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飞不起来,不是失败

时间:2022-08-31 08:43:16

火箭飞不起来,不是失败

雷夫・艾斯奎斯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缔造者。一名平平凡凡老师,却誉满全球,荣获“国家艺术奖章”“全美最佳教师奖”称号,并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OBE荣誉勋章。他在最小的空间里,却创造出最大的生命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天,有客人到第56号教室进行访问。那个星期,班里刚好在做火箭。其中一组虽然做得很认真,却弄错了飞弹部分的配置。雷夫没有迫不及待地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示范正确的组装方法,他却选择了“闭上嘴巴”,让学生自己发现失败的原因。后来他说“问题可能5分钟就解决了,也可能要花上两个月。然而,不断经历失败试验的那两个月,却是最令学生们惊喜、兴奋的时光!”“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雷夫的“不管”,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放孩子能力的基础上的,他会在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雷夫的弟弟是一个美国的科学家。有一天,他上科学实验课把他的女儿请她上课。他把自然课展示完了之后,他问女儿课怎么样。他的女儿说,这是她看做到的最失败的自然课。他问为什么,女儿说,你让所有的孩子把实验做成功了,不可能。你没有教孩子失败,许多的实验都是经过反复失败后才成功的,你成功的概率太大了。当然,她是在强调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教人要正确面对失败。

“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雷夫老师这番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话,道出了中美基础教育的差距,切中了我们传统教育的时弊,也如实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科学课上,学生都要进行实验活动。我们发现,课上失败的实验活动很少,基本上都是一帆风顺的。课上实验活动难道一定要成功,就不能失败吗?就必定一实验定就会到那些经典的结论吗?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

还记得那次参加市小学科学观摩展示活动听课的情景。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想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实验之前的假设是正确的。然而,5个小组中只有1组的数据符合假设,其余4组的数据都与这个假设相反。实验数据为什么与假设相反?在无法判断排除其中原因的情况下,教师又让学生重复进行了一次实验,结果依然不理想。最后,老师只得无奈地带着满脸疑惑的学生草草收场。在随后的评课中,专家指出:“先做出了一个结论,再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与结论不符,就再调查、再实验,这不是科学实验。认为结果与结论一致,实验就成功了,结果与结论不一致,实验就失败了,说明他的脑子里有的是结论而不是实验。”类似实验情况,相信许多老师都碰到过。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多数教师往往试图通过再次实验的方式,以此得出需要的结论。如果再次实验还是与假设情况不相符时,有的老师就弃实验于不顾,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草草收场。

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实验都成功是我们的愿望和追求。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能力的差别,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实验会不成功。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失败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失败。面对学生的失败,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要随意批评,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鼓励学生面对实验失败的现实,仔细检查失败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得到挫折和失败、曲折和迂回、成功和兴奋的。即使走了弯路,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的经历,都是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财富。我们应积极地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勇敢地去尝试,从而引领他们从小走上追寻科学、探索奥秘的快乐旅程。

上一篇:论和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下一篇: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