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的文化、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

时间:2022-08-31 07:06:54

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的文化、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

摘 要: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定位体现了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文结合课程定位探讨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加强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即文化教育体现工具性、审美教育体现审美性、德育渗透体现人文性。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文化 审美 德育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经济、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应体现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三者的融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我校于2006年把该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为了更贴近实际,2010年对其进行改革,将课程更名为《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多项重任。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正处于“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教师难教学”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加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学现状:喜忧参半

为深入了解我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大学语文》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学学语文的态度、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方式、考核体制等方面来设计,共15道选择题(含部分多选题)。调查对象涉及我校2008级英语、艺术设计、应用心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等十三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54份,回收986份,回收率93.5%。

从学习态度上看,有552人对大学语文“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占总数的56.0%;695人认为在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有必要,占总数的70.5%。统计数字表明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比较喜欢学学语文。但在自我评价上,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评价不高,如在口语表达方面有280人认为自己表达不够清晰、但能够理解;在写作方面,有451人认为自己表达清晰、但逻辑不够严密;两项占总数的74.1%;有542人希望通过该课程达到提高人文修养的目的,占总数的55%;有684人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修养及素质方面是有帮助的,占总数的69.4%。在教学内容及方式上,我校学生有比较多的期待,他们认为教学内容应兼顾到方方面面(多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有583人认为要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占总数的59.1%;464人认为要加强文史知识讲解,占总数的47.1%;515人认为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技巧训练,占总数的52.2%;353人则认为要加强应用文写作指导,占总数的35.8%。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很多时候无法兼顾,导致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仍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在教学方式方面,只有257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26.1%;544人感觉还可以,占总数的55.2%,总体满意度不算高。

此次调查能基本反映出我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一方面学生觉得它重要,比较喜欢,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德育渗透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二、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教育应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功能。

当前,大学生不会写申请书、就业推荐书,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等现象已司空见惯;真正读过中国古典名著的也寥寥无几。大学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分析及对已学文学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粗略了解文学史的发展概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而最直接的目的则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

为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笔者在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试行“课前一讲”、“话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前一讲”是利用每节课前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讲台上以PPT形式演讲。“课前一讲”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自拟题目、自定内容、自制PPT的形式进行,演讲结束后教师当堂点评,并给予每位同学平时成绩加5分的鼓励。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颇高,演讲内容或文学现象、或时事热点、或名人轶事,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使人大开眼界。他们制作的PPT有视频、有文字、有图片,可谓图文并茂,精美无比。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话剧表演”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挑选有表演才能或自告奋勇的学生排练话剧,同时给予参与演出的学生平时成绩加8分的鼓励。如在讲述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前,笔者就组织了一批学生在课外排练话剧《雷雨》,并把这个话剧表演搬到课堂,按先讲、再演、后评的顺序完成戏剧专题的教学任务。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作品中周朴园、繁漪、周萍、侍萍、大海、四凤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大大加深他们对戏剧主题及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中,参与演出的同学一丝不苟,完全进入角色,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开怀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影视欣赏”也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播放由选讲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及相关视频等。例如,在讲到《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时,笔者给学生播放CCTV-4《中华医药之探秘红楼美食》视频,以此说明《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同时也饱含中国传统的中医、饮食文化。

三、审美教育:积淀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要体现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功能。

审美情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独特的情感魅力吸引人、感染人,使人陶醉于真、善、美的氛围中,让心灵得以滋润、净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精品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和审美特征,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感染。文学精品常常具有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都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而大学语文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寓美于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审美素养。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方法研究 下一篇: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