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镌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时间:2022-08-30 03:45:37

第一课时

一、说“画像中的居里夫人”

师(从预热环节说“美丽”引入,出示居里夫人画像):这是谁?对她,你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她是第一个在两个科学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生:她是一位著名的法裔科学家,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师:这两个信息也很重要!你知道她的原籍在哪里吗?

生:波兰。

师:非常好!说明你课前查阅过她的资料了。还有谁有补充?

生:她的全名是玛利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师:这是你查阅的,我得回去考证一下。刚才你们说了些关于居里夫人的信息。你们看到的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因为她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她发现并提炼了镭。这个发现直接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看着她的画像,你能不能也抓住她的长相、衣着、神情等等,来说一说居里夫人的形象?

生:居里夫人有一头金黄的短发,还有一双深邃的眼睛。

生: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她的眉眼中透露着坚毅,她平凡的穿着使人感觉非常平易近人,很亲切。

师:盛老师来告诉你,她习惯穿一袭黑色的长裙。我们刚才抓住了居里夫人的衣着、长相、神情等,描绘了画像上的居里夫人。(课件呈现:居里夫人画像)

【评析:从题眼切入,一读“美丽”,了解居里夫人的概况,初识其外形之美,为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的“美丽”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读“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

师:就是这么一位女性,在1898年12月26日,登上了法国科学院的讲台,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天然放射性元素――镭。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报告会中居里夫人的形象?(出示文段)请你看着这段课文,大声地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文中说,“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你能不能用上文中的话来描绘一下报告会上居里夫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她穿着一袭――(生接:黑色长裙),她的脸庞是――(生接:白净端庄),她的神情是――(生接:坚定而又略带淡泊),她的眼睛是――(生接:微微内陷)。还有吗?谁再用上文中的话来描绘一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形象?

生: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

(师标红描写居里夫人形象的两句话,生齐读)

师:她的神情庄重又――(生接:略显疲倦),坚定又――(生接:略带淡泊)。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这里每一组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意思相反的。

生:为什么要用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来形容同一个人呢?

师:为什么神色庄重后面又要说她略显疲倦呢?那你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她的神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我觉得她应该是神色庄重而且十分坚定的。

师:文中的确写到了她神情坚定呀。你对她的哪一种神态觉得有点奇怪?

生:我对她的“略显疲倦”有些奇怪。

师: 你觉得这一神态离美比较远是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她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在那么多人面前应该是神色庄重而不应该是略显疲倦的。

生:我觉得进入法国科学院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她的神情应该是饱满的、意气风发的,显得很高兴才对。

师:人逢喜事精神爽。她为什么这么疲倦呢?(板书:疲倦?)这是一个问题,还有问题吗?

生:她的神情为什么坚定又略带淡泊?

师:那你觉得当时她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

生:我觉得她应该是很自信的神情。

师: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是意气风发的,但是她又显得这样的淡泊(板书:淡泊?),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两个词好像离美比较远,是不是?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读完之后,请你梳理一下信息,看看课文的哪一个段落可以让我们读懂她为什么这么疲倦,哪一个段落又能让我们读懂她的淡泊。

【评析: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二读“美丽”, 品析人物外形,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叩问――为什么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神色庄重而又略显疲倦?她的神情为什么坚定又略带淡泊?这样由疑生问,能快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你能从哪个段落中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生:第3段。

师:那就让我们锁定课文的第3段。这一段主要写了居里夫妇发现并提炼镭的过程,快速地读读这段课文,找一找有几个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完成批注作业。(出示课件)

(生默读后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写的这个例子。(出示教师的批注:工作量大)先来读一读这第一句话。(生齐读)

师:盛老师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他们当时的工作量大。我读出来的这种感觉准备用这样的朗读来表达,你听――(师范读: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你从哪个词中听出了他们的工作量大?

生:一吨。

师:这样读才让人感觉到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来,你们也像盛老师那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评析:从疑出发,直奔重点段落,阅读方向明确,板块清晰。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教师的范例,对于初学者很有必要!】

师:下边的课文,你从哪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这句,我认为他们的工作十分烦琐。

师:不用说那么多话,写的是什么就说什么。

生:工作繁琐。

师:四个字,够简洁吧?有不同的吗?

