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乌托邦图景

时间:2022-08-31 08:05:49

摘 要:《绿山墙的安妮》以孤儿安妮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着力刻画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加拿大农民的生活以及爱德华王子岛上的风土人情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作品里充满了对爱德华王子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浓郁的乡村风情画。安妮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她想象力极为丰富,活泼开朗,奋发向上,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关键词:《绿山墙的安妮》;乌托邦;青少年;成长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70-03

《绿山墙的安妮》是十九世纪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她的作品自问世以来被译成了多个国家的文字,并被制作成了电视连续剧及动画片。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想象力丰富,活泼开朗,奋发向上,而且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这部作品通过对安妮成长经历的描绘,弘扬了真善美的人性品质,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了作品《乌托邦》,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设想通过“简单的方式”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达到一种“理想世界”。郝德永指出:“‘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郝德永,2001)《绿山墙的安妮》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乌托邦画卷。

一、优美风景:自然的乌托邦

《绿山墙的安妮》通过对优美自然风光的刻画,表现出一种理想世界的愿景。小说中的安维利村是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从文中可以看出,村中居民的经济生活大多数不理想。在蒙哥马利的笔下,读者一方面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很好,未被工业文明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外面物质世界的文明之风还没有吹到这个小岛上。蒙哥马利用女性作家的笔触描绘了岛上安详和谐的田园生活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它建立在普通的人性之上、建立在人间烟火之上。

小说里的世界仿佛是一幅田园风光的油画,清纯自然、淳朴美好,而生活其间的人们尽管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缺点,但大都温和善良、乐于助人、家庭关系和谐稳定、邻里之间互亲互助。现代读者大多生活在拥挤、嘈杂和污染严重的城市,常常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复杂冷漠的人际关系。因而,小说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便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书中流露出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成了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这样的小说对读者所具有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通过阅读小说,在想象中体验这种梦寐以求的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不知不觉地释放出生活的压力,对现代读者来说多少可以起到一种心理补偿的作用。(傅俊:2001)文章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山村风景画:

雷切尔・林德太太就住在安维利大道干道插入没入山谷的地方,两边生长着如女士耳环般的桤树,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这条小溪的源头远在老卡思伯特家那儿的森林里,小溪的上游很是奇妙,它携着阴暗的池塘和瀑布的种种奥妙向前奔流,流过树林,但到了林德家这儿的山谷时,却变成了安静乖巧的溪流。(蒙哥马利,2008:1)

孤女安妮自从听说自己会被爱德华王子岛的一户人家收留后,就憧憬着这个美好的地方,因为据说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风景最优美的地方,这是乌托邦思想的理想孕育场所。当安妮在车站等待马修的到来时,她看到了美丽的开着白花的果树,于是她想:“如果今晚无人来接我,我就到那棵树上过一夜,睡在披着月光的白樱桃花中也很好玩儿。”(蒙哥马利,2008:11)这是安妮向往回归美好自然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为以后的一系列成长故事揭开了序幕,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当他们进院子时,天色已经非常黑了,白杨树叶发出如丝绸般的瑟瑟声。她说:“听呀,那些树在梦里说话呢。”他把她抱下车时,她悄悄地对他说,“他们肯定在做美梦呢。”(蒙哥马利,2008:22)可爱的安妮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种珍贵的特性使得她度过了充满磨难的幼年时光;当她来到绿山墙后,这种能力帮她收获了来自马修兄妹俩、戴安娜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友谊。

在她的眼里,孤儿院最糟糕。因为孤儿院连树都没多少,只有几根细枝在前面,周围有点儿白石灰水,这些小东西看上去都跟孤儿一样,让她看着就想哭。不管身在何处,安妮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在大自然中沉思冥想,与造物交流。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借安妮之名勾画出了一个色彩缤纷让人产生美好遐思的世界。可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神性与纯净的气息,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

有人说,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关注生活最灵敏的工具。所以优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妮不仅热爱大自然,而且善于观察。从她踏上爱德华王子岛的那一刻起,她就用她那双敏锐的大眼睛捕捉着美,捕捉着一切可以感染她、打动她心灵的景色。比如对一路上自然风光的描写:“当他们驱车驶下险峻的山坡时,路的一部分深陷到了软土里,两边缀着怒放的樱桃树,高挑的白色桦树在他们头顶上方摇晃着。”(蒙哥马利,2008:14)当我们读到这一段时,自然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爱德华王子岛揭开了她美丽的一角,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随着安妮继续看下去。随着她的前进,我们看到更多的美景。

“林阴道,纽布瑞切的人都这么叫,这是一条约有四五百米长的路,它穿越了一片辽阔的苹果树林,这是几年前一位行为古怪的老农种下的。他们的头上,是如雪花般芬芳的天然蓬顶,树枝下满是紫色的、如黎明般的微光,远远望去,黄昏时分的苍穹如同教堂走廊上大大的圆花窗。”(蒙哥马利,2008:18)

