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轧路沥青混凝土的运用

时间:2022-08-31 04:22:32

略说轧路沥青混凝土的运用

1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河谷开阔,呈“U”型,谷底宽43.0m~57.0m。河床左、右侧分布堆积阶地,宽15.0m~45.0m,高出河床1.8m~2.2m。两岸谷坡较对称,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将岸坡分割成单薄山脊或山嘴。河床覆盖层厚15.4m~17.1m,上部为厚2.0m的粉质粘土,下部由厚13.4m~15.1m的卵砾石夹砂及分布不连续的粉质粘土薄层透镜体构成。卵砾石夹砂层以卵石、砾石为主,结构密实,属中等压缩性土,渗透系数5.86m/d~9.05m/d,属弱-中等透水层。坝基岩体以页岩为主,夹薄-中厚层石英砂岩。石英砂岩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属坚硬岩石,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页岩呈薄层状结构,岩质软弱、抗风化能力差,属软岩石。坝基上部岩体透水率为5Lu~94Lu,属中等-强透水层,23.0m~25.0m以下岩体透水率小于5Lu,属弱透水层。两岸地形较陡,岸坡较高,风化、卸荷强烈,强卸荷带和左岸的卸荷蠕变体厚35.0m~40.0m,岩层平缓,但强风化带和卸荷带岩体稳定性差、透水性强,透水率为5Lu~556Lu,属中等-强透水层。

2天然建筑材料

坝址附近坝壳石渣料料源丰富,有磕头堡和马家梁子料场,距坝址0.5km,除表层1.0m~2.0m厚坡残积物外,有用层储量193.9×104m3。岩体以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砂岩,该石渣料具有抗剪强度高、压缩变形低、渗透性强〔渗透系数约(0.24~1.90)×102m/d〕的特点,满足坝壳料的质量要求。施工时对石渣料场进行了优化,将右坝肩667.00m高程以上作为坝壳石渣料主料场。防渗土料分布于坝址上游两岸,共有12个产地,距坝址0.5km~2.0km,土料为黄褐色粘土夹砾石或粘土,粘粒含量41.75%~44.5%,渗透系数(1.49~5.79)×10-2m/d,满足坝体防渗的质量要求,但储量较小,仅1.4×104m3,不能满足坝体防渗料的用量。坝址附近河流冲积层为卵砾石夹砂,以页岩为主,岩质软弱,不能作为过渡料。而砂岩夹在页岩中,施工开采困难,不能作为堆石料。经比较,过渡料及堆石料主料场选在距坝址约10.5km的燕子钎,该料场为三叠系灰岩,基岩,岩石坚硬致密,满足堆石料及反滤过渡料的质量要求。

3坝型比较与选择可行性

初步设计根据坝址附近页岩石渣料丰富、天然防渗料(粘土)缺乏、堆石料运距远的特点,结合筑坝材料和沥青材料试验研究,在坝型比较中对坝壳料不再进行研究,而重点研究当地材料坝的防渗材料和防渗位置,因此坝型的比较,实际上就是防渗材料和防渗部位的比较。坝址处可布置沥青混凝土心墙、土工膜心墙土石坝和沥青混凝土面板、土工膜面板、混凝土面板土石坝等五种当地材料坝。五种坝型都采用软基建坝,覆盖层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基岩防渗采用帷幕灌浆,坝壳料采用就近开采的页岩石渣料;坝体断面设计也大致相同,只是面板坝的石渣料处于干区,上游坝坡比心墙坝略陡些。面板石渣坝建在覆盖层上基础沉陷和坝体变形对面板的影响难以定性确定,而防渗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决定着面板坝的成败,在深厚覆盖层上选择面板石渣坝目前尚无把握,不宜作为推荐坝型。土工膜作为大坝防渗材料,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计算方法、参数选择、材料生产、试验手段、施工方法等方面还不成熟,其防渗可靠性和安全性尚无绝对把握,目前也不宜推荐。沥青混凝土具有防渗性能高、变形性能好、抗震能力强等优点,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能很好地解决软基建坝、坝体防渗和筑坝材料问题,这种坝型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的经验,因此采用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

作者:陈少宏单位: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略论砼施工夹缝的施工办法 下一篇:小结混凝土在坝体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