生:工作复杂。

生:工作程序多。

师:意思也差不多,可以的。还有吗?

生:工作严谨。

师:这是你的感觉,和他们的都不一样,也可以的。请你读读这句话,把他们的工作严谨给读出来。(生读)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批注则更应反映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盛老师深谙此道,重在鼓励,只在简洁方面予以必要的引导。】

师:“溶解、沉淀、分析”,你这么一拉长,速度一放慢,就让我感觉到了他们工作的严谨,非常好!盛老师填的呀,和刚才这些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出示批注)是“过程复杂”。 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溶解、沉淀、分析”,过程复杂吗?态度严谨吗?这些答案都可以。你还从哪个句子中读出什么呢?继续说。

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从这句中我读出她的工作环境差。

师:“工作环境差”,他用5个字来概括。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读出了她的工作是夜以继日的。

师:那你填的到底是什么?

生:夜以继日。

师:“夜以继日”这个词写出了什么?写出了――(生接:工作时间长。)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我读出了她的工作辛苦。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烟熏火燎。

师: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环境恶劣。

生:工作艰辛。

师:工作艰辛。写得比较笼统。我写的也是环境恶劣。(出示批注)谁能把“环境的恶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读)

师:要是让盛老师来读的话我准备这样读。(师范读,强调“废弃的破棚子”“烟熏火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评析:盛老师不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什么”,还要追问“从哪个词语中读出”,足见检查批注的目标是指向于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同时与指导朗读有机结合,将读文、思考、朗读、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指导阅读的过程。】

师:你还从哪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生:“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在这句话旁边,我填写的是“工作时间长”。

师:她填的是五个字。还有不同填法吗?看来大家填写的都一样,我也和你们填的一样。(出示批注:充满危险、时间漫长)谁能用朗读突出时间的漫长?(生读)

师:在他朗读的时候,你们从哪个词中听出了时间的漫长?(生齐答:三年又九个月)那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啊。还从哪个词中体会出了时间的漫长?(生齐答:终于)真是好不容易啊。就这样读,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上面这一句,盛老师填的是“充满危险”,你们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我填的是“伤痕累累”。

师:这四个字很形象。还有吗?

生:我填的是“工作危险度高”。

师:能用四个字表达的就不用五个字、六个字,越简洁越概括越好,这里老师觉得用“充满危险”更简洁些。当然,你填写的也很不错,作为奖励,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通过给这段话写批注的方式,我们找到了这么多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分别是――工作量大、过程复杂、环境恶劣、充满危险、时间漫长。最后,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批注方法为主要方式,兼以指导朗读,深入探究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认识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困苦致力于科学实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对于居里夫人“美丽”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充分体现了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学习阅读。】

三、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

师:那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提炼出来的?这里有一个词我们刚刚读到了,叫“烟熏火燎”。一个词语中出现了四个火字。熏字下面的四点底,那也是火字旁的变形。看到这个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当时实验室中怎样的环境?谁能描述一下?

生:我觉得实验室里烟雾弥漫,而且烟雾中还有点点星火。

生:全都是烟雾,还有点刺鼻的味道。

【评析:抓住“烟熏火燎”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小练笔做铺垫。这个点选得精当!】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想象这样的情景。(配乐)我们看到的实验室,是这样的环境:这是一个没人用的棚屋…… 就在这样的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居里夫人的身影,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用手中的笔来给她拍一个特写镜头:只见她……同学们睁开眼睛。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抓住居里夫人当时的衣着、长相、神情,还有动作等等,来写一写实验室中居里夫人的形象呢?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

【评析:通过教师的动情描述,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发挥想象,写一写实验室中居里夫人的形象。这是想象的过程,也是书面练笔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呢!】

(生动笔,师巡视,在一些学生的练笔上打上符号,然后让这些学生汇报所写的)

生:在实验室中,居里夫人还穿着那身黑色的长裙。实验室中弥漫着烟雾,居里夫人不停地咳着,可是她还继续工作着。火烫伤了她的手,她感到十分疼痛,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坚持着,忍受着痛苦。

师:我从课文的描写当中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你看,居里夫人不断地咳着,说明当时充满了呛人的气味,环境多么恶劣呀。

生:只见她依旧身着一袭黑色长裙,站在桌边,从满桌的试管、量杯中取出一些,用她深邃的眼光仔细地观察着试管中的液体。

师: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和别人作比较的方法,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独特品质。居里夫人这样的做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叫什么?

