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美食记

时间:2022-08-31 07:51:56

洱源美食记

邓川粑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县城里一两个早点摊上开始打起了“邓川粑粑”的招牌,一听心中很是纳闷,暗思老家洱源位居大理和丽江两大风景区之间,北有丽江粑粑驰名已久,南有喜洲粑粑亦早有渊源。因此,这个闻所未闻的名字,是否正是那些善于钻营的人巧取南北两大粑粑的名头,有意取宠顾客招揽生意?于是每次见到,心中都很是不屑。

一天赶早起来回城上班,车至邓川街头,再次看到了同样的招牌,恰好几分饿意,索性盘算着下车买上一兜回来,同时想到此处就是这粑粑的原产地,正好可去看看,正宗的邓川粑粑究竟是什么回事。

天还未亮,灰暗的街灯下,路边一位老伯掀开一摞热气腾腾的蒸笼,待一层水雾散尽,我方才看清,原本所谓的邓川粑粑,就是小时候常吃的麦面大白馒头。

一时心中很是失望。记得小时候粮食紧张。大春季节坝子里的水田都插秧,而干季坡头的山田里全得种上小麦,无奈产量还是太低,于是春节一过,甑子里的半层米饭上面,每天都让大人们蒸上大半甑子馒头。甑盖一掀,馒头大颗大颗,扑着轻香,有如孩子笑开的脸庞,而下层的米饭少之又少,每次吃饭,只得硬着头皮抓上两大颗,囫囫囵囵就往嘴里塞,狼吞虎咽撑个半饱,接着再迅速地扒上两碗饭。那时觉得,馒头吃得再多也没有味儿,只有真正吃到米饭了,这顿饭才真正吃饱了。

我最终还是买了五个回来,坐在车上,掏出一个塞进嘴里,一嚼,味就来了,淡淡的酸香,带着浑厚的热气,感觉就是一种纯粹的小麦的味道,还伴着清甜的回味和牛乳的芬芳。此时方才觉得。自己已经十多年没有吃到这样的味道了。

云南人习惯把面包、馒头以及各种饼类统称之为粑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奶牛,白天让我们小孩子赶到大山里吃得浑圆浑饱,晚上回来让大人挤完牛奶后倒在锅里,加热后捞走奶中的乳脂做成乳扇,剩下的半锅酸浆水却是要小心地盛到土坛里藏好,接着在每天晚上倒大半碗出来和面,经过长长一夜发酵,第二天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大,还伴着牛奶特有的酸香,清甜可口,松软绵长,回味无穷。

然而小时候因为家穷,便让我对这一美食失去了细致的品味,而今,田地里的水稻总是丰产,山坡上再不种小麦,于是,我便也十几年吃不到用酸浆水和面蒸成的馒头了。事实上,在这个讲求时间和效益的时代,我们常常吃到的面食,几乎一概出自于那些机器和制的、不需发酵的自发粉,便全没有了早年那种让人充满回味的亲切。甚至于,许多工业元素也悄悄混入我们的吃食。加上那些无法修饰的作料,包括前久被媒体争先爆料的染色馒头,常常奔走在外,我不知是否早已成为了其中一名无辜的食客。

如今想来,邓川粑粑其实是一种美丽的回忆。邓川是洱源闻名的乳牛重镇,如今将之用来修饰一种粑粑,实则是让人回味那个制作的细节,回想起早年吃过的那种纯粹的惬意,可想这名字确是何等贴切。在这个文明的时代,我们在流去的时光里还失去多少难忘的回忆。只有再次吃上那回味绵长的吃食,心中才又回想起一段充满青涩和美丽的童年时光。假如没吃上邓川粑粑,也许脑海里会有某种记忆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粑粑叫饵块

“木碓细舂米饭团,舂出一寨新米香。揉成饵块白如雪,蒸炒烤煮任品尝。”

这是一首摘自网络的咏物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有如一幅淳美的风情图卷,尽数描绘出了云南边地特色食品饵块的特点。

