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

时间:2022-08-30 05:09:30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

[摘 要] “民工荒”现象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形势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民工荒;产生原因;解决思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52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85- 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用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前,我国多地出现“民工荒”农民工供给陷入结构性困境。本文就“民工荒”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思路。

1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第一,我国农民工实际用工的经济付出较低。在我国,农民工作为劳动力的主体,对于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其最初的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工资待遇会随着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变得不可接受。农民工实际的工资水平过低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农民工的工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不变,但是其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条件,他们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与企业逐利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农民工选择了主动离开或是向其他方面发展,导致了“民工荒”。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有更高的追求,例如为了改变个人生活状况和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等,这就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今后的发展空间都有了新的要求,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会更高。此外,他们相比上一代来说在“吃苦耐劳”方面也大大减弱,他们外出务工已不是单纯地为了赚钱补贴家用,而是更多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低技术、密集型”的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就直接导致了“民工荒”的产生。

第三,劳动力供求之间的脱节是产生“民工荒”的直接因素。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对于农民工的需求明显增加。在我国,农民工需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里,这些企业多为出口外贸型,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较大。如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因订单大幅减少而减少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可是,当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的时候,许多工厂新接订单持续增长,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就会增多,可是此时农民工不能及时获取需求信息,导致了“民工荒”的产生。可见,供求双方信息不畅也是导致“民工荒”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四,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是导致“民工荒”的重要因素。我国实行的“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于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采用不同的管理体系,农民工在其打工的城市中缺乏社会保障如在住房和子女入学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

2 “民工荒”现象的解决思路

第一,从解决农民工的福利待遇方面入手。一方面,切实满足农民工的经济利益需求,企业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另一方面,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拓展其发展空间,切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第二,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及时传递。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保证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得劳动力供需双方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供给之间趋于平衡。

第三,加强农民工劳动技术技能培训。企业对于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很多农民工不具备这种技能,使得供需之间的矛盾凸显。所以,必须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技能,企业可以以此为福利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技能,为他们创造机会来获取这些技能。当然,这也少不了政府的支持,例如,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

第四,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之一,它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如果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很多农民工不会安心留在城市之中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保障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综合性考量,所以,政府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民工荒”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勇洲.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启示——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研究视角[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5).

[2] 黄雪芹. 浅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时代金融,2013(6).

[3] 张鸷远. 当前我国“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2).

[4] 朱萍萍. “民工荒”引起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6).

上一篇:负面营销事件后的消费者信任修复问题探讨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双语馆藏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