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热衷送礼的“小人精”

时间:2022-08-30 11:11:19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迟女士:

儿子今年刚上初中一年级,却已经是个“送礼”高手了。快过年时,儿子又提出要给每一位老师买礼物。班主任老师的眼镜坏了,他要给老师配一副,而且觉得便宜的拿不出手,他看中了一副将近2000元的眼镜;语文老师爱听音乐,他准备送一个IPOD,也得上千元;数学老师的手机经常自动关机,他准备给老师换一部带照相、摄像功能的名牌手机;还有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也都琢磨了送什么礼。我一算账,得上万元!而且放寒假前,他还要请班里的同学吃饭,一次不行,还得请三次。他说,班里的同学共分成三派,这三派不能一起吃,所以要分别请。对于请客送礼的行为,儿子振振有词:“老师们都对我的学习付出了劳动,我要表示感谢。再说了,学习竞争这么激烈,我要想保持住现在的优势,就得争取老师的继续帮助。同学们这次都选我当班干部,明年我还要争取选票,不请同学行吗?”过圣诞节和元旦的时候,他还花了几百元钱给全班同学和所有老师买了贺卡。我们家虽然有稳定的收入,但毕竟也是工薪阶层。刚进校的时候,正逢教师节,我们已经帮孩子给老师买了一些小礼物。可是,没过几个月,儿子的送礼胃口竟然变得这么大。

儿子小时候是个人见人爱的机灵鬼,特别有“眼力价儿”,别人都称他为“小大人”。如今,这个“小大人”开始像大人一样热衷于送礼和人际关系,真有点让我们吃不消。

儿子小刚:

我觉得礼尚往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妈妈从小就告诉我:老师教我们功课很辛苦,逢年过节要表示一下。每次教师节、老师的生日,妈妈还带着我去商场给老师选购礼物。我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秋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坐垫,让我送给老师,老师拿到坐垫直夸我懂事。其实爸爸、妈妈也经常给他们的领导和同事送礼,而且全办公室的人都有份儿,有时怕搞混了,他们还在礼物上加了标签。爸爸、妈妈都可以那样做,我为什么不行?马上就要评三好学生了,老师的评价挺重要的,我给老师送礼还不是为了我的学习?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迟女士教育孩子对老师感恩的初衷并没有错,但她示范给儿子和教给儿子的报答方式却是错误的。显然,迟女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错误,只是觉得儿子送礼的行为开始让她的经济不堪承受。我想,如果迟女士的经济条件允许,她或许还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送礼金额的大小,以及家庭是否能够承受,而在于小刚投入到请客送礼中的巨大热情和精力,以及他对请客送礼“事关成败”的重视程度。在小刚的眼里,可以通过送礼争取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优待,还可以通过送礼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荣誉和成绩;小刚还坚信,可以通过请客争取同学的选票。

如果任小刚发展下去,他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于己有益的事,都可以通过财物交换获得;反之,不付出财物,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没有把握。这就会让作为学生的小刚,把应该用在学习上的精力,用在了如何满足老师和同学的需求上;不是用自己杰出的表现赢得师生的赞誉,而是千方百计地讨好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即使小刚暂时如愿了、受益了,但也不能长久,因为他靠的并不是实力,而是“财力”。这会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产生错觉,如果有一天礼物效应消失后,缺乏实力的小刚就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挫折,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

小刚步入社会之后,“不送礼就不成事”的习惯心理会驱使他继续使用这种手段,那时他的行为有可能是不择手段的“行贿”!这是值得迟女士警醒的。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小刚热衷于送礼的原因:

一、内心极度的不自信。他不相信凭自己的努力能够赢得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赞誉,所以只好通过其他办法获得。而迟女士也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妈妈,她教孩子要通过礼物报恩、讨好别人,唯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树立自信心。

二、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刚送礼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妈妈。这是一个把送礼当作家常便饭的家庭,父母毫不避讳地商讨给领导和同事送什么礼物。而且妈妈在孩子刚刚上学后,就通过孩子给老师送了坐垫,还打着“感恩”的名义。在父母的熏陶和有意培养之下,小刚将送礼视为头等大事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极度缺乏自信的家庭。

三、学校的环境。如果小刚送给老师的第一份礼物被拒绝,也许小刚的送礼行为不会延续到今天,更不会变得胃口越来越大。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成人的“礼尚往来”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并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以及处世哲学。因此,作为家长应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表达感恩之心。

作为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辛苦付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但常怀感恩并不等于用实物回报。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教师的职业要求他们不求回报。学生成才、成人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感恩可以通过态度和语言来表达,也可以通过配合老师的工作和更加努力的行动,通过更优异的成绩、更加远大的志向来表达。送给老师礼物不是不可以,但是,应以“礼轻情义重”为宜,而不适宜送“含金量”太高的礼物,否则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也会助长不正之风。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孩子可能暂时得到优待,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孩子的毒害。

2.以身作则,净化家庭环境。

首先,面对社会上的流俗和不正之风,家长应该有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应该认识到:以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努力、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赢得长久的器重和尊重。卑微、不自信的家长培养不出自尊、自信的孩子,有骨气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骨气的孩子。其次,由于孩子辨别力有限,有些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比如商量给谁送礼、送什么礼,应尽量避开孩子,更不适宜与孩子探讨,以免孩子成为心事重重的“小人精”。

3.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树立信心。

这个信心包括“他信”和“自信”。“他信”就是相信他人能够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相信努力和付出是有回报的;“自信”是相信自己有实力赢得期望的成就、有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是通过刻意地讨好他人、丰厚的礼物来获得。

4.教孩子树立“实事求是”的自我期许和自我评价。

如果孩子通过努力仍然达不到目标,家长应引导孩子正视现实、调整目标,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虚假成绩和不实评价。

家庭作业

1.承认错误:父母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向孩子检讨自己的“送礼”行为,改变孩子的错误观念。

2.分析优势:帮助孩子分析自身的优势和过去的成绩,并罗列出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换位思考:引导孩子站在学校、老师、同学的角度考虑:学校需要培养的是正直、努力的学生;老师的最大愿望是学生成才,他们的职业是圣洁的,而接受学生的礼物是对他们的亵渎;同学的友谊是纯洁的,有目的的请客吃饭是对友谊的玷污。

4.省略

Tel:(010)51026392

上一篇:司晶快语 第3期 下一篇:聪明妈妈目标管理,培育品学兼优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