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疑义举例》中的训诂文例初探

时间:2022-08-31 07:13:46

《古书疑义举例》中的训诂文例初探

【摘 要】古书文例也叫辞例、异例,是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关于古书文例的阐述,当首推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该书利用文例来训释古书的方法,提高了训释古书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后人研究训诂方法具有启示作用。

俞樾的《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上都有杰出的贡献,包括了传统训诂学的方方面面。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不免存在一定局限,但书中运用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训诂研究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择古书文例:对文、互文、变文、省文、倒文、复文六种,试从训诂方法角度出发,阐释《举例》中如何运用文例来训释古书。

一、对文

凡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两个分句或两个词组,两两相对的字和词,意义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关的,是所谓对文。如:

《举例・卷七・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然亦有其义稍晦,致失其义解者。《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曲直”对文,“从革”亦对文。《汉书・外戚传》注曰:“从,因也,由也。”盖从之义为由,故亦为因。从革,即因革也。金之性可因可革,谓之从革;犹木之性可曲可直,谓之“曲直”也。

人知因革,莫知从革,利用对文,可得其解矣。

二、互文

互文名目繁多,《举例・卷一・参互见义例》中所谓“参互”和正文中“互言”即“互文”。《举例》云: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对于互文,各家理解不尽相同,这里的互文意为用近义或同义词语互相训释,或是相应部分上下文互相补充。

如《祭统篇》:“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注曰:“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著祭服。”(9页)这里“纯服”与“冕服”互文,同义。

三、变文

变文是指古人在行文或引文时有意变换字词、错综结构或更替句式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避免字面重复、结构雷同、句式呆板或最求声韵的和谐。《举例》中涉及变文文例有二:一是“变文协韵例”,二是“上下文变换虚字例”。

《举例・卷一・变文协韵例》云:古人之文,更有变文以协韵者。《诗・风柏舟篇》:“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传》曰:“天,谓父也。”《正义》曰:“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按:“母”则直曰“母”,而“父”则称之为“天”。(21页)古人将“父”不直称“父”而用“天”代之,就是为了声韵的和谐。知其变文,可得其解。

《举例・卷四・上下文变换虚字例》云:古书有叠句成文而虚字不同者。《尚书洪范篇》:“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嫁”上四句用“曰”字,下一句用“爰”字。(70页)叠句中,虚词变换,意义不变,“爰”字即“曰”字。

四、省文

省文一般叫省略。《举例》中谈省文类文例颇多,如《卷二》:“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语急例”、“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及《卷四》中“反言省乎字例”。虽同为省略,但情况比较复杂,即使是俞樾已经划入一类的省略,也有细微差别,本文试将《举例》中的省略分为以下几种:

1.字词省略

(1)固定字省略

这里的固定字,是俞指的“曰”字的省略和,“乎”字的省略。

①“曰”的省略

“两人之辞而省曰字”,顾名思义,有两个人问答,两人语替之间省略“曰”字。俞氏认为两人问答,因语气相承,诵之易晓,故“曰”字可省。如《论语・阳货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居,吾语女!乃夫子之言,而即承“对曰未也”之下,无“子曰”字。(31页)知省“曰”文例,更易于读懂上下文语境。

②“乎”的省略

该文例于见“反言省乎字例”,《举例》云:“讼,可乎?”“乎”字已见于尧典,是古书未尝不用“乎”字。“乎”者语之余也,读者可以自得之。古文简质,往往有省“乎”字者。(73页)如《尚书・西伯戡黎篇》,“我生不有命在天?”《吕刑篇》,“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同上)这些句子末尾都当有“乎”字,但都省略了。加上“乎”字,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反问句,表达反意,若不知省“乎”文例,读者很容易领会成与文意相悖的意义。

(2)句子成分省略

襄二年《左传》:“以索马牛皆百匹。”《正义》曰:“司马法:丘出马一匹,牛三头。”则牛当称头而亦云匹者,因马而名牛曰匹,并言之耳。这里将“以索马百匹,索牛百头”省略写作“以索马牛”。(24页)

2.文句的省略

该类包括“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蒙上文而省例”和“探下文而省例”。

①“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

《板篇》:“天之牖民,如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无曰益,牖民孔易。”按:“无曰益”,承上四句而言。益与隘通,言天之牖民,如篪之相和,如璋圭之相合,如取之必从;无曰“有所阻隘也”,牖民乃孔易耳。(33页)因为上叠句成文,累言于行文不便,所以将前文已经详述的内容省略,只承而言曰“无曰益”。

