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之一――包公出世

时间:2022-08-31 08:44:44

星宿下凡助大宋

《狸猫换太子》,是近代包公戏中最为著名的连台本戏,长演不衰。它的头本就是“包公出世”,专演包公家庭故事,讲述包公生平传奇故事。并穿插宋仁宗的生平传奇,逐渐将这对君臣的故事合轨到一处,宣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这出戏一开始,先是交代历史背景:北方的辽朝不断攻打宋朝,宋朝江山危机连绵。于是引来了天宫凌霄宝殿里玉皇大帝的关心。“吾乃协天上帝是也。只因隋唐以来,乱世太久,人民受苦。特派星官下凡,共治万民。”玉皇大帝点派了“紫微星”下凡人间,投生宋朝皇宫,为当时宋朝皇帝宋真宗的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了。玉皇大帝又传来“文曲星”,“命你下凡,扶助大宋江山,下界去吧”。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里,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是“帝星”,一直是象征皇帝的星宿。而“文曲星”原来只是北斗七星的“魁斗”中第四星“天权”的古名。可是民间总是将这个“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文昌星原来是指三垣二十八宿中紫微垣中的一个星官,有星六颗,如半月形,列在北斗之前。古代天文学的解说里,说这六颗星分别象征六个政府部门或官员。后来蜀郡的百姓为纪念反抗前秦入侵而战死的英雄张育,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王”。以后逐渐被民间奉为“文昌君”,这个“文昌君”又和文昌星混淆,再和文曲星混淆。

我们看看原来这个文曲星或者文昌星、文昌君的样子,还是一个读书人的样子。

可是到了宋朝以后,民间进一步将“魁星”和这文曲星、文昌君、文昌星混为一谈。所谓的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那个“斗”,儒家的《春秋运斗枢》所载: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这魁星的模样就差点,因为“魁”字左边是个鬼字,民间就有“魁星踢斗”之说,把魁星之神想象成了一个小鬼模样。我们看看西安碑林里的魁星踢斗的拓片:

鬼,就要头上出角,也有的魁星像是头上有尖角的鬼样子。看看这个,叫做“独占鳌头”。

丑八怪吓坏老父亲

这个文曲星、文昌君、魁星到人间来投胎,到了合肥的包家村。这村子里有个富翁叫包员外,那天因为老婆快要临产,多喝了几杯,“只吃得醉醺醺快乐人心”。准备到上房休息,正好看见怪模怪样的文曲星闯进来投胎,“猛抬头见怪物所为哪家?妖魔出现是何根芽?”正在慌乱,那边报喜,说是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包员外长叹,“妖精投胎,不幸不幸”。

包员外的大儿子包山、第二个儿子包海进来“恭喜爹爹,贺喜爹爹”。包员外叹气,“喜从何来”?包员外叫老大包山去请医生,自己和老二包海商量:“适才为父睡梦之间,见一个怪物,奔入上房。忽然你家母亲产生,想这定是妖怪下凡,败坏门庭,大大地不幸也。”而这包海和他老婆一直在计较:老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养一个儿子出来和自己分家产,一听说包员外讲新生的弟弟是个妖怪,立刻附和:“既然是爹爹梦见妖怪,日后定是个败家子。”于是出主意,将新生儿“抛至西山之下,想那边猛虎甚多,一定吃了这个妖精。母亲醒来问时,就说落地身亡。爹爹你看这个计策,好是不好”?包员外倒也同意。

包海立刻进房抱了小弟弟就走,和老婆李氏打了个招呼,直奔西山。想不到这文曲星岂是凡人能害的,西山的山神早就等着他,变了一只老虎,吓跑了包海,带走了婴儿。

老大包山的老婆王氏也快要临盆,在门口等丈夫回家,见包海慌慌张张奔进家,就到二弟门前偷听二弟与弟媳的对话。李氏在问:“三弟可曾死了无有?”包海说:“纵然不死,也要被那猛虎当了点心。”王氏听了于心不忍,正好丈夫回家来,立刻要包山“赶至西山,搭救三弟”。

大嫂为母抚育恩

包山到了西山,被山神看护的下凡文曲星当然还在。包山带了回来,家里妻子王氏也生育了一个儿子。包山出了主意:“倒不如就将你我夫妻亲生之子,寄在我舅父家中,暂时抚养;将三弟留在家下,权当你我的儿子。等到后来,我三弟长大成人,那时节,再与我家爹娘说明,此时我二弟纵有加害之心,想我三弟,亦晓人事,大约不至于受害也,不枉咱夫妻抚养一场。娘子你看此计可好?”王氏满口答应。

从此包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包拯、包公,就是吃嫂子的奶、由嫂子带大的。

几年后,包山夫妇给老爸包员外做寿,正好包夫人见两子都在,想起伤心事:“数年前产生三子,不幸落地身亡,也未曾见得一面。如今若往,与我那孙儿般长般大,今日老身想起我儿,怎不伤心呐?”包员外:“我对你说了吧!只因为那年你产生的那日,老汉在书房打睡,睡梦之间,见一怪物,慌忙进了上房。忽然安人临盆,我想定是那妖魔下降,日后定要败坏门庭。且喜这个妖怪,落地而亡,你我家门有幸,今日全家欢乐,你想起当年的事儿来了,真正是岂有此理。”包山赶紧跪地给父母请罪,说明:“只因数年前我母亲产生三弟,生得面貌魍魉,当作了妖怪,……也不知何人,将三弟抛至西山。那时孩儿,收账而归,闻得此事,急忙赶至西山,幸喜三弟未曾伤得性命。是孩儿将三弟,抱回家来,那时你媳妇也产生下孙也。是孩儿心生一计,将三弟留在家中,权当作二老的孙儿,将你媳妇产生的孙儿,寄往舅父家中抚养去了!”

