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薰器皿看古代香薰文化

时间:2022-08-31 12:25:40

从香薰器皿看古代香薰文化

香薰属于中医药传统疗法薰洗法的一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儒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学文物香薰器皿、香药、医书则印证了香薰文化的脉络和曾经的繁盛。

一、馆藏香薰器皿的鉴赏

燃香之器名薰炉,也可以称作香炉,是古人用于薰香取暖、洁室、杀虫、清洁衣披的卫生用具。其质地有金、银、铜,瓷、陶等多种,造型及工艺多较考究。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记载,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从汉墓出土的博山炉可以认为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因为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中冒出,有如云雾缭绕,如入仙境。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的汉鎏金铜薰炉,是香炉中的珍品,可能是汉朝皇室贵族用品。

还有一种卧褥香球,造型为浑圆的球型,又称球薰。结构科学,其对机械物理原理的巧妙运用,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水平和对物体重心的深刻理解。晋葛洪《西京杂记》记:“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复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被褥,故以为名。”卧褥香球内装置两个环形活轴,香盂置于环形活轴内,内燃碳火、香料,因为香盂重心在下,故无论薰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可以薰香消毒被褥。唐朝元稹做诗赞曰:“顺俗唯团转,居中奠动摇。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宋朝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香球更具体说还可以作为妇女的袖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明朝卧褥香球,铜质,球面是镂空浅雕的优雅花卉,卡扣机关完好,在灯光下,散射出温润的光泽,令人钟爱。

香兽,是动物形状的香炉。珍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麒麟炉,是明朝大型香薰器皿,铜质,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古朴雄浑。炉体分二部分,上部为盖,透雕云纹,边有四个小麒麟。麒麟与龙、凤、龟并列为中国传统四大灵兽,雄性为麒、雌性为麟。炉耳为一环状龙,造型奇特。此炉麒麟皆为五爪,龙为三爪,可能是皇亲诸侯用品。

明清香炉的制造工艺达到鼎盛时期,香薰的使用也相当普及。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薰盒,以营造养性怡情的高雅意境。西风乍起,时值岁寒,民间还普遍使用以紫铜白铜黄铜打制的手炉脚炉,网盖上皆有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无论乡绅庶民,小姐老妪人手一炉,已成明清时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八角铜手炉,在取暖的同时,撒上香料,更可芳香醒脑,舒缓神经,悦情怡性。

薰笼,用金属或用竹子编成,罩在香炉上,可以香薰衣物或取暖。收藏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明代陈洪绶《香薰图》(仿)即有此物。陈洪绶(1588-1652),明代杰出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等,诸暨枫桥人。图中绘有一贵夫人安坐于地,怀中拢一薰笼正在薰香。香薰可以舒缓神经、愉悦精神,也可以治疗某些皮肤病、妇科病,还可消毒空气。

二、香薰的起源发展

香薰是一种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医药学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香薰文化起源与中华民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香薰的痕迹。“香”的本字,甲骨文像器皿豆中盛着散发出香味的熟食品。又如甲骨文中的“鬯”,像一个滤酒器,据《说文解字》所述,殷商以前,部落祭祀和重大活动中的香酒,就是用郁金香等多种香花,放入酒中酿造而成的。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香薰器皿出现在汉朝。魏晋时期,香薰作为一种高雅的流行语言,在上层社会中风行。葛洪的炼丹方书《抱朴子》云:“人鼻无不乐香,故硫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江篱、揭车、春惠、秋兰,价同琼瑶”。最具代表性的如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都为迷迭香写过《迷迭赋》,王粲、应`、陈琳也应和而写《迷迭赋》。迷迭香属唇形科植物,原产地有南欧、西域、大秦国之说,大约在汉魏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并风行一时。魏文帝《迷迭赋》(并序)曰:“余种迷迭于中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乃为之赋曰:坐中堂以游观兮,览芳草之树庭。重妙叶于纤枝兮,扬修干而结茎。承灵露以润根兮,嘉日月而敷荣。随回风以摇动兮,吐芳气之穆清。薄六夷之秽俗兮,越万里而来征。岂众卉之足方兮?信希世而特生。”

隋唐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特别是对外交流的发展,香薰所用之物更是空前的奢华。李白《清平调》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用沉香建造沉香亭,即见证了盛唐的国力,又侧显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香艳奢靡。《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沉香是一种极其名贵的香料,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是唐朝时从外国输入的主要香料。

