,五音不全也可以秀出超炫的舞步……不要被那条短视与偏见的“绿领巾”蒙住眼,你会看见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精彩,而唯一的“失败者”,是那些自认失败、自甘失败的人。

【本期新闻话题】前不久,江西一名高三男生从教学楼四楼一跃而下,幸亏在下落过程中被树枝挡了一下,才捡回一条命。这名男生平时很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还是校学生会主席,为什么要跳楼呢·原来,他很喜欢邻班一位女生,女孩为断了他的念想,就说如果他敢从四楼跳下去,就证明他的“爱”是真的。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真的跳了……

朱晨星:

如果没有树枝的“帮忙”,现在会怎样·这位男生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去圆他为之奋斗了11年的大学梦。生他养他18年、对他寄予殷切希望的父母呢·恐怕已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了吧。而他所“爱”的那名女生呢·岂不也在这考大学的关头无端地背上沉重的包袱!爱是给人带来幸福,而不是伤害。我们已经不小了,应该记得爱的背后是责任。

吴金玲:

我觉得这位男生未必不知道这是一种拒绝,未必真的傻到了以为跳下去就能赢得女孩“芳心”的地步。我想这是他经受不了这样一种“失败”后的极端反应。看上去很优秀的他,其实心理承受能力是很脆弱的。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从小在父母过度庇护下成长,到了学校里又变成了考试和分数的奴隶,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挫折缺乏历练和准备,经不起突如其来的风吹雨打,很容易破碎或夭折。

叶俊敏:

我想说说那个女生。拒绝的方式有许多种,她不应该选择这一种。她“聪明”地认为男生不可能这么做,但事实上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为“爱”痴狂的人最容易做傻事,她这不是把男生往做傻事这条路上引么·她说这话的时候,对后果还是欠考虑。不过话又说回来,有谁教过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我们是非洲的穷孩子,但是我们热爱足球;我们连一个最普通的足球也买不起,但是没关系,我们自己做;我们没有球场,没有球衣和球鞋,但是没关系,我们踢球,我们快乐……

摄影师Jessica Pitout在非洲南部和西部拍下这些令人心酸而感动的照片。

近几十年来,贫穷的非洲在国际足球赛事中屡创佳绩,我想这一定与这些穷孩子对足球的热爱有关。我们中国呢·

上一篇:许仙的今生来世 下一篇:瞧,老妈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