包山赶紧让包拯上前拜见父母,老夫人喜出望外,要包山把孙子包勉也叫来。而包员外被夫人一顿数落,“你这个无有良心的老东西”!

包员外出房叫来了包海,“谁叫你做事不小心?我今见妖怪气难忍,日后定要败坏门庭”!包海回到自己房内,又被老婆李氏责备:“哎!你这个事情,怎么办得这样?真正是个大饭桶!”李氏又出坏主意:“我们家里,不是有的是羊。就叫三黑子,去到后山放羊。我后山贯出豺狼虎豹,况且山又高大,他是个小孩子,若是不当心,一滑脚,就掉在山涧里,你说这个主意,好不好?”

包海于是就叫包拯、包勉去放羊。想不到这文曲星自有天神护佑。天上的玉面大仙等几个下到凡间玩耍,和罗汉争斗,罗汉叫来雷神帮忙,玉面大仙“且喜今有文曲星在此,不免藏躲在他身后,避过这雷击之灾便了”!果然上场的雷公、闪电、风婆、雨师都没有办法伤害到玉面大仙。吓坏了赶来的老大包山,赶紧把包拯带回家。以后包拯在大哥大嫂的护佑下茁壮成长,无师自通地读书应举。最后考上状元,做了大官。

于史无据的传奇

这一段戏曲故事是最普及的包公出世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包公是个富二代,却没有享到什么福,只因为生得黑脸丑八怪,被父亲嫌弃,二哥陷害,和工人一起放羊,是个苦出身。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历史上的包拯,和这些故事没有一点关系。稍微有点影子的“嫂养弟”的故事,是包公下一代的事情。总而言之,于史无据的戏剧里的包公,是一个被丑化、黑化、苦化的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长得怎样?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问题。不过在唐宋时候当官,相貌很重要。唐代法律规定,选官面试的时候,要看“身、言、书、判”。首先“身”就要看相貌,要求“相貌丰伟”,就是比较端庄的那种。我们看看,在明朝人画的历代贤君名臣里,包公的样子很端正的。

在明清士大夫给包拯编的文集里,画的包拯像也是有模有样。

可以断定,包公又黑又丑的说法,完全来自于民间传说。1967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传》,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刊本,是目前最早的丑化包公的文本,今天戏曲中有关包公身世的故事全都源于这个话本:父为富翁,生子丑陋,打算丢弃,被长媳收养,“末遇三郎生得丑,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

最完整的包公故事,要数《百家公案》,一名《包公传》,十卷一百回,明钱塘散人安遇时编纂。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朱仁斋与耕堂刊本。该书说的包公身世和上述说唱话本相差不多。“庐州合肥县,离城十八里,地名巢父村,又名小包村。包十万生下三个儿子,包待制是第三子。降生之日,面生三拳,目有三角,甚是丑陋。十万怪之,欲弃而不养。有大媳妇汪氏,乃是个贤明女子,见三郎相貌异样,不肯弃舍,乞来看养。”

苦化、丑化、黑化的缘由

那么为什么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里要将包公的身世苦化,把他的面容丑化、黑化?

将包公的身世苦化,是一个传播学的典型事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间艺人要“苦化”包公身世,来博得受众的同情与认同,并符合了民众提升自身社会身份等级的愿景。另外,也符合儒家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孟子・告子下》)。

为什么要将包公面容丑化、黑化?直接的原因自然是我们一开始就交代了的:包拯是文曲星下凡,而文曲星和文昌君、和魁星混淆,丑陋的文曲星/文昌君/魁星形象被套到了包公身上。

可是再深入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发现实际上有着法律文化的深层次因素。

首先,为什么要黑化包公?

人类由于夜间视力不佳,自古畏惧黑暗,因此黑色一般总是代表不祥事物。黑云、黑气、黑风,总是代表鬼怪、人们死后去的阴间。包公死后没多久,就被民间奉为“东岳速报司主”。当时民间宗教观念上,阴间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因果报应的机构叫“速报司”,由于因果报应迅速而故名。

因为黑色是人们畏惧的颜色,恰恰可以代表法律的威严。中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将黑色和水与北方、玄武神联系在一起,在阴阳五行学里代表法律。秦始皇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确定秦朝“尚黑”。以后历代都将黑色作为法律象征,包公既然是法官形象,自然也就被打上黑脸印记。

其次,为什么要丑化包公?

这主要是出于“奇人异相”,是原来说唱艺术的需要,以丑化主角的方式来将主角突出,使流动性很大的受众能够轻易牢记主角的特征。

另外,现在形容包公丑陋的话本、小说都是明朝开始的,很可能是因为明朝人普遍相信“奇人异相”。传说开创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容就很怪异,明朝官方记载也并不隐讳这一点。《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去红巾军军营投军,因为面容怪异,被守门士兵当作了间谍,要将他处死。幸好红巾军主帅郭子兴赶来,看见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再与之交谈,觉得朱元璋很有想法,接收朱元璋入伍,并当作自己随身的亲兵。后来官方明史著作都沿袭这个说法。《明史・太祖本纪》:“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明史纪事本末》:“子兴奇其状貌,与语,大悦之,取为亲兵。”

从戏曲中这个包公出世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民间传说总有一定的法律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一个传说的形成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法官形象的深入人心,也是有它的法律文化因素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

上一篇:公共关系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应用 下一篇:探究企业品牌永葆生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