②“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

与①正相反,此例没其文于前,而见其文与后。如《书・微子篇》:“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按:“底遂陈于上”,盖以德言,纣所乱败者,即汤所底遂而陈者也。(35页)“德”字见于后而没于前。

③“蒙上文而省例”

《礼记・玉藻篇》:“君羔虎,大夫齐车;鹿豹,朝车。”此言人君羔虎之车;人君大夫以为齐车;人君鹿豹直之车,大夫以为朝车也。(38页)“鹿”上当有“君”字,“朝车”上当有“大夫”字,蒙上文,两两相对,而省略了“君”与“大夫”。

④“探下文而省例”

与③正相反,此例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如《尧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因为同为数词后,下句有“载”字,上两句皆不言“载”。(同上)

3.文意省略

字词省略或文句省略一般省略的或是固定字词,或是句子成分,比较容发现,可据上下文补充。而文意省略则较难发现所省为何句,何意?

《仪礼・聘礼篇》:“上介出请入告”……《聘礼》:“乃入陈币于朝,西上。”注曰:“其礼于君者不陈。”按:郑见此经所陈,止有上宾之公币私币及上介之公币,而无礼于君之币,故曰“礼于君者不陈”。下文“执贿币以告”,注曰:“贿币在外也。”若然,则当有出取之事,何以无文乎?今以下文“上介执璋”例之,知贿币乃众介奉之以入;上介授璋后,众介从而授币,故使者得执之以告也。(23页)此等省略文例,后人训诂必须一一为之辞,将略句补出,否则很难确定文意。

4.语急而省

《举例》云: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在此省略了“不”字。(26页)

五、倒文

我们所说的倒文,是于今为倒,于古为顺,属于语序问题。分别在《举例・卷一・倒句例》、《举例・卷一・倒序例》、《举例・卷一・倒文协韵例》中。

1.“倒句例”

《举例》云: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5页),《礼记・檀弓篇》:“盖殡,问于曼父之母。”高邮孙氏孙檀弓论文曰:“此二句乃倒句也。盖殡浅而葬深,孔子之父殡于五父之衢,而见之者皆以为葬,孔子不敢轻启父墓而迁葬,乃其慎也。及问于曼父之母始得其实,当云‘问于曼父之母,盖殡也。”(同上)

俞氏不仅指出“盖殡,问于曼父之母”是倒句,而且还引用他说证明之。

2.“倒序例”

《举例》云:古人序事,有不以顺序而以倒序者。周官大宗伯职:“以肆、献、裸享先王。”若以次弟而言,则裸最在先,献次之,肆又次之也。乃不曰“裸、献、肆”,而曰“肆、献、裸”,此倒序也。(6页)

古人习将一些词语以倒序的形式列出,若不知倒文,将其顺序反译,便会曲解其意。

六、复文

复文也叫“重言”、“连言”、“连文”、“复语”,指古书中两个以上的同义词重复连用。在《举例》中见于卷一的“以重言释一例”和卷四的“语词复用例”。

1.“以重言释一言例”

《礼记・乐记篇》:“肃肃,敬也;雍雍,和也。”顾氏《日知录》曰:“《诗》本肃雍一字而引之二字者,长言之也……”(18页)识复文例,可知“肃”字与“雍”字同义。

2.“语词复用例”

《左传》:“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尚,即犹也。(68页)助语词“尚”字和“犹”字连用,二字同义。

七、结语

以上列举的六种古文例,是俞樾在《举例》中用作训释古书的文例。但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文中所概括的六种文例,是从不同角度划分的,不免会有交叉之处。二是“对文”、“互文”、“变文”,“复文”等求同义词,只是对随文释义而言。三是以文例训释古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启发训释的方向,要解决问题,还必须附以书证。

参考文献:

陈焕良.古书文例在训诂中的运用[J].中山大学学报,1991(3)

刘冠才.从《古书疑义举例》看俞樾之学的方法和原则[J].锦州师范学院报,1993(4)

刘冠才.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与不足[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2)

作者简介:杨欢 女 1989年3月13日,汉族,辽宁省铁岭人,学号:2012020023,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训诂)

上一篇:浅析运用英语报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下一篇: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