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岛游记

时间:2022-08-31 06:35:44

兴城岛游记

因昨晚上了众多的闹钟,第二天早上就开始铃声大作,我被骇的几乎从床上跳起,回身想叫起女儿,却发现她小脸上挂着恬静的笑意依然尚在从容酣梦之中,心下不忍还是让她多睡会儿吧。等我不得不叫醒女儿时,天已经大亮,虽是清晨,阳光却有些灼热的味道。于是心中有些窃喜终于可以逃离北京的燥热去另一个天地赢得片刻的放松与舒畅。

等我们赶到旅游巴士跟前的时候,已快到了出发时间,高速路的漫漫旅途,加上路两旁华北平原特有的单调风景都让人倍生倦意,车进辽宁的时候,民居的风格多了些开阔,木栅栏围成的院落开始不断闪现。再就是农作物也从华北风格过渡到东北风格。渐渐的黑灰的小丘开始代替一马平川的广袤原野,山上只有星星点点的绿意而不是刚才平原那一片葱茏的绿了。

据介绍兴城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即古城、温泉和海岛,尤其近几年更是有了跳跃式的发展。兴城历史上叫宁远古城,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是由明朝著名的军事家袁崇焕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兴城的街道走过隐约可见古城的灰色墙体和古朴巍峨的城楼掩映在各种现代衣饰的巨大广告牌之中,形成了现代与古典的鲜明对照。

路上还见到了军阀当年修建的兴城别墅。即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别墅在兴城蔽旧的街道还是分外引人注目。足可见当年的是如何的奢华排场,富可敌国,只可惜这些都成了前朝往事,任由后人凭吊了。

由于有着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小城的上百家温泉洗浴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沿路两旁还有许多辽宁各大机关的温泉疗养院。

下午到了我们的宿营地海隆大酒店。领到房卡,我马上回房去卸行囊。领着女儿飞奔一楼餐厅。菜陆续上来了看着很丰盛味道居然也不差。东北特色的猪肉扁豆炖粉条;炸小黄花;清蒸琏鱼;油焖大虾;还有各种时令蔬菜每个盘子都是满满当当的端上,连一向饮食挑剔的女儿也没有大发厥词而是专心致志地乖乖吃起饭来,让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刚刚吃完饭,导游就过来问有没有去岛的,团里绝大部分人都举了手,我和曼儿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上船的时候,三层的渡轮已被挤的满满当当,就连最上面要单独收费的的甲板也是人头济济。我们只好在第二层的船舱外靠着围栏迎风伫立。曼儿居然还想起了唱《在水一方》。小丫头还蛮有诗情画意。

船终于开了。虽然机器的扑腾声响的令人烦躁,但随着码头的远离,我们逐渐开始忘却陆地的喧闹,把一切的思绪都投入到大海永恒的浩淼无垠之中。

海永远是海,辽阔悠远得让你似乎永远望不到它的边际。起于无声的波涛彭湃之后复又归于平静,平静之后又从一个小小的涟漪开始彭湃。就像人从一个几乎难以察觉的皱眉之后引发的排山倒海的愤怒。

我们就这样在莫测的海上走着,眼见着深蓝墨绿的海翻出一簇簇浪花微笑着迎接我们的渡轮;眼见着海鸥在浮光跃金的海面盘旋着舞蹈;;真想如泰坦尼克的女主人公一样伸出双臂站立船头放飞我们所有的郁闷,却怕这一份乘风归去的浪漫会让我们领略海的残酷无情,只好在这里静静地呆着静静的领略海的永恒之美。

到了海的中心了,当然这只是岛与兴城海的中心。渔民的捕捞船开始多了起来,一个个古铜色皮肤的渔民远远地向我们这边眺望。虽然我看不清他们的眼神,但我猜眼神一定饱含着期待与艳羡,因为他们总是风里行,浪里走的日子带来的清苦与孤寂,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更多的向往。

告别这些渔船的时候我禁不住双手合十为这些海中行走的人们默默地祝福,愿你们带着满仓的收获平安归航!一路平安!早些回到家人的身旁。

女儿在一旁看到我的举动不禁费解,微笑着问道:妈妈,为谁祈祷呢?我告诉她为那些渔民,城市的机动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尚会发生车祸;渔民面临的海可比公路可怕多了。为什么呀?海蛮好玩的呀?女儿又问。因为海是无法进行管理的,没有人能把大海管起来,禁止它兴风作浪,永远都没有人能够做到。所以我们只能用祈祷来面对这自然的神力。

