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及记忆能力的影响

时间:2022-08-31 07: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及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治疗,血栓通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等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奥拉西坦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及BI,并统计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SE评分及BI高于治疗前(P

[关键词] 奥拉西坦;脑梗死;认知;记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068-02

脑梗死后患者出现认知及记忆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淀粉样变性以及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有自身免疫性动脉炎等,但是目前最多发的原因仍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血管的梗阻甚至闭塞[1]。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也是神经内科面临的最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病后大部分患者均遗留认知及记忆能力的功能障碍,增加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对于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及记忆能力的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探讨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及记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出现认知及记忆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6~87岁,平均(73.5±3.6)岁,病程15~60 d,平均(23.5±1.8)d;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6~88岁,平均(73.6±3.7)岁,病程15~61 d,平均(23.6±1.9)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基础治疗,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血栓通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等处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4.0 g,每日1次,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量表及BI指数,并统计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评定标准

记忆与智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分别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记忆与智能差异,临床整体疗效评定:治疗后比治疗前MMSE评分增加>5分为显效;增加1~4分为有效;无增加为无效;减分为恶化。显效+有效=总有效,据此计算总有效率[2]。

MMSE评分方法:定向力(最高分为10分)、记忆力(最高分为3分)、注意力和计算力(最高分为5分)、回忆能力(最高分为3分)、语言能力(最高分为9分)等五项进行评定,最高得分为30分,小学文化MMSE≤17分作为痴呆的阳性界线值,中学及以上者≤24分考虑认知功能缺损。BI的计算方法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项目,总分为各项得分相加,其中生活自理: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不需他人帮助;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但需一定帮助;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需要极大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重度功能障碍:≤40分,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完全需人照料。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及BI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及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MMSE评分及BI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脑梗死除血管淀粉样变性或其他较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动脉炎、病原体性脑动脉炎外,绝大部分为动脉硬化,即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造成管腔闭塞,而导致脑梗死[3-4]。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存在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不相符的认知功能损害,但还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受损,思维、计算和定向力下降,行为能力受损等[5]。促智药是指具有促进人类大脑中枢进行记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类药物的统称,奥拉西坦为一种目前临床应该较多的促进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认知及记忆能力恢复的药物,其能进行选择性激活、保护和促进梗死区域脑神经的功能恢复,并且其作用的部位为大脑皮质及海马区,临床使用后不良反应少,一般不出现锥体外系并发症,且对患者亦无镇静和兴奋作用,其主要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且具有较强的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血管活性加强,从而更好地治疗患者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并产生持久的作用效果[6]。

有研究提示,奥拉西坦属益智药,可改善记忆与智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具有改善患者认知能力的作用,其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主要机制是能增加谷氨酸盐的含量,通过海马皮质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激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7]。奥拉西坦属于吡拉西坦类药物,其作用与吡拉西坦相似类似,且其能更好地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从而分布于颅内的中隔区、海马区、纹状体区以及大脑皮质,临床使用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记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及行为能力的康复具有一定价值。有研究指出,奥拉西坦还能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减退,如可提高颅内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及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的学习能力,并减缓其记忆能力的减退速度,主要原因是其能有效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特异性中枢神经通路上传激动系统,可提高患者脑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促使脑内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有效提高颅内三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比值,增加脑内神经细胞的核糖核酸合成及蛋白质的代谢,从而为脑组织神经细胞提供充分的能量供应[8]。

严丽等[9]研究提示,采用奥拉西坦治疗轻型脑梗死患者的记忆以及智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加用奥拉西坦后,发现患者认知及记忆能力显著改善。有关奥拉西坦使用后提高患者记忆及学习能力的研究认为,奥拉西坦可以作用于脑细胞中的谷氨酸受体,并有效提高其代谢能力,可影响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促进细胞的离子转运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增加突触后电位的作用时间及电位波幅,达到增强患者记忆及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奥拉西坦还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皮质的联络神经纤维,提高其可塑性,并激活未梗死区域脑组织的重组和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以提高患者预后[9]。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笔者发现治疗后虽然对照组MMSE评分及BI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MMSE评分及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作为一种吡咯烷酮类的衍生物,奥拉西坦还可以促进磷酚胆碱及磷酚乙醇胺的合成,从而提高大脑细胞能力供应,除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外,还可以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后患者脑组织的代谢,提高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增加大脑细胞对于血液缺氧的耐受力,而且其还具有一定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再发梗死的概率[10]。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奥拉西坦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及记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仁兵,顾新红.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型血管型痴呆患者记忆与智能障碍[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46-47.

[2] 梁飞宇,郝天袍,杜晓红.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5):505-507.

[3] 任俊,张鹏.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型脑梗死患者记忆与智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35-536.

[4] 姚东陂,张锦丽,王红欣.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医药杂志,2012,24(12):55-59.

[5] 袁祖琴.奥拉西坦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0):46-47.

[6] 高源.奥拉西坦胶囊对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12,27(18):1628.

[7] 王忠功,彭爱学,张广慧.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560-1561.

[8] 张秋棉.奥拉西坦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 33(19):2986.

[9] 严丽,连妙芬,贾震雷.奥拉西坦用于轻中型脑梗死患者记忆与智能障碍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5):117-119.

[10] 卞烽.奥扎格雷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64-2365.

(收稿日期:2013-08-14 本文编辑:林利利)

上一篇:抗癌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64排CT在急腹症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