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

时间:2022-08-31 09:27:57

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

[摘要]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改变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均有现实意义。但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应该充分结合基层社会实际,加强组织部门指导和培训,切实为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到底。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这项有意义的探索极有可能搁浅。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结合实际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1-0026-0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繁重任务在农村。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干部队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是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亮点。江苏某县地处苏中地区,县域经济在全省处于中等发达水平,该县从1999年就开始选聘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工作,先后选拔78名应届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干部,有效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观念,《中国社会报》等报刊对其做法曾做过详细的报道。

最近,我们对该县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当时到村工作的78名大学毕业生中,已有50多名离开了农村工作岗位。人们曾期望他们能在农村大有作为,但实际情形却不如人意。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管理模式滞后。县人事部门立足于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的学生就业管理模式,开展了招聘录用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将选聘的大学毕业生以行政指令下派到镇、村。招聘前,缺少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过程,导致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人员下派后,缺少有效的跟踪管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价,大学毕业生长时期得不到教育培训,有的一直无明确的工作岗位,产生“被遗忘”的感觉。

二是专业选择不当。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的考查,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的专业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某镇接受的2名大学毕业生学的是数学专业,他们到村后,所学专业在农村无法使用,工作局面一直无法打开,有“被束缚”的感觉。

三是工作地安排欠妥。多数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远离户籍地的村工作,人地生疏,由于农村条件的制约,生活安排无法落实,整日为交通、吃饭等生活问题发愁;且村民在心理上总与这些“外籍”村干部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有“被隔绝”的感觉。

四是工资待遇偏低。相关部门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有一些脱离农村工作实际。当时文件规定到村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享受同等学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及保险待遇,在村发给报酬后,缺口部分由所在乡镇补齐。结果造成村级经济无力承担、乡镇财政不愿承担,镇、村推诿扯皮,不少大学毕业生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仅拿到3000元左右报酬(相当于村部门干部半年报酬水平),使他们有“被欺骗”的感觉。

五是成长空间狭窄。规定“大学生村官”在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农村工作任务繁重,“村官”们无暇完成系统学习,依靠短时间“突击”,又难以在公务员招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几年来,虽然每年都安排了一定职数面向村干部招考,但至今仅有3名“村官”通过了招考关。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调研时,笔者对当前仍在村工作并取得较好业绩的“大学生村官”有关情况也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工作地安排比较合理,半数人员在本人户籍地担任村干部,对本村人员比较熟悉,还有几名同志的工作地离家庭居住地也较近,基本做到了工作不出乡;二是热心农村工作,为人诚实,肯吃苦,家庭成员及本人在当地村民中口碑好;三是所学专业在农村有一定的适用性,巧妙发挥专业优势是他们共同采用的工作方法。

因村制宜组织开展好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增强农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引领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能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保障。这一创新举措要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转换体制。要改变过去那种“计划分配”、“行政指令”的工作模式,明确农村的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引导其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纳贤。组织人事部门要转换角色,由组织领导转为工作指导,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意见,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基层党组织及农村党员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确保专业对口。要根据农村工作实际需要,选择与农村工作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发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当前,不少村具有一定的发展特色,这在人才需要上也就有不同的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农村产业特色及发展趋势,协助有关村吸纳相关专业对口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尽量就近安排。人地熟悉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条件。应该优先安排大学毕业生到户籍所在村任职,让他们刚开始工作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们在户籍地任职,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委会委员的户籍要求,这也是顺利任职的一个重要条件。如确需安排他们跨村任职,也要禀承就近原则,确保安排不出镇,便于与群众沟通联系。

四是落实合理报酬。应该确定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及村干部岗位职责相当的工资报酬水平,按月发放基本工资,确保其基本待遇落实到位;组织人事部门要经常检查工资报酬的落实情况,保证其收入水平与工作实绩相称。应该对“大学生村官”工资报酬适当补助,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优秀“大学生村官”奖励基金,对到经济薄弱村工作且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毕业生予以适当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其工资收入。对特别优异的“大学生村官”,还可通过重奖的方式,使其工资报酬处于较高水平。

五是加大培养力度。要安排大学毕业生首先到工作基础好、发展有特色、班子活力强、“班长”素质好的村工作,为他们开展农村工作引好路、过好入门关。要尽早让他们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适应。要建立党委委员联络制、党支部书记帮带责任制及“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机制;落实有关人员的帮带责任,定期开展谈话活动,引导其不断修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尽快成长为政治上令组织放心、业务上能独当一面的合格村干部;同时也使其觉得个人始终得到组织部门的关注,激发其工作激情。要制定合理的培养周期;一般2-3年就应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避免长时间置之不理。

六是健全“选优”机制。注意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将“优先录用”的政治承诺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定期安排一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位,开展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招考活动,使优秀大学毕业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上一篇:高职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日本企业界精神激励对领导工作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