岛已愈来愈近了,远远的几乎能看到码头上晃动的人影。不过不知是船减速的原因还是我目测的误差,船又开了十多分钟我们才到达岛码头。进入海岛正门迎面就看到女的石雕像昂首伫立在岸边向着海岛的方向极目远眺。沉静的面庞似乎在表达着某种期待与祝愿,多看会儿她的表情忽有种春风拂面的融融暖意。怪不得岛上的居民要奉她为神明看来自有他们的道理。

进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绿意婆娑的菩提真是令人眼前一亮,菩提树显见是刚冒出的绿芽还带着嫩嫩的鹅黄,但由于枝条的繁密,众多幼小的嫩芽也渲染出了满眼的春意了。此株菩提相传是来此修行的辽代高僧觉华所栽。岛也因此命名为觉华岛,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因岛上野盛开才改名为岛。菩提本是南方之树,能在辽东苦寒之地生长本已是奇迹,更何况它竟历经千年依然枝叶婆娑,说实话,我真有点相信它已是神物有着能让人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的奇异。树上栓着许多的红布条是东北民众特有的求佛方式。在南方或中原佛境中是很少见的。树旁还有一口古井八宝琉璃井,相传也是觉华所掘。井虽贴海而建,却是一口清甜甘洌的淡水井,这也是岛一奇。现如今,井已被当地政府用玻璃罩子罩起加以保护,我们自然无法亲自领略它的神妙了。

再往上走就到了唐王洞了。相传战国时燕太子丹曾在这里躲避过秦兵的追杀,因此叫此洞为藏王洞。又千年之后,一个更著名的人物唐王李世民又进此洞避雨;大概是李世民名气更大吧,因此又改做了唐王洞。

我们本想进洞一观,不料想近1000米的洞竟没有照明设施还得猫腰潜行一段,因为洞口有几十米的路段都相当低矮。只好遗憾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出唐王洞五十米远,就见大龙宫寺豁然立在眼前。这是显著有辽代建筑遗风的庙宇,建筑制式显有别于中原。没有许多画栋雕梁的点缀,前廊后檐的繁复,只是古朴肃穆的一带红墙,几座轩敞的大殿,却承载了千年历史的风雨沧桑。大龙宫寺在辽金时期曾香火鼎盛,因此有“南有普陀山,北有岛之说”。可惜现今昔日的辉煌已成了旧梦,供我们凭吊的只能是这一座萧索的庙宇已绝难见当年的盛况了。

进得寺后,马上有一位口若悬河的居士拦住我们的去路,他过度殷勤的讲解象极了城市中的传销术士,这位术士一番忽悠之后又把我们一群人带进一个香烟袅袅的僧堂由一位法力更高的术士给我们用佛法洗脑。看见他正襟危坐双手合什庄严沉静的样子让我们由不得肃然起敬,一阵冠冕堂皇之后把我们领到布施箱前,迷离地微笑几乎让我难以拒绝他的任何请求。但最终我还是落荒而逃了。走出方才那迷魂一般的场所,心中不禁为这所谓的清净之门悲哀起来。觉华僧人如果在天有眼不知会做何感想,也许他也只能悲哀的阿弥陀佛几声,因为他也难以阻止滚滚红尘对世人的侵蚀,难以阻止极端的物质主义对他衣钵传人的教化。

游完岛似乎就无处可去了。只好随意倘佯在海边的怪石滩又顺便跟兜售海产品的小贩买了一个贝壳做的风铃才10元钱。真想多卖一些海边的工艺品放在店里卖可惜太沉了只好作罢。

船开始乘风破浪的前进了,强劲的海风把我们逼进了舱房,我们只好偏安一隅,隔着船舱玻璃欣赏起大海。

此时太阳开始渐渐西沉,落日的余晖映得西边的天空一片通红,周围的云彩如五彩斑斓的锦缎铺陈在天边,仿佛要给我们的岛之行来一个精彩的落幕。那么就让我们感谢大海吧;也感谢今天的岛之行带给我的关于北方海与岛的另类记忆。它虽没有南方海的妙曼风情,却依然是美的,那种宽天阔地的美,旷放粗豪的美,一如黑土地上生长的辽东汉子的对酒当歌,仰天长啸的苍劲悲凉那样直击着你的灵魂,。他的刚毅与厚重将会永存你的心间,也让整日挣扎在城市的苍白与虚浮中的你有一个心灵的角落放飞你备感沉重的翅膀,在辽海吞边月的气势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朱景荣:扎根民族之中做旅游 下一篇:“人民大会堂展示中心”招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