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时间:2022-08-31 07:29:09

施肩吾是唐代著名的道士、诗人和气功养生家。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氏高中进士,本可涉足仕途,求取荣华富贵,然他生性高洁,且惧宦海风波,故终生不仕而隐身入道,长期隐居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的南昌山)修炼,自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享年81岁。 施肩吾曾著有《养生辨疑诀》、《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对养生、气功等医理均有研究,颇具心得体会。

施肩吾养生的主题思想是:在注重精神修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神形俱旺,心身两健。施是一个道士,坚信“学道可以长生”。在他的座右铭中,就有“元气真精,能得万形。其聚则有,其散则零。我气内闭,我心长宁。至人传授,小兆谛听,如病得愈,如醉得醒。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心淡而虚,则阳和集;意躁而欲,则阴气入。心悲则阴集,志乐则阳散。不悲不乐,恬淡无为者,谓之元和。清静无为,不以外物累心,则神全而守固。”之言,体现出施氏清静无为、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思想。在形体保养方面,施主张要养生有节,不使形劳。倡导不及不过、不偏不倚的中和养生法则,并将其概括为“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睛,不欲极听而伤肾,不欲久立而伤骨,不欲久卧而伤肉。”施的养生法则皆由日常生活中所提炼,可谓言之成理,行之有效。不仅如此,施对日常生活中和养生有关的一些细节也颇有研究,如“沐浴不可当风”。风为百病之长,人在沐浴时,由于腠理开竦,风邪容易侵入至病,故这一提醒实为中肯之言;又如“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奔车走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养形之道,安而不劳,劳而不乏。其力静而不挠,挠而不乱。其气外有所补,内有所益。然后识五行以保全冲和之气。外固内真,两皆得趣,可以长久矣。”忠告世人养生贵在动而有节,劳而有度,而毋使其至极,极则必反。这些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养生之道,与祖国医学所表述的养生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一名潜心修道的养生学家,施肩吾对炼气养生有着较高的造旨,这一 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群仙会真记》中。该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施氏炼功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大致可分为四点。一是无为养心。《会真记》云:“真人上仙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道不可见,因心以明之。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道以守心,心以明道,所以修道即修心也。心如猿猴,攀缘不断,在修炼中,要排除七情六欲的干扰,才能在静定之中静养。《会真记》又云:“虚心令不危,静心令不乱,正心令不邪,清心令不浊、净心令不秽。”如心在安定清静中进入虚无的境界,就能沿着丹功正途而进。反之,如果在修炼中摆不脱和妄念的干扰,就会造成“多思神殆,多念志散,多欲损精,多事役形,多语弱气,多怒则百脉不定,多恶则憔悴无欢”的状况,而“其源不洁”,又何来正确的养生之概念?二是四时养气。《会真记》云:“古今养气之士,不免于疾病死亡者,皆因不知其道也。”养气之人死于疾病,是因为他不知道养气的方法。而正确的养气方法应当是“养气之道,生时养之使不衰,弱时养之使不散。炼气超凡,以时为先。”所以四时的炼气之法,就应抓住神气交合,在真气产生、旺盛、衰弱的时机,及时采取对策,增加精气的积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如能做到这一点,养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是内外养形。施肩吾认为:长寿和夭折的关键主要在于根源是否牢固,精气是否充足。根源固,精气足,就可以吸取天地之正气以养人。反之,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时间一长,就会精衰气竭,导致死亡。《会真记》提醒人们:在冬夏之际“要处于深堂,避其大寒大热之气而伏其肌肤。” 要“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稍滞之气。”还应“暑不当风,夏不卧温,避免气散血结。冬不极热,夏不极凉,避免脏腑壅蔽沉滞。”在饮食上,施提示人们“不可极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不可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 ,渴则伤血。”总的讲来:“养形之道,安而不劳,劳而不乏其力;静而不扰,扰而不乱其气。外有所补,内有所益。外固内真,两皆得趣,可以长久矣。”四是修炼养生。施肩吾认为:体内养气使之足,体外养形使不悴。所以养生即内养真气,外固形体之法也。《会真记》云:“少私寡欲,可以养心;绝念忘机,可以养神;饮食有节,可以养形;务逸有度,可以养序;入清出浊,可以养气;绝淫戒色,可以养精。”但养生之道,有时看上去并不明显,故“善养者,由小及大。当旺时养而取之,当衰时养而补之。”如此,则不失养生之道也。施氏还认为养生之道须与修炼相结合。“夫气如线,触之则断;气如烟,扰之则散。不能养者,失保形之道。善养者,淡然无欲,处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人体内的气像线、像烟一样容易损伤和耗散,不能很好的养气就不能很好地保全形体,“虽知养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寿之道,则修亦无验。”虽然知道养生的方法但不体悟修行的方法,就算活着也不会长久。同样,虽然知道修炼的方法却不知道养寿的方法,修炼也不会有大的效果,所以,养生与修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故《会真记》在最后总结:“善养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修内则闭精养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验外则救须济苦,慈物利人。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悯于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闲。凡以方便为心,勿以人我介意。方始奉道,多遇至人,自得其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长寿就必然和养生者有缘了。

上一篇:做到“十点”,身心保健康 下一篇:新疆百岁老人的长寿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