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司法实践中的诉讼调解

时间:2022-08-31 12:46:19

浅议司法实践中的诉讼调解

诉讼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之一,作为我国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东方经验”的美称。其以合乎民众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案方式化干戈为玉帛;以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为宗旨定纷止诉。在历年司法实践中,其在充分体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益,被誉为“培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沃土的‘一枝奇葩’ ”。而今,在民事审判任务日益繁重的新形势下,深入认识,准确把握,灵活掌控民事调解工作仍是一项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课题,只有将诉讼调解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拿捏准确,才能以待发挥其更大的潜能作用。

一、诉讼调解的概念及存在意义

所谓诉讼调解,其实质就是人民法院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一种结案方式和诉讼活动,具有方便、快捷、灵活、成本低、周期短和对抗性弱等特点,是构筑 “成则双赢,不成也无输方”的全新诉讼前景的中流砥柱。

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设计上,判决结案强调整个程序的严谨周密,调解则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高效快捷。法官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明是非,理纷坛,使司法公正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更从根本上及时化解矛盾,消解和钝化纠纷,促进团结,营造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到案了事了矛盾了。实践证明,凡是调解结案率高的法院,服判息诉率也高,上诉率低,发回重审和改判率低,执结率高。归而言之,诉讼调解对于息讼止争及维护邻里和睦、社会稳定、节约诉讼成本与司法资源具有相当重要的正面作用,继承并弘扬这一宝贵的经验并加以发扬和规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法院工作的重头戏。

二、对诉讼调解原则在实践中的分析

(一)现有诉讼调解原则的分析

我国民诉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这就是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现行的基本原则。法官在主持民事案件调解工作中必须准确握,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切实体现 “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即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调解,必须依据当事人的意愿,也就是说调解程序是否启动由当事人决定,调解最后能否达成一致由当事人衡量,调解协议的内容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调解书是否签收由当事人自行定;二是坚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原则。自愿原则是诉讼调解的前提,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则是对自愿原则的补充,也是诉讼调解的一个基础;三是坚持合法原则。所谓合法,是指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同时调解协议达成的内容也要符合法律和政策;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项原则是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尺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某些原则存在一定的弊端:如 “事实清楚,分清是非”一项,就有不切合实际的一面。《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那么,在事实未查清楚的情况下,即使当事人之间已经达成了调解协议也不能结案,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其弊病有三:1、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在某些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如果坚持查清事实,实不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2、对调解案件进行深入地调查了解,不利于诉讼成本的减少和提高效率;3、混淆了判决和调解的界限;4、与民事诉讼法其它规定相矛盾,违反了民事权利合法自由处分(私法自治)原则。从现实操作中来看,其实既然调解是当事人自愿的,体现出了自治原则,只要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合法,那么是否查清纠纷的事实,是非责任是否分清,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适用“模糊调解”反而利于诉讼调解的开展。

(二)对诉讼调解原则的几点补充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继承原有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应当注入新的见解,以对诉讼调解予以完善,既要多调,还要调好。对此,在诉讼调解原则上笔者有如下意见:一是掌握主动原则。掌握先机,争取主观能动是调解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明辨曲直,调解才有基础;只有把握主动权,调解才会有说服力。作为承办案件的法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坐以待案”,而要“先发制人”,弄清矛盾的源头,抓准当事人争议焦点,然后组织双方两边做工作,各个讲利害。如此才可促使调解成功,同时也可防止调解后产生的后遗症。二是把握时机原则。掌握住火候,把握准时间是调解成功的必要条件。法院调解顺利与否,成功或失败均与法官能否把握、善于把握好调解的时机和火候紧密相连。诉讼调解中,要善于去抓“庭前、庭中、庭后”各个环节的侧重点,要学会“察颜观色”,因情况再施策,否则将得不偿失。总之,要因人而异,因案制宜,有的放矢,成功调解的机率才能得以提高。

三、诉讼调解中应讲求的技巧

调解的技巧即适用于诉讼调解的一些具体方式、策略,又可以称为调解艺术。将一定的调解技巧妥善地应用于调解前、调解中、调解后,能起到推波助澜、鼓风扬波的特殊作用。司法实践中的调解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找准个案特点,弄清争议背后的核心原因。法官调解案件,尤如医生看病,必须做到“望、闻、问、切”,选准调解的突破口,采取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双方争议的焦点,因案制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选择、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找准调解方式,学会利用“五、三、四”法开展诉讼调解。诉讼调解工作仅凭单一、呆板的模式是不能很好完成的,必须善于和勤于在实践中去发掘、总结合理有效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到现实操作当中。在现行的一些调解方式中,笔者搜结的“五、三、四”法倒不失为值得借鉴。“五”即“五心”__接待当事人热心,听案情陈述耐心,调查取证细心,处理案 件公心,善后工作关心:“三”即“三结合”__内求配合和外求支持相结合,教育疏导和加强防范相结合,依理依法和讲究策略相结合:“四”即“四主动”__主动与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居住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透彻了解案情;主动与派出所等部门沟通配合,互通互动;主动与当事人的亲友联系,使其协助做好对当事人的劝解工作;主动上门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妥善化解矛盾。只有形成这样一种全新而较完善的诉讼调解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调解工作的开展。

(三)用准调解语言,善于打好语言攻心战。语言是表达感情,沟通思想的工具。在诉讼调解中,怎样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中是很有学问的。调解中的语言既要符合法律,又要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法官要学会说定心的话、现实的话、感人的话、公平的话,始终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礼、言之得法,使得与当事人的感情有沟通,关系融洽,调解的难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四)选准承办法官和调解环境,因人而异,因案制宜。调解不同于判决,应更突出其人文关怀的优势,讲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所以,必须因人而异,因案制宜:选配法官要注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各个法官的特色;选择调解环境要考虑到“三个是否”__是否有别于判决环境的严肃与严谨,是否有利于双方矛盾的缓和,是否有助于法官与当事人的交心。总之,充分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程序性同实用性相匹配,诉讼调解才能水到渠成。

四、关于诉讼调解的前景展望

应当说,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并不完善,其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弊漏,应当予以健全。

(一)调整诉讼调解制度。对调解程序及时限等方面作出严格的界定,设立法定的庭前调解制度,增强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诉讼调解的合法性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二)完善调解监督机制。一是加大对调解程序上的监督;二是注重对实体法上的监督;三是对法官公正廉明方面的监督;四是强化社会监督,保证调解的“公正与高效”。

(三)构建新型调解体系。诉讼调解是法院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但如果能拓展其操作面:将其与民间调解有机结合,在群众中发展德能兼备的人民调解员;在法院的周围培植出多种形态的纠纷解决机制,构筑出一套“以社会为依托,以法院为核心”的新型调解体系,使民间调解与诉讼形成一种互动,发挥出“牵一点而动全身”的最佳效果。那既能极大提高调解率,又将为减轻讼累,降低诉讼成本,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总之,建立和完善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诉讼调解制度,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体现。应当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调解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中必将更加熠熠生辉,充分发挥出其化纠纷,促团结,显公正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加强调研工作服务司法实践 下一篇:法院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