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时间:2022-08-30 08:32:32

中山市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发展产业集群的先行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以全省1%的国土面积和2%的户籍人口创造了全省3.9%的GDP、3%的财政收入、4.6%的出口总值和4.3%的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GDP位居全省第5位,仅落后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位居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建设了一批高质量、专业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了一批知名专业镇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巩固发展,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加快,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中山已拥有国家级专业化生产制造业基地26个、省级专业镇14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8个,培育出500多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称号和10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推出产业集群联盟标准16项。拥有2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企业工程和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以上46家,并建成国家灯具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现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山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0%以上,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展现了强劲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产业园区等“三大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质量检测、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以产业联盟标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形式打造区域品牌,建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管理集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带动、创新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服务带动、文化带动、节约减排等各具特色的集群升级模式,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产业链的完善,使集群从以往的产品制造为主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南头镇的家电、东凤镇的小家电、古镇镇的灯饰、小榄镇的燃气具和锁具等块状特色经济,带动五金制品行业及各类零部件生产的分工和聚集,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条。大涌镇红木家具行业带动了木材加工、石材加工、地板装饰、油漆涂料和五金铰链行业的发展。沙溪镇休闲服装业纵向带动了纺织业的化纤、棉纱、织布、染整、印花、水洗、织唛、纽扣、机械配件等服装上下游企业若干家,横向促进了服装设计、咨询、培训、推广机构等,专业物流、仓储、配送、货运公司、酒店、餐饮、旅馆、休闲娱乐场所、大型超市等的发展,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生产格局,从整体上提升了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黄圃镇食品制造业以广式腊味为龙头,带动了酱油、味料、酒类、肠衣加工行业及农业种养业的发展。

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中山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先进制造业集群蓄势待发。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30.5%。中山火炬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发展迅猛,2008年以来引进和开工重大项目10个,包括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基地、广机海事重工项目和明阳风电基地、中机重型钢构、中铁海洋工程、中泽重工、国电中山燃气发电等,预计到2015年实现投资800亿元以上,年工业产值达2400亿元。格兰仕集团(中山)家电基地和中山松德包装机械公司以自主创新赢得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飞扬。

二、专业镇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镇一品”集群模式是中山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山通过工业园建设、招商引资、设立专业市场、举办博览会、实行名牌战略、技术创新等措施,积极引导各镇区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群,积极扶持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批以镇(区)为单元,由成百上千家同类企业汇聚而成的庞大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火炬区、小榄、古镇、沙溪、大涌、黄圃、南头、东凤等镇区,涉及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医药、音响、五金、灯饰、服装、家具、食品、家电等行业。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驰名国内外、占据优势市场份额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如古镇镇灯饰产品、小榄镇五金制品、大涌镇红木家具、港口镇游艺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60%、40%、60%和70%。就灯饰业来说,古镇镇面积4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外来人口7万多人。古镇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产业配套优势,已聚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灯饰产品销售和生产基地,是世界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被誉为“中国灯都”。现有灯饰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拥有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灯饰广场,灯饰业总产值达80亿元,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0%,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猛,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

中山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围绕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软件产业、小榄家居安防等产业的扶持,建设专业化聚集区,打造了一批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基地。按2009年工业总产值计算,火炬区的中国电子(中山)生产基地351亿元,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152亿元,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40亿元。产业集群年产值占集聚地工业产值比重64%以上。

中山火炬区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国绿色健康食品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极点,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该区的产业特色是产业归类聚集,分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包装印刷、装备化工几个园区,每个园区有一个国家级基地。园区里分成几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关联的产业链。

(1)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以绿色生态工业园的理念规划建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以电子信息和光电科技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多个产业群。(2)国家火炬计划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中山最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平台,是中山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适度重型化的“引擎”,并正在成为全市和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3)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是国内最早按国际行业标准建设的健康产业园区。(4)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集产、学、研、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配套完善,产业聚集程度较高。

四、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中山”的要求,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有效改善集群内部环境,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近年来,中山不但设立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文件。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支持开办、企业化运营的方式,在集群较发达的镇区成立了11家区域性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有效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目前,全市900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家。全市数百家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100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08年取得合作成果100多项。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明阳电器、大桥化工、松德包装、欧普照明、长青集团、大洋电机、华帝燃具一批创新型企业。此外,中山与省科技厅合作共建了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配合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项目,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平台的搭建加快了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00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0家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累计建立起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民科园、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4个技术创新专业镇、4个“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镇、1个“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

在中山市的18个镇中,被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称号的就有14个,包括小榄、古镇、大涌、沙溪、南头、民众、黄圃、东凤、东升、板芙、南朗、阜沙、三角、三乡。专业镇不仅是中山集群经济的支柱,同时也日益成为创新基地。“中国小家电专业镇”东凤镇注重建设技术开发与创新平台,成立了拥有国际先进软件技术的小家电技术中心,专门为小家电企业提供控制芯片以及软件设计和样板扩展;同时还设立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2008年,全镇共有10家企业获得各级技改创新奖励1367万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镇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92项,荣获各项知识产权授权269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6项,全镇10家企业的11项采标产品经省质监局审核获得《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书》,“铁将军”被评为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

2008年,火炬区企业共有152个项目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立项4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级科技项目9项。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新型电源及材料工程技术、光学工程技术、中药破壁粉粒、中药制剂、动物药品、药物缓释与控释制剂、光学零部件检测和管材数字化加工设备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全区专利申请量达470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原创性研发在企业科技创新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五、产品标准和品牌的提升,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为解决支柱产业无标准和无序竞争问题,中山以“镇(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盟标准模式推动建立与制定了弹子插芯锁、含乳饮料、广式腊肠、有机香蕉等16项高于国内通用行业要求、与国际接轨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使当地众多规模企业按联盟标准规范生产,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山市制定的16项联盟标准中,有1项已升格为国家行业标准,7项升格为广东省地方行业标准,另有2项正申请国家标准立项。产业集群实施“联盟标准后”,企业通过贯彻实施标准,将标准化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避免了不合格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后造成的能源、材料的浪费,规范了企业生产,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

中国五金制品名镇小榄镇,2008年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国工业设计试验基地”称号。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工业设计已成为推动小榄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目前拥有国家、省级名牌名标108个,已创名牌名标的企业42家,被先后列为“广东省创新示范专业镇”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

中山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品牌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古镇镇被授予“中国灯饰之都”称号,小榄镇被授予“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和“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称号,大涌镇被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和“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称号,沙溪镇被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称号;东凤镇被授予“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称号;黄圃镇被授予“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南头镇被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此外,其他专业镇的精细化工、电梯、皮具、玩具等也在逐步成为品牌。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新一轮全球性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的大背景,着眼广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跨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中山要立足争当全国践行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高标准,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传统,知难而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以及创新虚实结合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区域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由偏于低端向高端齐头并进转变,促进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推动产业组织由实体产业组织为主向实体产业组织与虚拟产业组织升级并重转变,推动企业经营由产品经营为主向主要输出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转变,实现“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形成“创新、开放、优质”的现代产业集群,继续成为引领经济的增长点,在广东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中赢得优势、走在前列。

上一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 下一篇:谨防泡沫风险威胁 保持持续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