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流失治理的法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8-31 11:22:31

税收流失治理的法经济学分析

摘 要:税收流失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的规模十分庞大。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纳税人之所以从事税收违法犯罪,是因为由此节省的税款收益大于被惩处而付出的成本。因此,治理税收流失,关键在于加大税收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而使其得不偿失。只有这样,才能威慑税收违法犯罪,降低乃至从根本上遏制税收流失。

关键词:纳税人;“经济人”;税收流失;治理;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85-03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流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专家学者们连篇累牍地探讨着税收流失的成因、规模、治理对策,而且一些税收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也为此痛心疾首,寝食难安。但目前从实践看,效果还不明显。因此,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现象,如何确定我国税收流失治理的基本政策,在税收流失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亟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税收流失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税收流失的客观性与效应分析

作为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税收流失的存在既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也与各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紧密相关。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自利性是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始动机,人在市场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成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由于该假设“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消除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经济学带来的困惑,使科学的经济分析成为可能,从而引导人们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的自利能在客观上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因此,它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前提。经济学家们以此作为理论分析的切入点,透过市场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对人在市场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许多合理的解释。

在税收征纳关系中,纳税人虽然在职业、行为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从市场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他们要么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家”或“商人”,要么是购买和消费产品的“消费者”。所以,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而税收作为“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的东西”,[2]它本身就是对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或财产的“剥夺”或“转移”,会导致他们的财产的损失或减少。他们在内心对税收有着本能的否定与抗拒。没有人会主动要求纳税。这种否定性与抗拒性,就成为税收流失存在的内在的和根本的原因。

从外因来讲,税收所具有的三大特征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都源自于它的法律性。因此,在“经济人”的假设下,纳税人是否会履行纳税义务,则主要取决于税收法律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换言之,当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比较完整严密,税收执法公正严谨,对税收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较大,纳税人拒绝纳税会付出很大成本而得不偿失时,纳税人一般都会选择税收遵从,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相反,当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漏洞较多,税收执法随意性大,对税收违法犯罪处罚较轻,纳税人违法犯罪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时,他们一般都会选择税收不遵从。这样的选择是在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的驱使下,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进行权衡分析的结果。如果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与限制,没有人会自愿纳税的。而在现实中大多数纳税人之所以都会选择税收遵从,主动履行纳税义务,是由于法律制度约束的结果。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3]

当然,纳税人除了理性的一面外,还有非理性的一面。他在面临着是否纳税的选择时,除了要考虑逃避纳税的法律后果外,还可能受到教育程度、价值观念、风险判断、社会环境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也可能会失去理智或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因此,纳税人的行为就是一种有限的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纳税人选择纳税而少数纳税人拒绝纳税的情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现行税法立法级次太低。在18个税种中,只有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是依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来征税,其它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来征税的。税收法律级次太低,不仅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而且大大降低了税法的效力,影响税法的实施效果。二是税法制度不够严密。税率、税目、纳税人的设置不够科学,税收优惠过多过滥,从而导致税收负担分配不够公平和合理,纳税人税收负担畸轻畸重情况比较严重。三是税收执法手段不够完善,运动治税频繁,导致税收执法宽严失度。四是全社会依法纳税的环境不够理想,公民纳税意识有待提高,社会各界的护税协税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缺陷,因此,我国的税收流失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规模巨大。根据杨绍媛的测算,在2000年到2004年,我国每年地下经济所导致的税收流失和公开经济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进口关税、企业所得税等五大税种的税收流失分别达到了7895.6、4499.9、5427.8、6717.5、9748.1亿元。[4]

巨额的税收流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税收流失造成政府财政收入的短缺,影响财政职能的发挥。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承担着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种职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而巨额税收流失的存在,使本来就比较紧张的政府财政收入更张紧张,使得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从而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其次,税收流失会导致政府统计信息失真,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存在着数额巨大的税收流失,这就使得目前的税收收入无法准确地反映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从而造成了政府统计数据的失真,从而使政府对当前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等的估测发生偏差,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再次,税收流失扭曲了资源合理配置。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许多质量低劣的逃税商品经价格优势很容易就能够占领市场。这就迫使那些守法经营者要么被挤出市场,要么转而仿效,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劣企驱逐良企”的市场效应,破坏了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应的扭曲。最后,税收流失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税收流失的客观存在实际上等于国家给予了这些逃避缴纳税收的人一种“财政补贴”。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很快致富,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中的收入的差距拉大。有研究表明,我国地下经济税收规模与基尼系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799,二者呈正相关。这表明税收流失的扩大使基尼系数升高,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分配不公现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上一篇:论基于底线公平的我国城市基本住房制度之构建 下一篇:略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制度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