年关即近,看到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又新开了几家饵块店,总让人感到特别地亲切,每每都会在繁忙之余烧上一卷,或又正二八经地坐到桌边点上一碗,刀切水煮,纵无半点作料,都能让人在甜甜的米香里回味那种抹之不去的亲切年味。

老家在美丽的洱海之源,自古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记得小时候收了谷子,母亲总在碾第一次新米的时候,就特别嘱咐动力站里的师傅要将最后两袋多碾一道,师傅一听便已心知肚明:这是要留作今年的饵块米。在碾最后一道时,特别要换上一个洁净的大盆。待母亲收拾好其它,便弓下腰,静下心来细致地翻挑,在哗哗的响声中让时间默默地流去,直到确信没有石子或谷粒掺在其中,才义拿来干净袋子,将一色雪白的米粒倒入其中,记上记号。如此繁杂的细节,会让人对过年特别地期盼。

好不容易盼到年关,母亲开始选择在某个晚上淘好米,然后在第二天凌晨鸡叫头遍就得起床,将几大盆米分次放到一个大甑子里蒸熟,又在每一甑饭熟并换上新米的间隙,抬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到村中央的老井里漂洗冷却,因为半夜里出水新鲜,并且沾不到油污。曾好几次被母亲半夜唤醒,打着手电为她照路,那时的井边早已灯火如织,并不时地腾出一阵阵氤氲的水雾,只觉得一个个手勤脚快的乡间女子被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仙子。如是几番,母亲终于在天亮之前收拾出了一大竹箩米饭,背到临村的加工店打成饵块。晚上回来,箩子里一路飘着米香,母亲放下箩子,我们很快就从中翻出师傅们一双巧手捏成的十二生肖玩偶,被点上一印朱红梅花,活灵活现。还有薄薄的饼子,以及一条条饵块,甜香袭人,令人馋涎,忍不住咬上一口,满嘴都是甜甜的米香。

接下的日子。薄饼在炭火上烤熟后配上蜂蜜或腌豆腐,就成了我们每天的早餐,一大堆玩偶被逐个蒸到甑子里让我们吃掉,大块头的饵块,则是年节甚至直到小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家人的主食,或蒸或煮,或煎或炒,打上卤子。配上作料,回想孩提时的年节,便是在回味一段纯粹的年味,一种特别的母爱。

云南十八怪中一句“粑粑叫饵块”。听来让人无比亲切。对于饵块,料想所有土生土长的高原孩子,都有一种或长或短的情结,一段甜蜜温馨的回忆。

春日田头采藜篙

家乡洱源是一个出产丰饶的世界。哪怕就在荒丘僻壤,都不乏时鲜美味,每每念之便使人垂涎欲滴、心驰神往。而今春雨时节,让人想念的却是田头地角遍处丛生的野藜篙。

阳春之节,万物复苏,伴着几阵星星点点的牛毛细雨,坝子里又重新回到了以往的丰实和充满生机。选上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提上一个小箩走进旷野,这时的田头地角,野藜篙一丛丛,一堆堆,绿得可人,嫩得可人。细芽朵朵,撑得很开,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此时还反射着朝阳的晶莹,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闪烁,像是在摆弄着婆娑的舞姿,又像是在给人招手示意。放下提箩,弯下腰,在一丛丛篱篙中赤手采摘,手指在篙秆间轻轻一次触动,便可判别出藜篙的鲜嫩程度,手到之处,轻轻一掐,篙秆即断,断口之处,还能渗出鲜绿的汁液来,在鼻翼问流过阵阵苦涩清寒的甜香,别是一番意境。

藜篙其实是一种寡苦的野菜,所以乡下之人采摘的并不多,于是用不着溜上几埂田,便能采回一大箩来。但藜篙好吃不好弄,采摘回家,还须全家动员,围在一起,拾起来一根根细致地剔光篙叶,极费时力。好不容易收拾完毕,刚才的一大箩子,此时只剩下一小盘了。清洗干净,切成短丁,再配上上好的香肠和腊肉,来上一段油花花的爆炒,便成了一道绝美的菜肴,寒香袭人,脆而鲜嫩,苦口清甜,回味绵绵。

