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住宅消防设计的探讨

时间:2022-08-30 06:18:13

关于住宅消防设计的探讨

摘要: 在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依据就是各类防火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建规》 , 其政策性和技术性强 ,涉及面广 ,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建规》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认真总结我国近年来在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和消防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 ,广泛征求有关科研 、设计 、消防监督和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 ,并大量研究和消化吸收了国外有关规范标准的优点。

关键词:防火,消防,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家庭装修日趋高档 ,家用电器增加 ,液化石油气等现代生活用具和燃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它们在不断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给家庭带来了火灾隐患。

一、居民住宅防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家庭装修日趋高档 ,家用电器增加 ,液化石油气等现代生活用具和燃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它们在不断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给家庭带来了火灾隐患。

1、着火范围小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 ,对旧城区和耐火等级低的居民住宅的改造 ,使得现代居民住宅大多为砖混甚至钢筋混凝土结构 ,加之住户之间相连的楼道户门采用防火的铁门 ,防火分隔作用好 ,一般情况明火不易蔓延。

2、火灾损失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装修和家用设备趋于向精细 、 档发展 ,而大部分家庭财产均为可燃物(如家具、装鞋帽、上用品、籍、像制品、用电器) ,发生火灾后损失巨大 ,特别是现代的家庭用品经过烟熏和水渍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3、火灾应对策略

《水规》中规定的配水管道充水时间 ,没有定量容积作基础 ,是不好控制的。事实上 ,管道充水时间与管道的容积、度及布置形式有很大关系 ,要确定具体的充水时间 ,还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

我国的规范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标准 ,但要弄清来龙去脉 ,不能断章取义。同时我国应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整体水平 。

二、居民住宅消防

居民住宅消防对现代居民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良好的消防设施对居民安全有良好的保证。

1、消防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居民住宅楼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复杂 ,大部分住宅楼内都有商业服务网点 ,而现在设计的消防给水管网是一个互连的系统 ,在各个消火栓处没有水表 ,有些网点的人和单位偷偷使用消火栓内消防用水,造成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丢水。物业管理部门对于这种情况无可奈何 ,还要承担额外的水费 ,有些物业管理单位就人为将消火栓管网关闭 ,使消防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

2、消防监督

在我国 ,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建筑设计防火审核把关是非常严格的 ,在工程施工、验收过程中 ,完全能按照标准将消防设施安装完善 ,但是在消防验收后 ,却无人监督这些消防设施的使用。公安消防机构负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 ,居民区由公安派出所管理 ,但由于公安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 ,无暇顾及居民住宅的消防管理 ,居民住宅楼失去消防监督 。致使居民住宅楼消防验收之日 ,即是消防设施停用之时。

3、消防应对策略

1) 取消10层以下居民住宅楼设置消防给水的规定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4.1条,超过7层的单元式住宅 ,超过6层的塔式住宅 、通廊式住宅 、底层设有商业网点的单元式住宅设室内消防给水

按照8.3.3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消防水池:一、当生产、生活用水量达到最 大时,市政给水管道、进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二、市政给水管道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管 ,且消防用水量之和超过 25 L/ s 。

按照上述规定 ,大部分城市给水为枝状给水 ,且按规定消防用水量超过 25 L/ s ,一般的居民住宅楼的消防给水均应设消防水池 。一个建筑室内外消防给水管网和消防水池的总体造价在几十万 ,综合上述居民住宅楼的实际情况 ,这么大投资的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是多么大的浪费?!

2)简化居民住宅楼消防给水设计

在不能取消室内消防给水的情况下 ,应该设置干式消防管网 。在居民住宅楼的楼梯间内设置消防给水立管 ,立管上连接消火栓 ,管网与水泵结合器相连 ,着火时消防车通过水泵结合器向室内消防管网供水 ,消防队员携带水带在室内连接消火栓出水灭火 。

该取消消防设施本身的供水 ,而由消防车供水 。并且在实际火灾扑救中 ,绝大部分是由消防队铺设水带灭火 。此种设计降低了消防设施的资金投入 ,相比较没有消防设施的建筑减少了消防队员铺设水带的过程 ,更能及时地扑救火灾 。

3)增加居民住宅楼消防保护措施

对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计出发点 ,我认为应立足于提高家庭对早期火灾的探测能力和自我扑救能力 ,建议在居民住宅中安装感温 、感烟火灾探测器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美国现在已有90 %住宅安装了火灾探测器 ,住宅火灾死亡人数已下降了 78 % 。英国目前已有 79 %的住宅安装了火灾探测器 ,住宅火灾的死亡人数已下降了 7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住宅中安装火灾探测器对控制居住建筑火灾的效果是显著的 。