这种美景不但震撼得这个孩子沉默不语,连我们这些读者也好像走进了画里一样。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自然的如诗如画,甚至还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庄严而又让人安宁祥和的宗教气氛。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大自然在调色板上给我们绘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由于这就是小安妮以后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出她会有多喜欢这个地方,这个世外桃源简直就是现代人梦想中的乌托邦。看到这如画的美景,谁不想徜徉其中、尽享美好呢?在后来的日子里,安妮还观察并亲身体验了爱德华王子岛春夏秋冬四季色彩主题的更替,蒙哥马利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带给我们如梦似幻的美学体验。

由于安妮成长的足迹遍及很多地方,作者对这些地方的描写犹如散落小溪里的宝石,一样散发着璀璨的光彩。比如对巴里家周边环境、阳光小湖、情人之路、闹鬼的树林、白沙,还有几个小女孩演戏的小河,所有这些地方的描写都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和谐的歌唱,点明了孩子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孩子们的身体成长、精神成长乃至于艺术探索在大自然里结伴而行,构建出了理想社会的一部分。

二、纯真诚实的伙伴:友谊的乌托邦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赞叹说:“友谊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爱与友谊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而友谊也以爱为出发点和核心。

安妮与她的好友戴安娜之间的关系使得安妮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更加健康地成长。戴安娜是安妮的知音,“长着黑头发、黑眼睛和红润润的面颊。”她们第一次见面就发誓忠于对方,“海枯石烂不变心”。虽然戴安娜的妈妈曾一度因为安妮误让戴安娜喝酒而阻止她们的交往,但靠着两人共同的努力和安妮乐于助人的天性,终于得以雨过天晴。她们两人都酷爱幻想,共同编织着美妙的童话。安妮在长辈那里被训斥的“胡言乱语”,在戴安娜那里都得到了共鸣。但不像安妮冲动而且屡屡闯祸,戴安娜更加稳重。(杨艳,2008)因此,戴安娜不论在长相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是安妮期望中的自己。安妮羡慕戴安娜所拥有的传统的美丽和优雅,而戴安娜也缺乏安妮丰富的想象力、睿智和独立的性格。他们两人之间的互补关系,使得安妮在与戴安娜的交往中不断地反观自己、完善自己。

安妮与吉尔伯特的友谊贯穿了整部小说。他们俩可谓“不打不相识”,从开学见面就发生的“写字板事件”后安妮和吉尔伯特就势同水火,虽然吉尔伯特向安妮道歉过几次,甚至在吉尔伯特将安妮从河中救起并请求她的原谅时,固执的安妮都没有答应(尽管从那时起她就后悔了)。一直以来,她将吉尔伯特视为自己学业上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竞争让安妮在学业上不断进步,每次遇到困难,她都会想到吉尔伯特,借以激励自己。直到马修死后,吉尔伯特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在安维利学校教书的工作让给了安妮,以成全她照顾玛丽拉的心愿,安妮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太小孩子气了。两人在经历了一波三折后,终于冰释前嫌。吉尔伯特喜气洋洋地说:“我们生来就是做好朋友的”。安妮也觉得与他谈了半小时的话就只像是谈了几分钟而已。其实他们的友谊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彼此不愿意承认而已,他们的友谊促进了彼此的良性竞争和共同进步。(夏宗凤,2011)值得关注的是,两人经过了这些风风雨雨,误会慢慢消除,最终冰释前嫌,情感得到了净化,这与他们成长的理想环境是分不开的。安妮周围的朋友(戴安娜)和大人(玛丽拉)为他们的和好做过努力,没有人破坏他们的和好,这种情况,很符合作家所向往的乌托邦的理想社会。

另外,书中也多次提到安妮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游戏时缺少了她的想象,唱歌时缺少了她的声音,午饭时间在朗读书本的过程中缺少了她的表演,都会使同学们无比遗憾。石板事件后,安妮重返学校,伙伴们纷纷送给她礼物,让安妮觉得能受人赞赏的感觉可真不错。同时,她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建立故事会进行表演,让童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仁慈的长辈:成长的乌托邦

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观点,人的道德品质上的善恶,即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可变性。通过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人的道德品质锻炼的提高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由此观之,学习与教育可以将一块璞玉打造成美玉。

安妮从很多大人那里学到了东西。最开始时是托马斯太太和哈蒙德太太,尽管当时安妮主要是他们家的女仆,但是生活的磨难教会了她做家务事,尤其是带孩子――这项本领在后来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当戴安娜的妹妹生了急病,身边没有大人时,是安妮用她以前带孩子的经验帮戴安娜的妹妹度过了险关,巴里太太在感激之余,意识到自己以前误解了安妮,决定让戴安娜和安妮继续做知心伙伴。如果安妮没帮巴里太太这个大忙的话,他们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无拘无束地在一起玩呢!

