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42例报告

时间:2022-08-31 02:07:59

胃癌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42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应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施此术式患者未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食管炎及无胃综合征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存活率高,精神、营养状况良好,恢复部分体力活动。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值得推荐的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术。

【关键词】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空肠代胃

【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57-02

胃切除治疗胃恶性肿瘤,术后由于食物储器的丧失,多表现为无胃综合征,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国内外学者设计了许多消化道重建方式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1]。随着胃癌患者要求和手术设备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胃肠吻合器的广泛应用,需要更先进的代胃方式应用于临床。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对42例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的病例采用了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随访两年,近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2例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4岁。全组经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肿瘤部位:贲门及胃体区14例,胃体及胃窦区20例,侵犯全胃者5例,胃体区3例。组织学类型:腺癌38例,未分化癌2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胃间质瘤1例。;临床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A期27例,ⅢB期10例,Ⅳ期2例。

1.2手术方法:全胃切除术后,在TRRITZ韧带下25-30CM处将小肠切断并切开其系膜,远端空肠与食管端端或端侧吻合。在 此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20-30CM处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然后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用丝线结扎空肠,封闭肠腔。迫使食物进入十二指 肠。将先前切断空肠之近端缝闭,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10CM处行空肠侧侧吻合。吻合口10-15CM。[2]SCHLATTER式法33例,方法是全胃切除后,关闭十二指肠残端,将距TREITZ韧带下40-50CM处空肠与食管行端侧吻合,再在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之间作10CM侧侧吻合。两种术式的空肠食管吻合均用吻合器吻合,其他吻合口均手工吻合。

1.3观察指标:按Visick分级指数分为Ⅳ级:Ⅰ级为基本正常;Ⅱ级有轻度症状;Ⅲ级有严重症状;Ⅳ级为不能耐受。对术后并发症(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Roux-en-Y综合征)的发生率、体征的变化以及血系列化指标进行记录,并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胃肠道均化器钡检查,以观察代胃肠管扩张情况。

2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发生,无返流性食管炎症状出现,亦无倾倒综合征发生。对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病人的VISICK指数为Ⅰ-Ⅱ级,即术后无症状;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偶有餐后胸骨后不适、口服粘膜保护剂后症状消,3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哽咽感,随后逐渐缓解。25例出现长时间站立、负重后剑突下牵扯感,稍休息后缓解。所有随访病例均无倾倒综合征出现。除5例因糖尿病需严格控制饮食造成体征明显减轻外,其余病例体征及血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提高;经胃肠道吞钡造影检查发现本级病例在术后3-4个月内代胃肠管明显扩张,食物滞留量和胃代替物排空时间较为满意。

3讨论

70年代以前,全胃切除术病死率长期徘徊于8%-12%。近年来,由于麻醉技术及辅助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病死率下降到2%-4%,全胃切除术的指征也明显扩大。全胃切除后的某些并发症和远期后遗症与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因果关系,对于术后的生存质量更为重要。理想的消化道重建应达到以下要求:(1)保持食物从十二指肠通过;(2)代胃有储存作用;(3)术后无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4)代胃袋能保持较好的消化吸收功能;(5)手术安全简便;(6)有学者认为在消化道重建过程中,肠管顺蠕动、保持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等因素也应列入考虑范围[2]。

我院自2001年进行的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的应用,该术式保留了代胃肠管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避免肠管运动的紊乱,减少腹胀等并发症,防止食物返流,避免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另一方面,适度的“功能性”代胃使食物经过十二指肠,既防止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又促进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重建食糜十二指肠的正常生理性通道,对于恢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胃肠肽激素释放有重要意义。本组42例病例说明该术式可有效避免出现Roux-en-Y综合征,特别是对于预防术后倾倒综合征非常有效。术后近期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降低,体重减轻不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消化道钡餐亦显示代胃小肠扩张明显,钡剂排空效果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构建了足够的食物储袋,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对于减少全胃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全胃切除术后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喜林,曹高武,罗显峰.全胃切除间置空肠变法空肠代胃术20例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1995,22(3):175-176

[2]陈进,姜淮芜.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空肠贮袋重建术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3):202-204

上一篇: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