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卣手拓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

时间:2022-08-31 08:09:10

近日,黄兆强兄见示其先师傅大卣(1917-1994)先生的手泽“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该件拓工精细传神,所拓银碗阔口圈足,器腹有莲花凸纹装饰。左下钤:“大卣手拓”朱文方印。内底另纸拓出贴于上方,纹样为凶猛的雄狮搏于狂奔的鹿上,下有山形,四围有花样纹饰。起首有傅先生亲题篆书:“唐银鎏金师禄纹碗”并跋:“兆强于一九七五年秋,由粤来京从余习拓金石文字,载而去。近来函索余拓立体器形以为留念。今偶见唐代银制精品,拓其形以贻。时己未(1979)中伏,古燕傅大卤。”钤“傅大卣”白文方印。

傅大卣,河北省三河县人,15岁到北京琉璃厂古光阁当学徒。古光阁后院曾为民国时间古物金石文字研究团体“冰社”的社址。冰社成员大都是古物收藏家、鉴赏家,有易大庵、齐宗康、周康元、罗振玉、陈宝琛、罗怼⒙砗狻⒚防挤肌⑸行频取I缯鹿娑每星期六及星期日为聚会之日,参加社集者,各携所藏或新得金石文物到会,考释文字、鉴别年代,互相切磋,互赠拓本书报,开展学术交流。使金石拓本得以广泛流布。其中周康元(1891-1961)字希丁,精于金石刻版及传拓钟鼎器,尤擅拓器物全形。傅大卣浸淫期间,耳濡目染。学到了鉴别文物的本领和历史、古文字的知识。而且继承了周康元的传拓绝技。傅大卣一生手拓钟鼎彝器、砚、印章、甲骨、玉、陶、铜、石器等数万件。解放后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流通文物专家组成员、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顾问等。

此件是应黄兆强所索而拓,并特请历史文物专家于省吾、史树青题跋,可见师生情谊之深厚。

于题:“波斯遗韵。兆强同志。于省吾时年八十七。‘于省吾印’(白文方印)”

于省吾(1896-1984)中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古又字学上的成就主要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释上。编有《甲骨文字释林》、《吉金文字释林》等。此跋题于1983年。

史题:“六师呈瑞,表裹金涂。一碗在手,想酒家胡。鹿狮纹银碗,镂金甚美。盖长安出土者,而制作纯为波斯式。亦中外文化交流之产物也。爰为短铭,以志眼福。题奉兆强同志教正。一九八三年三月史树青记。‘史树青印’(白文方印)‘庶卿’(朱文方印)”

史树青,1922年生于河北乐亭。曾用名东堂,笔名畏吾树民,斋号几土居、竹影书屋等。早年于北平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历史组攻读研究生。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古文字研究及书画鉴定。他断定银碗为波斯式,还因银碗联想起当垆卖酒的漂亮胡姬。这大概与他曾参加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和少数民族历史的编写研究工作有关吧。“庶卿”似为史老的别字或号,查其一般简历未见有记录。

黄兆强收到拓片后遂请广州考古专家麦英豪题跋:

麦题:“汉唐双璧。一九八三年冬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一件蒜子形突纹银盒。夏鼐先生认定为西亚制品。此乃广州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来自伊朗的舶来品。傅大卣同志此拓鹿狮纹碗,史树青谓出自长安。广州为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一汉一唐,此诚两朝盛世中外文化交流之物证也。书与兆强同志共商,麦英豪。 ‘麦英豪印’(白文方印)”

麦英豪是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顾问,曾主持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等重要考古发掘工作。有《广州南越王墓》等专著行世。他在题跋中把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与这个银碗称为“汉唐双璧”,印证两朝盛世的中外文化交流。诚为专家之言。所题书法是岭南流行的“麦体”,尤为难得。

此后,拓片还先后得到各地的文物工作者如马宝山、纪宏章、陈公柔、黄石林等的过目和题跋。一张小小的拓片收到如许的关注,可见出文物工作者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后辈的扶持和关爱。

70年代中期,国家百废待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批年青人赴京学习书画文物的鉴定和传拓技术。黄兆强是其中一员,在京学习期间傅先生视黄兆强如子侄,倾囊相授。亲刻“兆强手拓”印章相赠。从黄初期手拓的两件铜镜拓片中,傅先生的评语便可见出其循循善诱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拓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后拓任何器,都要注意文字,务必要拓清楚”传拓不仅仅是技术,拓前要有明确立意。文字对鉴别有重要意义。“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岁乙亥公元五五年。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日黄兆强拓,傅大卣题记。”详细的笔录是不可缺少的。黄兆强学成回粤后,从事古物传拓工作30年。广州地区历年重大考古发掘,如西汉南越王墓等的出土器物大都由他手拓。能够不负前辈的悉心培养和殷切期望。

上一篇:苏富比春拍:现当代作品总估价过1亿数件天价玉... 下一篇:春潮涌动下07艺术市场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