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

时间:2022-08-31 05:22:29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的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70-1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所具有的爱好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波动,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就神秘地请学生考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片,说出他们的直径,我就很快的说出它的周长,并让前后桌子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用绳子测量出结果进行检验,结果都很正确,同学们都感到很奇怪。我说“其实这并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祖冲之发现其中的什么奥秘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就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是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已知,从己知到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在参与中求得成功,得到满足,获得喜悦。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1.注意提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方法、获得知识。例如:我每天规定学生半小时的课前预习,课上提供15分钟交流,交流预习所获得的收益和疑问。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计较对与错,老师充当“学生”认真地倾听,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把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2.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法。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理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及动手实践等方式获得的新知识,这样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学得主动积极。

三、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掌握新知

教学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低年级教学的知识是高年级教学知识的基础,渗透着高年级教学知识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数学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设计这样一组题:1.一批煤600吨,甲货车单独运要30小时运完,乙货车单独运20小时运完,两车一起运要几个小时运完?2.一批煤,甲货车单独运要30小时,乙货车单独运要20小时,两车一起运需要几个小时运完?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道已学过的应用题,并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根据算式让学生反复说出每步所表示的意思及列式依据,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同时重点强调第2题这批煤的总量没有告诉我们,(点拨: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最后对这两题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发现“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都是应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的途径。在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小数的乘法计算时让学生结合整数乘法中因数的扩大与缩小引起积的变化等。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降低解题的难度。

四、突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比如“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算法的多样化,都和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初步估计有多少名同学报名“投沙包”,有多少名同学“赛跑”,再让学生数出各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个项目的比赛,来验证估计的结果。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以“需要写多少个号码”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得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把两个项目的人数合起来,并且列出9+6或6+9的算式。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可以得出多种算法,如可以把9看作10,10+6=16,16-1=15;可以用“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引导与组织者,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提炼提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准确、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灵通.浅谈构建和谐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2]郭丽君.新课程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02).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寓美于教” 下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