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王朔:中国文化的双面变脸

时间:2022-08-31 06:56:34

王小波·王朔:中国文化的双面变脸

人们消费着王朔,幻想自己是王小波

冷眼客

王朔评论过很多人,但没有评论过王小波。有一次记者非要他说两句,他说:“他都红成那样了……”还是没有评论。

但许多评论家都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评论,进行类比或者对比,这也许是对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地位的一种肯定。但对他们的联合评论,经常得出一个最后的结论:他们看着有些一样,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常常在报刊上撰写文学评论的刘淼,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读到王小波的作品,看到其中的反讽与黑色幽默时,他还以为是王朔的手笔,但读完后,他陆续地给这两个人下了一个定义:他们一个是作家,一个是知识分子。

北大中文系教授、评论家戴锦华说“王小波与王朔有天壤之别。王小波的作品是先创造而后流行的;而王朔的绝大多数作品则是为流行而制造的。因此王朔、或王朔一族必然地成为大众传媒的宠儿,并事实上成了上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的主流制造者之一;而王小波则是在偶然与误读中被纳入了传媒文化人网络,为传媒所钟爱。”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风云作家中,王朔几乎是唯一的继续存活到上世纪90年代,并在90年代继续大放光彩的人,在商业化、娱乐化得到大力提倡的年代,王朔的作品尤其适合这个时代,他在80年代就写出了90年代需要的东西。当然对他的批评在上世纪90年代也日渐强劲,学者朱学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遗余力地攻击了王朔,说他把痞子文化带给了中国大众,为这场文化批评引发了文学的大争论,保王与讨王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

而对王小波的批判,在他死后若干年,一直停在很浅的范围,他获得了惊人一致的叫好,以及哀婉的叹息。每个人都说,他的思想是深邃、自由的。

但王小波以及他的门徒,从来没有获得王朔以及他的模仿者那样大的传播力,戴锦华将王小波的特征归结于他的原创性与非大众性,这种特质显然阻碍了他伴随着时代一起顽强地生长。

对王小波的叫好停留在传统的严肃纸媒和书籍上,而王朔们攻克的是电视、电影,还有娱乐新闻。王朔从来不寄希望于人们崇拜和模仿他,但实际上,由于暗合这个时代的某种气质,他的文化发生了“传染”,并潜移默化地从一个“贫”字衍生出了痞子文化、无厘头文化,直到21世纪的哄客文化、骂客文化。20世纪90年代不是属于王小波的,它属于王朔。

骨子里我们都希望有王小波的气质,或者说是拥有那些美好的字眼,比如自由地思想之类的。于是人们匆匆忙忙地搬回了王小波的作品,准备着当作一瓶珍贵的酒来品尝,而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豪饮了一杯又一杯的王朔主义,而最要不得的是,我们还虚假地做出鄙视的样子。有什么东西干扰了我们的思想往深处去,它没法往深处去,于是只好浮在繁华中,在反讽与否定一切中,寻找和王小波一样的未来幻想。

上一篇:有一种狗守护心灵 下一篇:他们说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