然而每每吃上藜篙,让人回味的却是一段段绵长的记忆。自外出求学开始,十几年间便几乎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天。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说起自己也爱吃藜篙,于是此后每次春天回家,母亲几乎都要早起,到田头地角采上一箩子野藜篙回来,这与其说是一顿回味绵长的美昧,还不如说是又一次地享受母爱的深沉。在乡下教书的岁月里,也常常有过几位同事一起下田采藜篙的记忆,至今还有如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让人愈加怀念那个宁静却又躁动不安的年月。去年,因重回乡下挂职,春日里,便有了时间回家,在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带上一岁多的女儿,走在田头地角,一起采藜篙,乡下的田野总是一种宁静的氛围,女儿咯咯的笑声,便将采藜篙演变成了另一种快乐的回忆。

春日里,回乡,田头地角采藜篙,是美食的记忆,还是亲情的回味。

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

某日带友人回家,顶着烈日,一路风尘,快到县城的时候,人困马乏,便投进一家路边小店,点了几样时鲜小菜,并专门煮了一小锅鱼,按人头分配,巴掌般大小,每人两尾。

实在也是饥肠辘辘,偏偏老板娘单人独手,做事又不喜欢偷工减料,前头还坐着两三桌顾客,也都一概行色匆匆。于是,好不容易等到她把一锅酸辣鱼抬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扫光了桌上的四个盘子,并且每个人都已足足填下了两碗饭。但鱼锅里却热气腾腾,酸香四溢,实在馋人,两人于是二话不说,各自夹上一条埋头吃着,十分钟过去,鱼吃完了,锅里的洋芋片、豆腐块,甚至作为作料的葱蒜芫荽也都被捞得干干净净。肚子在不知不觉中撑得浑圆浑鼓,我丢下碗筷准备起身,哪知友人却在放下筷子的同时又拾起饭勺,舀上一碗饭后盛上两勺鱼汤,跟着便“哗哗”地往嘴里划,三下五除二。一碗饭吃完了,看着小半锅鱼汤,有些不舍似地跟我说: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吃鱼就是这样,每次都被撑得要死!

这是老家洱源饭桌上的一句熟语,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形象地表述出鱼汤泡饭的鲜美。

洱源素称“高原水乡”,气候温和,风光秀丽。河湖交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收获时节,割倒黄澄澄的符子,田沟里的鱼能用瓢舀。孩童时节,放学后带上个箩筐水桶,往那些河沟里捕鱼是我们最快乐的事。用不上多少工夫,便能捕上大半桶提回家去,有的大如巴掌,有的小如麦穗,被母亲或姐姐们随意拾掇一下,冲掉泥巴便可下锅,配上河沟里采到的海菜和山里挖回的芋头,加上酸木瓜片或是陈好的炖梅,并辅之各种作料,或再切上几片腊肉,便成了一锅味道鲜美的酸辣鱼。经长时间烹煮,小鱼鲜嫩得都不用吐骨头,稍大的则还可能吃到鱼籽。待鱼肉吃完,泡上一大碗鱼汤泡饭,鱼肉的鲜美和各种作料的味道都溶在汤中,实在难言其美。

酸辣鱼汤甚至是我整个童年时代最难以忘记的美味。然而在那个充满饥馑和贫困的年代,老家的人竟是不敢吃鱼。因为鱼肉好吃,鱼汤下饭,于是便又了“吃鱼费饭”的说法,即便有万贯家财,在一锅鱼汤面前,都只会坐吃山空,烟消云散。

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一句略带夸张的熟语,反衬出鱼汤泡饭的美味,还有乡人节俭持家的情怀。

上一篇:有风,吹过美丽的季节(组诗) 下一篇:台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