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的县长和父亲 不领性的大学生

时间:2022-08-30 10:16:04

痴情的县长和父亲 不领性的大学生

如今大学生课余打工,似乎越来越为社会认可。1992年7月,北京崇文区开办“三替公司”,专聘大学生,消息传出,上万人应聘,录取了5000人。王府井麦当劳招收“小时工”,20000人报名,其中三分之一是在校大学生。8月间,我在北京几所高校开了座谈会,想听听大学生们暑期打工的感受。没想到,这个看似轻松的话题,竟引得大学生们一阵感叹唏嘘,其中小于和小丹的遭际最有代表性。

小于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生物系三年级学生,来自河南偏远山区,3年前考进北京,曾轰动全县。当他的录取通知书下来时,是县教育局长亲自送到他家的。办了大半辈子教育的老局长满眼泪花,拍着小于的肩膀说:“你能考取北京名牌大学,不仅是家庭的光荣,也是全县的骄傲。”小于赴京之前,县长亲临戴花,一路鼓乐,一路鞭炮,好不风光。

小于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厚望,学习很用功,一直是全年级的佼佼者。可是,他碰到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钱不够用。尽管他生活俭朴,但是所学专业需要买必要的参考书,参加几个学术团体需要必要的应酬,他再节衣缩食也难以应付。他不忍心向家乡土里刨食的父亲伸手,便很自然地卷入了校园打工潮。

他给西城区一家开餐馆的个体户当家庭教师,忙时就到店里端盘子,挣双份钱。由于校方不提倡学生外出打工,小于便成了“地下工作者”,每次从海淀进城打工,他都谎称去看亲戚。好在他学习成绩很好,老师也不深究他的踪影。

“尴尬人偏遇尴尬事”。今年6月的一天,小于正在餐馆接待顾客,当他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时,一下愣住了,原来点菜的顾客正是家乡来的县教育局长。

老局长进京开会,下午到大学里去看望小于,同宿舍的人都说小于进城串亲戚去了。老局长只得扫兴地回到招待所,没想到在这家小餐馆不期而遇。

看着小于穿着满是油污的工作服,老局长莫名其妙:“咋,你在这儿跑堂?”小于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回答:“我来打工。”“打工?你让学校除名啦?”“没有没有,我打工是为了挣点钱。”老局长急了:“挣钱,不好好念书出来挣钱,我可为你脸红!”小于只好把买不起书的苦衷说出来。

老局长听后,眼睛湿润了。当天晚上,他把小于叫到招待所,感慨地说:“好孩子,委屈你了。咱县几十年才出你一个人才,你生活费不够,咋不吭声?出来打工,影响学习咋办?”小于说:“我打工没有影响学习。打工除了挣钱,还可以接触社会,见见世面。”老局长直摇头,“不中不中。”

教育局长心情沉重地回到县里,把小于打工的事向县长做了汇报。县长一听坐不住了,“这是我们县的耻辱!咱们再穷,也供得起咱们的状元!”县长立即主持召开县委会,决定从1992年6月起,每月由县财政拨款300元,资助小于读书。会议结束,县长还不放心,第二天亲自搭汽车、坐火车赶到北京,当面将第一个月的补贴费交给小于,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千万别出去干活,给咱们县丢人现眼。”

接过县长手中的300元钱,小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由衷地感激家乡父老的一片真情挚爱,可是,他怎么也想不通,大学生课余时间打工,怎么就是“丢人现眼”呢。在发达国家里,总统和富翁的儿子打工都很正常,为什么在中国,一个农民的儿子上学打工,会被人视为“耻辱”?