小说中,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俩、林德太太、阿伦太太以及斯达茜小姐在安妮成长的路上都给予过指导。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对马修的描写。

马修・卡思伯特有生以来从未主动地把他的情况告诉过别人……马修是个很少出门的人,那么,肯定是有件非常急迫、不同寻常的事情。而且,他是那种害羞的人,他讨厌身处陌生人之间,或到需要他说话的地方去。(蒙哥马利,2008:2)

……马修害怕除了玛丽拉和雷切尔以外的所有女人,他有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总觉得这种神奇的生灵都在嘲笑他……他这么想倒可能是对的,他看上去就是那种很古怪的人,外形笨拙,长长的铁灰色头发都到他的驼背上了,丰满柔软的棕色胡子从二十岁就开始留了,实际上,他二十岁和六十岁看上去差不多,除了少些灰白色。(蒙哥马利,2008:9)

马修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腼腆,话语不多的男子,但他却是活泼的安妮的最好的倾听者,是安妮心灵上的知音,他力主让安妮留在绿山墙,以他的方式让玛丽拉不得不慎重考虑此事;在安妮呆在绿山墙期间,他类似于安妮的保护神的角色,为她排解烦忧,令她重现笑容。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玛丽拉。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了玛丽拉极为认真的性格特征:“绿山墙农舍的厨房是个让人愉快的地方,或者说看上去有几分像从来没用过的客厅一样,本该是个让人愉快的地方。”(蒙哥马利,2008:4)之后,从玛丽拉不苟言笑的表情、梳得一丝不苟的发型以及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严肃到刻板、极为传统的妇女。她自己所受教育不多,因此,一方面,为了跟上时代,她让安妮尽可能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玛丽拉在父权社会下长大,受父权观念影响很深,因此,她在继承女性传统上影响着安妮,时时不忘教导安妮要稳重,她认为把安妮培养成一个传统的淑女,让安妮学会洗衣做饭、缝补衣物、整理屋子也很重要。

还有林德太太,她是当地的一个活跃分子,“创办了”缝纫组,帮助开办了主日学校,她还是教会救助团体和国外布道附属机构的最得力的支持者;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政治活动家。另外,当玛丽拉遇到困难时,有时她会请林德太太帮忙想一个解决办法。作者把她和安妮之间一波三折的关系描写得非常吸引人:首先她用耸人听闻的传闻力图劝阻玛丽拉收养孤儿院的孩子;然后在同安妮第一次见面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至于她说出“没见过这么坏脾气的孩子!”之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她看到了安妮的进步,发现了安妮的优点,改变了对安妮的看法,甚至为安妮缝制了一件玛丽拉反对但安妮梦寐以求的宽松袖的衣服。

阿伦太太是牧师的妻子,受过教育,善解人意,安妮非常喜欢她。在蛋糕事件中,安妮痛不欲生,可是阿伦太太轻声软语安慰令她觉得那个晚上过得比她预料的还要愉快。后来,阿伦太太邀请她去牧师住宅吃茶点,安妮和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安妮甚至想长大以后做个牧师的妻子。由于安维利是一个偏僻的村庄,传统的宗教气息还十分浓厚,那种安宁祥和的氛围对安妮的性格气质不无影响。她觉得自己充满原罪,想努力地做个好人。

最后就是斯达茜小姐,她是一名新来的女教师。在她的影响下,安妮像鲜花舒展花瓣那样心情愉快。文章对她的正面描写非常少,主要是通过安妮和玛丽拉的叙述。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思想自由开放,允许学生在她的课上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和大胆的想象,讲授课程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虽然她的自由教学方法让传统的林德太太安维利学校的领导很担忧,但却深得安妮的喜爱。正是她让安妮上了女王班,为她考进大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可以说,如果没有斯达茜小姐,安妮的几何可能会学不好,她的人生之路也不会走得很宽广。她是安妮的良师益友,也是安妮希望学习的榜样。(夏宗凤,2011)

可见,蒙哥马利塑造的一群人物角色在感性中存在着理性,知觉情感中存在着想象,个体中凸显着社会群体。

四、结语

在这部作品里,乌托邦的伦理道德观得以尽情展现。安妮的成长之路感染了无数青少年读者,他们在这个故事的陪伴及激励下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始终让自己如安妮一样对生活充满想象和惊奇感,充满乐观精神,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充满感恩的情怀。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肩负着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使命。然而,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傅俊.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变形[J].外国文学研究,2001,(4).

[2]郝德永.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J].东北师大学报:2001,(3).

[3]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小意,译.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4]夏宗凤.《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杨艳.漫漫成长路――试评《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身份意识[J].科教文汇,2008,(1).

上一篇:生态文学研究在中国(―) 下一篇:职场攻击行为多视角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