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31 12:27:34

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及其现实意义

信息论基本概念释读

1.噪音

在信息传输数学模式中,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创新。在传播环境中,噪音指任何扰乱或歪曲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的事物。噪音存在于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信源、发射器、信号、接收器、信宿这五个环节均受噪音的影响,如编码过程中信息的模糊,媒介传播中的失真扭曲,解码过程中的误解,信宿接收信息中渠道外界的干扰等等。噪音影响了信息正常、稳定地传播,使之无法原汁原味地到达接收者。

噪音的成因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结构、先天禀赋、后天习性、智力能力、身体状况、态度、观点、价值观、信仰等;细化之又可分为“自觉制噪”和“非自觉制噪”。“自觉制噪”来源于个人的偏见、空想与不满足的感觉等,即主动依据自己所期望的状态对信息进行改写,这是个人因素在作祟;“非自觉制噪”则是来源于语义因素,比如由于自身学识水平的局限或所处语境的局限而造成了对信息的误读,由此不能确定信息中所传递的真正意思,而本义并非要篡改信息。

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干扰与不利因素,包括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主要是指技术和设备环节,即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因素,如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职业、居住地区、权力、地位、身份以及社会关系等;具体的外界干扰因素,如响亮的汽笛声、让人厌烦的气味、燥热的房间等。此外,还有部分信息本身即是噪音,如超量的信息、污染性的信息,某些误导性、混淆性的冗余信息等。

2.冗余信息及其与信息、信息熵、噪音的关系

信息的另一面是冗余(不是熵或信息的那部分消息),或称可预测性。在信息传播中,指的是无法由发出者自由选择的那部分消息,也就是说冗余信息是信息传播活动中“已知”或“可以预测”或“重复”的信息。

熵和冗余是香农-韦弗模式中的重要概念。对某一特定的信源,其信息熵只有一个。“冗余”在传播中要辩证地看待。当冗余信息过度泛滥,或冗余信息的内容扰乱、妨碍、阻挠、误导、歪曲人们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时,或重复信息中不重要、非关键、次要的内容时,则信息本身就成了传播活动中的噪音;而冗余在传播中并非是完全多余无用的,为了传播活动顺利进行,适度的冗余是必要的。

传播的信息中不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过多过繁的噪音会使信息相对于信息源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熵值上升,传播系统混乱。所以传播过程中要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有效传播,熵和冗余之间应该保持平衡,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

大众传播者希望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把噪音降至最低,并预料其中噪音的存在,可以通过增加冗余的方式来抵消噪音。①当传播渠道中噪音越多时,就越需要冗余,以降低信息中相对的“熵”值。冗余信息对所传播的新信息、过于生涩的信息起着解释作用;当出现噪音时,重复信息的关键、有效、重要部分,有助于受众识别与主动接收信息,以确保信息的接收。

信息论引发的数字化时代的思考

从传播学发展进程可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视为一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史,信息传播促进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反过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更新人类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工具,会促使信息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近半个世纪以来,电子媒介、数据库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结合,已构成现代信息传播网,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网络。超文本、超链接、海量信息等,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信息爆炸”的趋势。与此同时,受众对信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受众来说,预测复杂情境的结果比预测简单情境的结果需要更多的事实。换言之,如果事情是不可能的,即消息接受者对该事件一无所知,则传递的该消息将有无穷的信息量。正如施拉姆所言,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谋求的信息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成或组织他们的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用行动的局面是有关的。因而,信息将使他们较容易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人们获得信息,就是为了消除某些不确定性,使自己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获得的信息越多,人们的有序程度就越增加。对于互联网而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随着“不确定性的东西的减少”,信息的价值量就不断增值。而网络,在制造大量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的同时又在不断增加这种不确定性,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所言:“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诚然,噪音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根据信息理论,噪音又增加了信息,这自相矛盾又符合实际。根据韦弗的说法,噪音是虚假的信息。因为对发送者和信源来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自由选择性是他们所希望的。但从信宿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希望得到由于错误或噪音导致的不确定性。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他们必须从接收的信息中删去虚假的信息(噪音),从中提炼出有用信息。网络即是如此,一方面提供了大量可供受众选择的信息,使受众对其依赖性与日俱增。然而同时,信息爆炸造成的过量和污染却也真实地摆在他们面前,促使受众开始重新审视媒体抛售给他们的信息。大多数人采集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取意义。在整合过程中,为了合理地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信息被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习惯于将信息提炼为正确的或错误的意义或推理,这种办法正是人们处理超载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

对于传播者而言,为了减少冗余信息,也会在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调整,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发展中,近年来短标题的发展、大图片的运用以及图片报的产生。曾有美国学者做过统计,读者对新闻标题字数的记忆一般在9至12个字之间,后来又确定在11个字上。

于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提供关于信息的信息就成为某些传媒特有的传播方式。文摘类报刊就具有这种特点。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在美国,《电视导报周刊》(TV Guide)的利润居然超过所有四家电视网利润的总和。它代表的意义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关于信息的信息即有用信息,之所以会有很高的价值,就是因为其实际上重新诠释了传播内容,适应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并最终转化为知识。

信息论已诞生六十余年,香农也未曾预料到他所提出的信息概念会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社会已经兴起,媒体的数字化危机也不容忽视,关于信息的信息不失为一种解决危机的方法。

注释:

①【美】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士・W・坦卡德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竟博:《新世纪广播技术的发展方向》,《魅力中国》,2009年第13期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上一篇: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