生活又给小于出了道难题。谢绝补贴,继续打工,他怕伤了家乡父老善良的心;不去打工,靠带着家乡父老体温和汗味的300元补贴维持学业,他又于心不忍;再说,打工生涯使他改变了孤僻性格和书呆子气,学会了和人交往的本领,他不愿意就此罢手。

怎么办?小于打算给县领导写封长信,把道理讲清楚,另外,把县里给他的补贴买成书,寄回县里的学校。想来想去,至今还不知如何下笔。

和小于相比,北京某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小丹似乎遇到更大的麻烦。今年3月,京城S饭店开办夜市,向全社会招聘兼职人员。

小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去应聘。仗着娴熟的英语和姣好的相貌,她在上千名竞争者中一举夺魁。眼下京城大学生求职的很多,能在S饭店揽上一份待遇优厚的“小时工”很不容易,小丹赢来了同学羡慕的眼光。

小丹的父亲是国家机关的一位局级干部。这位5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视小丹为掌上明珠。小丹天资聪颖,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品学兼优,父亲常为此感到骄傲。

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小丹很清楚,所以外出打工之事始终对父亲守口如瓶。不料没有不漏风的墙,一个月后的一天,父亲单位的一个干部来S饭店用餐,正撞上端盘子的小丹。不久,局长千金端盘子的消息在机关里飞短流长。

周末小丹回家,父亲眼她摊了牌。小丹见瞒不过,便如实招来。父亲语重心长地劝她不要“目光短浅”,身为学生应该专心读书,不应该“为五斗米折腰”。小丹申辩说,我外出打工,并非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广泛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父亲听了不以为然。

事隔不久,父亲悄悄来到S饭店,亲睹了小丹穿着工作服、端盘子穿行于餐桌之间的情景,气哼哼离去了。晚上,他把小丹叫回家,怒冲冲地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听爸爸的,继续打工,就不要再进家门。他说他是国家干部,绝不希望看到女儿为几个臭钱,低三下四地伺候人。

小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万万没料到,满口“新观念”的父亲,在女儿打工的问题上竟会这般固执。

小丹很苦闷,便去找男友小宋倾诉。小宋比她大两岁,是某高校的研究生,自视甚高。他有个姑妈在美国定居,姑父是有钱的商人。老两口膝下无子,希望小宋能赴美留学,将来继承他们的万贯家财。小宋已和小丹约定,毕业后双双去美国。

听完小丹的诉说,小宋笑了:“就为这事苦恼?干吗非要打工呢?”小丹说:“我就是要用行动改变人的世俗观念。”小宋摇摇头,“这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前程已定,到时候一走了之,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当务之急是学外语。”小丹说:“我打工天天可以接触外国人,这正是我提高口语能力的好机会。”小宋急了:“你这人就是固执,为了几个钱钻牛角尖。”小丹也急了:“我20多岁了,应该自食其力,总依赖别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没想这话惹恼了小宋。“好,你不依赖别人,美国也别去了!”小丹毫不示弱:“不去就不去!”

小丹失望极了。小宋,这个90年代的研究生,居然和父亲一样不开通。她以为两人吵架的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她在等小宋回心转意。等了一个月,她竟收到了小宋的一封长长的绝交信。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父亲找到学校,强烈要求校方对小丹打工进行干预。校方来到S饭店,拿出教委的有关规定:在校大学生不准外出打工。S饭店无奈,只得辞退小丹。

1992年7月15日那天,是小丹在S饭店打工的最后一晚。她打起精神,强颜欢笑,像往常一常招待四方来客。突然,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她发现了小宋。她转身便走,听到小宋在冷笑。扭头一看,小宋的身边偎依着一位妙龄女郎。

原来如此!

夜市打烊之后,小丹乘坐开往郊区的末班车,漫无目的地来到一个大鱼塘边。她脑子里很乱,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短短几个月打工生活,使她品尝了这么多人生的苦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感到绝望,朝着鱼塘纵身一跳……

……

座谈会后,我问小丹:“因为打工和父亲闹僵了,和男朋友吹了,你不后悔?”

小丹莞尔一笑:“我后悔不该太冲动,太软弱。要不是鱼塘守夜人救我,我今天就不能在这儿和你说话了。对于打工,我一点都不后悔。我认为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除了教科书外,还要读读社会这本大书。打工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感到这几个月我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了,对将来走入社会信心更足了。”

“你父亲还不让你回家吗?”

“那天晚上的事,给了父亲很大震动,他主动把我接回家。父亲还是深深爱我的。现在父亲对我打工已经不阻拦,不过总是唠唠叨叨的。老头子总算明白:年轻人想干的事情,阻拦也没有用。”

上一篇:须防“灭顶之灾” 下一篇:“燕血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