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刍议

时间:2022-08-31 05:22:09

标准成本法刍议

摘 要: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自动化逐步取代人工化,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剖析及一孔之见,指出标准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企业成本控制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内容;标准成本优缺点

一、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标准成本是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记录成本生产,经过努力有能力达到的成本,是通过对成本形成整个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来实现的。它是企业通过考查市场和生产情况制定标准成本,将其与现实成本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进行因素分析,从而达到加强成本控制目的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即在成本发生时将实际成本分为标准成本与成本差异两部分,汇集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报告给有关部门,以便控制成本;于期末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分配和结转成本差异,计算产品成本。

二、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1.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运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及关键。其成本项目与会计核算的成本项目一致,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项目,其中制造费用按固定性、变动性制造费用分列标准;然后将各项目的标准成本予以加总,即为产品标准成本。

制定标准成本,一般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然后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某个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数量标准*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数/(工时定额*计划产量)

制造费用预算数一般按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分别确定。因固定性制造费用的预算数是按总额来确定的,所以,制造费用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2.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归集,关键就是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每个会计期初财务部门编制差异分析报告,各级管理人员通过阅读报告,从而发现导致差异的作业,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成本考核的基本目标、控制资源消耗的数量差、改进成本作业中的技术产业水平,降低作业量差以及资源价差。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即为标准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和变动制造费用为变动成本,其数额由价格和耗用数量二因素决定。固定制造费用是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变动成本差异,按形成的原因,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成本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和效用差异。

3.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实际中,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设不同差异账户进行归集,以便对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

(1)记账时 ,“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等账户的借贷双方应全部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余数反映作业发生的标准成本。

(2)当企业的财务会计根据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以及“产成品”账户时,企业应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产生的差异。将实际成本记录到“材料采购”账户,标准成本记录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这些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3)会计期末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即为当期成本控制的结果。在月末或者年终,将全部的成本差异额分别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之后将已经销售的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到“本年利润”账户。或者在会计期末将所有账户发生的成本差异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当标准成本不符合实际或者成本差异额过大,会导致标准存货成本脱离现实的实际成本,扭曲当期的经营成果,适宜在标准成本合理的情况下运用。

三、标准成本法优缺点

1.优点。一是制定标准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和企业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的,因此,标准成本有其科学性,它能够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分解标准成本,可以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管理人员的效能;三是通过编制和分解标准成本能使各项预算指标与生产实际结合,避免人为浪费,并可为产品定价、估算未来成本、进行量本利分析提供原始数据资料,使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事后分析转到过程控制。

2.缺点。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的发展,企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制造环境也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在新的环境下,产品的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受到了挑战。企业经营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财务风险。企业不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化解这些财务风险,将会引起严重的财务危机。

一是企业标准成本法的体系缺陷。采用标准成本法会消耗大量资源,不利于降低管理费用、开发新的科技产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需对其进行修订,实际中却很难做到;二是标准成本法强化管理人员对局部不利差异降低的追求,易偏离企业长期计划目标,使管理者不能从战略角度看整体利益的得失,由此造成企业预防性成本或其他方面成本的增加。

现代化大生产环境下,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加快了固定资产更新率;职工素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承担的直接人工费用相对减少,导致制造费用比例增加,固定成本比重增大,成本构成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分担较多的制造费用,有较高技术含量,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却因较少的直接人工耗费负担了不符合实际相对较少的制造费用,如此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对管理者造成误导。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趋向的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间接费用在企业成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标准成本制度在对间接成本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成本扭曲”。企业在控制成本的方法选择上应有考量。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定论。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成本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向明.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35).

[3]潘红辉.标准成本法在质量分析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4(2).

作者简介:孙海波(1965- ),男,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工作

上一篇:绩效管理应用下的会计管理路径初探 下一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