在住宅中设置火灾探测器 ,应以一户住宅为一个所,之所以火灾多 、 伤人数多 、火灾损失严重 ,根本原因是这些场所的管理者或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差 。

值得提醒的是 ,任何公众聚集场所若搞好消防安全 ,对所存在的隐患必须整改 。应该以史为鉴 ,吸取教训 ,把教训变成经验 ,采取有效的措施 ,保证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 。任何轻视消防安全 ,抱着侥幸心理 ,发生火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后果必然是严重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历史的告诫 。

三、关于住宅防火间距

《建规》第 2. 0. 21条规定了防火间距的定义 “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 ,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大家知道,火灾发生、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 ,热传播的途径有三种 ,即 :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热辐射只是火灾热传播的途径之一 。虽然防火间距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着火建筑和相邻建筑之间的热辐射 ,但同时也起到了阻断热传导和热对流的作用 。

一般情况下 ,我们日常确定建筑防火间距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满足消防扑救需要;建筑的耐火等级;防止火势通过“飞火”“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对流”等方式向邻近建筑蔓延;外墙的防火构造;在满足防火安全条件的同时 ,尚应体现节约用地和与现实情况相协调的原则 。

四、消防给水管道及设备的设计

1、室内消防给水管道的设置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室内消火栓供水的可靠性。《建规》规定,对于七到九层的单元式住宅和不超过8户的通廊式住宅,其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可为枝状,进水管可采用一条;对于超过六层的塔式和通廊式住宅,如果可采用一条;对于超过六层的塔式和通廊式住宅,如果室内消防竖管相连组成环状管道。同时规定设有消防给水管网的住宅,其室内消防给水管网应设消防水泵接合器,平屋顶上宜设置试验和检查用的消火栓。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单元式住宅采用一条进户管在于其设置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对于多单元的单元式住宅,每个楼梯设置一套独立的消防泵系统,不仅不美观,而且也增加了工程造价。 如五个单元的单元式住宅,要设五条进户管、五组消防水泵接合器和试验消火栓。

在工程设计中,多单元住宅可以将立管连环,采用一组试验用消火栓、一组水箱、一至二条进户管和消防水泵接合器。这样做的结果,既保证了环状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又兼顾了经济合理、美观适用。

2、消火栓箱位置的确定

消火栓箱可以说是整个消防系统的终端,消火栓、消防水带、消防枪集于其中。其位置的确定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住宅内的消火栓设置暗装居多,少数半暗装。这主要考虑楼梯同的交通空间不至受消火栓箱影响,同时兼顾美观。

消防立管常设在公共楼梯间的阴角上,或管道井内,不能占用户内面积。但在实际工程中很难找到既美观又不影响疏通道的位置。

有些设计人员将消火栓箱设在户门之间,户门门垛设计成240mm,以便将立管安装在角落和不至碍事。这对一梯二户的情况是可行的。如果是一梯多户,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定位。

如果将消火栓箱设在楼梯的中间平台上,从美观角度还是可行的,使户门处少了一根“栓马桩”。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和结构设计人员的协调,因为消火栓箱的位置正好有楼层圈梁通过,结构设计稍做处理即可。有人认为这样设置时,水龙带会影响人员的疏散通行,采用时应谨慎。

六、消防给水方式的选择

城市管网供水压力一般在0.2+0.05Mpa。对于中高层住宅而言,生活给水已很难满足要求,消防给水压力更不可能得到保证。所以在工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消防给水方式的选择。现代住宅小区多为中高层建筑,且小区一般设有给水集中加压站。如果小区设有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系统,能够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要求的水量和水压,则可以采用直接给水方式。

由城市管网供水的分散式中高层建筑,一般在建筑物的最高部位设置有重力自流水箱。重力自流水箱供水安全可靠,且投资较低。在设计时一月要取生活、消防合用水箱,这样可以防止水质腐败,并能及时检修。水箱的容积要求考虑10分钟的消防用水量储备,且不被挪用。而不被挪用的做法是设置倒虹吸管,在消防用水的最高水位处,虹吸管上开一个1/6倍管径的小孔以破坏虹吸。水箱的高度则要求按最不利消火栓处静水压力确定。中高层住宅要求最不利消火栓处静水压力不宜低于0.07MPa。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与建设工程消防规范实施手册.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

[2]住宅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条文速查与解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等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2005.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2006.

上一篇:浅谈房屋建筑冬季施工管理 下一篇:某住宅楼地下储藏室通风\防排烟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