宋金元时期,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据史书记载,交跖国、占城国、安南国等国家以沉香。檀香、乳香、苏合香等香料送给朝廷或者与我国做贸易。特别在宋朝,由于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应用等,海上交通日益发达,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其中香药的进出口占了较大比例。1973年8月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土一艘宋朝运送香料的大型船只,当时这艘船满载着从东南亚等地进口的香料药物,包括乳香、沉香、檀香、龙涎香等。宋朝内廷还设有香药库。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香书专集,如洪刍的《香谱》,范成大的《桂海香志》、叶廷的《名香谱》、沈立之的《香谱》,武冈的《公库香谱》等。

清朝《钦定四库全书》收录有明朝周嘉胄的《香乘》,共28卷,此书初纂于明万历戊午。《香乘》可以说是一部集明朝以前历代关于香文化的全书,实为香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等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集有香书4部。张玉书等编纂的《佩文韵府》也有香文化的内容。

三、香薰的中医药理论基础

香薰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互为补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记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对香薰疗法做了精辟论述:“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人体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体,正气盛则病不可犯,阴阳平衡是人体的最佳精神状态,利用芳香药的清正之气,驱除体内的污浊邪气,从而达到匡扶正气,祛病强身的目的。

香熏用的香药主要有属草本类香药的藿香、木香、茴香、艾叶、细辛,佩兰、菖蒲、迷迭香、茉莉花、零陵香、郁金香,杜衡、、莲花,水仙花、玫瑰等;属木本类的沉香、苏合香、 樟脑,乳香、花椒,丁香、檀香等;属动物类的麝香、龙涎香、灵猫香、甲香等。

成书于西汉初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指出,麝香能“辟恶气”,蘼芜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做面脂”,对香薰用的香药功效做了精辟总结。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香药近百种,分别归在芳草、香木二类中。

四、香薰的文化象征意义

周至战国时期,对“香”的认识更具抽象性。如《尚书》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把馨香的氛围作为对神明的礼遇。随着社会的发展,香薰则发展演变为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规范,以及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内则》有文“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成盥漱,栉u,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佩带容臭。是为了接近尊敬的长辈时,避免自己身上的晦气冒犯他们。可见,晚辈佩带香囊、香袋拜见长辈已经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风俗定制。

东汉卫尉蔡质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是一本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类书籍。其记载有“省阁下大屏称曰丹屏,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臣子含鸡舍香、佩带香囊,香薰衣服觐见皇帝成为宫廷君臣之间的礼仪典制。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与诸葛亮书》中委婉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这里就可以理解为曹操向诸葛亮暗示,你也可以做汉家大臣,你我可以共同为汉室效力。据《旧唐书》记载,大中元年(847),唐宣宗继位时想要恢复严谨合度的朝廷礼仪,他了一条诏令,在诏令中除了其它的革新措施之外,还规定皇帝本人只有在“焚香盥手”之后,才阅览大臣献进的章疏,以表示对大臣章疏的重视。唐朝皇帝还向其宠臣和侍从赠送香料,以示恩宠。而大臣扪为感谢皇帝赠给他们香药、香脂,则向皇帝呈献“谢表”。如张九龄写的感谢唐玄宗的《谢赐香药面脂表》,邵说《为郭令公谢腊日赐香药表》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云“臣某言:某至,宣敕旨,赐臣衰衣香、面脂、小通中散等药。捧日月之光,寒移雪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

香薰文化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芳香避邪之意。如端午节在夏季,气候温暖,瘴气容易发生,蛇,蝎子,壁虎、蜈蚣和蟾蜍等五毒陆续出动,所以民间流传浴兰、插艾、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来避邪驱毒。唐朝韩鄂《岁华纪丽》有:“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兰即香草佩兰,气芳香,味微苦,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端午前后,佩兰生长正旺,用佩兰煎汤沐浴可以除病、强身健体。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夏季多雨潮湿,插艾、挂菖蒲既可以清香空气,又可以杀毒灭菌,预防传染病流行。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端午香囊已经担当起驱除鬼魅邪恶的重任,成为人们向往祥和生括的象征。

上一篇:建筑中的装饰玻璃艺术 下一篇:蓝印花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