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提升课堂的质量

时间:2022-08-31 04:56:26

追问,提升课堂的质量

当今语文教坛,有一派“主问题”设计倡导者大行其道,教师的提问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替罪羊”。其实,过多的提问固然是“引导教师走向板书的津梁”,绑架了学生的思考,但是,适当的追问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反而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模糊追问,理清学生的思维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有“辞不达意”的弊病。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想得不清楚,因此说得不清楚。学生可能很想回答某个问题,但是脑袋里面想说的意思太多,又没有形成层次,说出来难免是一团糊涂账,听得人一头雾水,或者教师仅能勉强听出其意。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表意不清的问题。

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在这时候很着急,恨不得学生说得又清楚又流利。如果碰上“公开课”,那更是急得脸红脖子粗。其实,这样的模糊处,正是课堂教学的要紧处,教师的引导价值此时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很多老师因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足,不必要地着急,显得过于“业余”。实际上,在模糊处追问,能够理清学生的思维,这正是语文老师的重要功能之一。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为《最后一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郝叟老头是小说可有可无的人物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的。郝叟老头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一个人物,他在文章中多处出现,可见很有作用。”教师赶紧追问:“他有哪些作用呢?你能说说看吗。”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又说:“说啊,不要紧张,你说啊!”学生还是语塞。于是教师赶紧接过学生的话头,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这里,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流畅度”,害怕“耽误时间”,影响“下面的教学环节”,于是自己接过学生的话头讲了起来。当然,教师讲得一定很清楚,但是,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根据杜威“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学生没有亲自经历,不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他怎么能记得牢呢?其实,就算真的记得牢,他能把这里听来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吗?显然不能。

其实,这时候,教师不妨追问:郝叟老头是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的?你认为作者安排他在这些地方出现,对于文章来讲,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处一处地分析文中郝叟老头出现的情节,来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一个人物的作用。这是引导学生学习写小说的方法,从认知目标上讲,属于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要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的。而这一切,都起于追问。

二、在错误处追问,纠正学生的认识倾向

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认识性错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经验不足的老师对此常出现不该有的“哂笑”。其实学生由于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出现认识性错误实在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时候适当追问,能够纠正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认识倾向。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推荐名著《西游记》,讲到著名桥段“三打白骨精”时问: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从谁的身上学到什么优点?教师的本意是从文本向生活拓展,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设计是否贴切,先看教师怎样处理学生的回答。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从白骨精身上学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顿时,下面的学生一片哄笑。该老师哭笑不得地说:“同学,请你注意,我们只能从正面人物――比如孙悟空身上,学到优秀品质,而白骨精是反面人物!”这里,且不说能不能从反面人物身上学习优点的问题,也不论该老师没有对学生提取的反面人物身上的不恰当“优点”进行针对性点评的问题,该教师首先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她没有把这个问题通过追问,再抛回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这一“回抛问题”的过程,才是教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其实,这时候我们不妨追问:“‘锲而不舍’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它用在什么人身上比较恰当?从反面人物身上学习优点不是不可以,但这里我们学习白骨精的‘锲而不舍’这一说法是否妥当?”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课堂讨论。相信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一定能得出有价值的答案。

注重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有价值的,甚至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是有价值的。将德育蕴含于语文课堂教学之内,正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追问,既巧妙又实用,对于纠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作用的,正是所谓“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追问的价值一定是多元的,其可供探讨之处一定还有很多。笔者限于能力和水平,对该问题只作如上粗浅探讨,聊作抛砖,以期引玉,顺便就教于方家。诸位同仁如果能从中得到哪怕是一点点启发,笔者也甚感欣慰。

上一篇:关于数字化的地铁车辆的制动静态调试分析 下一篇:构建以仓库为核心的辐射状物流网络提高配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