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对策

时间:2022-08-30 06:08:00

多渠道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对策

摘要:文章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价与研究,提出了多渠道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基本思路,并围绕这一思路提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实效化管理平台、构建立体化宣传平台、建立就业期权市场、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岗位;岗位开发;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16-03

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喜有忧。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去锻炼,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2011年招聘的企业数比2010年有很大增加,薪酬也普遍提高,尤其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企业。

与往年相比,结构性矛盾和就业总量压力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课题组通过大量走访和调查,提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实效化管理平台、构建立体化宣传平台、建立就业期权市场、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对策建议,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开创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新局面。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297份有效问卷中,有140人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129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较严峻,就业较难”,两者的选择比例占到了总数的90.6%(见图1)。排除专业和其他因素影响,说明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就业之前具备了较好的形势判断,同时具备了较强的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学生就业心态更趋务实与成熟。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就业的仅占4%,认为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就算就业的占39%,认为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就算就业的占38%,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就算就业的占19%。大学生对就业的理解更趋实际。“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占据上风,并为毕业生所接受,“先积累经验,而后谋求发展”成为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内容。

3.大学生就业范围进一步拓宽。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范围不断拓宽,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是毕业生的首选。受调查毕业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单位,民营企业占18%,国营企业占33%,外资企业占15%,自主创业占10%,国家机关占5%,事业单位占16%,其他单位占3%。

二、大学生就业的不足

1.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了解较少。大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定位并不是很准确。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了解程度,74.1%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只有25.9%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了解”或“很了解”(见图2)。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清晰认识和对自身的不甚了解的反差,反映了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不足,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还不健全、不畅通,缺乏权威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宣传渠道。

2.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心态比较矛盾。到基层就业能够为大部分毕业生所接受。96%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但是在实际环境下,又受到地域、岗位、待遇、保障等因素的困扰。46%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2%的毕业生希望留在中小城市就业,仅有4%选择在乡镇就业,仅仅有1%的毕业生愿意去边远地区就业,表示元所谓和其他的占17%。这一选择与河北省大部分基层就业岗位在县城、乡镇的状况相矛盾。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矛盾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阻碍了大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宽。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出台更完备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宣传,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强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舆论导向。

3.大学生对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信心。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生对就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69%的毕业生首选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作为自己就业的渠道,21%的毕业生首选网络渠道,9%的毕业生选择家长、亲属介绍,而选择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及其他就业渠道就业的仅占1%。大学生就业渠道选择的状况表明了大学生对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信心,由于就业服务机构行业门槛低,良莠不齐,缺乏职业自律,没有承担起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职责,实质上没有真正起到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其积极引导和加强监管,对行业典型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4.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欠缺仍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的现实障碍。受调查单位39%表示社会经验欠缺是阻碍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27%表示实践经验欠缺是阻碍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21%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专业知识欠缺是困扰其就业的最主要因素,13%的用人单位表示缺乏职业道德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大学生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要求尚无法与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匹配。

三、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鼓励向基层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在基层投资高科技项目。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的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凭借环京津、临渤海优势,鼓励、引导资本从城市转向条件适合且有高利润期望空间的农村城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基层产业聚集,鼓励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通过投资的扩大和技术产业化发展,带动基层就业岗位的需求,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范围与容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建立县级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平台。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的政策体系,以县为单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平台,设立基层创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关税费减免政策,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基层推广,使大学生到基层创业成为向往和共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失业人员的就业。

(3)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基层就业待遇优惠政策制度。目前,大学生城、乡就业仍然存在政治、生活、工作等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必须努力缩小差别,助推城乡一体化,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度。如:在县城或乡镇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吸引大学生;对于在距离县城较远的农村,给予交通、住房等方面的生活补贴和安家补助,并对其子女就学提供方便;对于安心在基层工作,服务一定年限、作出一定成绩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制度;对于从事基层艰苦行业的大学

毕业生在福利、保险、社保等方面给予更高的优惠待遇。

(4)建立失业救济和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对于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于企业经营不利而失业的,可以享受一定的失业救济,这种救济可以采取提供职业培训、发放就业补贴等措施,促使其提高再就业、再创业能力,为其能够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2.强化大学生就业政府管理服务机构,打造实效化管理平台。建成实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管理及服务机构,要明确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打造实效化管理平台。设立专门机构,整理分析汇总各种地方反馈、统计数据、档案文件,实地走访搜集社会需求信息,深入各行各业,梳理有效信息,并对其加工整理,形成内参、杂志、报纸、数据库、电子公告,有针对性地向社会机构、企业、大学生推送,形成新的职业定位,为拓展大学生就业岗位提供支持。

3.加强宣传推动,构建立体化宣传平台。借助广播电视,建立大学生就业频道,宣传大学生就业;借助网络,整合现有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打造规范、便捷、权威、实效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借助微博,推出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更多大学生和社会机构的需求;借助纸质媒体,联合各种出版发行机构,创立大学生就业刊物或就业板块;借助移动通信系统,打造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就业大环境,构建立体化宣传平台,为多渠道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提供支持。

4.建立就业期权市场,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买卖双方的标的物不是实物,只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的任何时候以事先确定好的价格(一般称为协定价格)成交。这个“一定时期”、“协定价格”和买卖证券的数量及种类都在期权合同中事先规定。在期权合同的有效期内,买主可以行使或转卖这种权利。期权交易有效地开拓了市场需求,科学地导引了资源流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效率。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培养的盲目性,合理调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保证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建议引入金融学的期权概念,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筹建就业期权市场,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就业期权市场由用人方设立岗位样本、高校设立专业培养样本,并设立期权合同,组织进行期权交易。就业期权市场有利于高校根据岗位价格决定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政府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为实现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提供决策支持;有利于形成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互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造就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大力发展大学生就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建立一批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机构,为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提供决策支持;强化大学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机构,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打造诚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公司,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公司的门槛。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业资质、资金规模、人员构成、行业标准、从业流程、用户满意度进行监督,在积极引导其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管,保障大学生就业权利不受侵害。

6.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有些大学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专业设置和扩招方向的安排上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做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导致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因此,高等学校要把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最根本任务,把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做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大事,认真做好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更新培养内容,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探索针对岗位需求、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接触基层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提前准备好基层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四、结语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将是重要民生课题,如何建立可持续性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对“十二五”期间,多渠道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双赢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

上一篇:学生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抑制因素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