生:刨根问底。

师:还有别的词吗?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还有吗?还有寻根究底。

【评析:抓住议论的句子,深入剖析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别人作比较。同时调动学生的词语储备,概括居里夫人的做法,这样做一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二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汇,使“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师:作者是这样来发表议论的。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出示语段)。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在这里,作者说玛丽・居里完成了两大发现,哪两大发现?

生:我觉得第一大发现是玛丽发现了镭。

师:对,这是自然发现。

生:我觉得第二大发现是人生意义的发现,也就是说她发现了科学的意义不在于名利、荣誉,而在于更好地为人类作贡献。

师:真好!玛丽・居里能完成这两大发现,都是因为她的性格――(生接读: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你看,前因后果交代得多清楚啊,作者是这样来发表他的议论的。我们再来看第3段。一起读。

【评析:品析议论,由果溯因,深刻认识玛丽・居里的性格。】

生(齐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在这里,作者用了几个“变成”?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变成”后面的语句能交换顺序吗?能不能在第一个“变成”后面就紧接“永远的里程碑”?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它们的意思是层层递进的。只能先有前者才有后者。

师:还有补充说明吗?你们看,从“放射线”到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到科学定律,到里程碑,说明居里夫人对人类的贡献是越来――(生接:越大),所以,人们对她的评价也是越来――(生接:越高)。一连串的“变成”组成了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这是作者、也是全人类赋予居里夫人的崇高评价。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评析:抓住这四个“变成”,探究后面的语句能否变换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进而再认识排比句式,这样就将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形式的体会有机融合起来。】

师:这些发表作者议论的文字,是这样的耐人寻味,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现在请你挑选其中的一段,快速地背下来。背出了一段你就自个儿站起来,“目中无人”地背一下然后就坐下。我看看谁站起来快、谁站起来多,说明你背得快、背得多。赶紧背吧。(生背)

【评析:当场背诵,让学生增加积累,值得提倡!】

师:这篇课文有“形”的描绘、“事”的记叙,还有“理”的阐述。作者记叙了居里夫人一生的事迹之后,被居里夫人的这种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所以他要情不自禁地站出来,发表他的议论。当他记叙了居里夫人继两位科学家发现了X光之后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师:当记叙了居里夫人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发现了镭之后,作者又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也完成了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当记叙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了美貌和健康之后,他又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最后,作者觉得他自己评价的力度还不够大,所以他还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高度评价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读――

生(齐读):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评析:简明扼要的小结让学生对本文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再运用引读法,让学生回读课文议论的内容,对怎样状况下发表议论加深了印象。】

四、我的评价

师:在原文当中,作者还记叙了玛丽・居里在巴黎求学时的一些感人的小细节。(出示第一处细节语段)

生(齐读):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很短。

师:在原文当中还记叙了这样的细节,谁来读一读?(出示语段)

生:她长得美,男学生们为了能多看她一眼,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但她对这种追捧不屑一顾。她每天到校最早,坐在教室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师:原文还有这样一处细节,谁来读一读?(出示语段)

生: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但为了安静,就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师: 读了这些细节之后,也有人发表了这样的议论,他们说,居里夫人对自己太残忍了,居里夫人这样的人生选择也太不值得了。同学们,读了课文,读了这么多的细节,也读了作者的议论、爱因斯坦的评价(出示画像,背景音乐),现在,当我们再看到这幅画像的时候,看到居里夫人因长期从事艰辛的实验研究,而不再有年轻美丽的容颜的时候,我想,作为我们,肯定也有很多话想说,关于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你们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是吗?请大家拿出作业纸阅读第3题,让我们也拿起自己的笔,发表我们的议论,写几句议论的话。(生动笔)

【评析:按照常理,课教到上一环节,已达到了目标,似乎可以收尾了。可是教者并没有打住,而是安排了“抓细节,写议论”这一环节。这一设计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意义深远!】

生:面对巨大的荣誉,别人也许会尽情地享受,但居里夫人却视名利如粪土,视荣誉如玩具,她对待科学是坚持、认真的,而对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容颜,她却不屑一顾。

师:我特别欣赏你这两句话――“视名利如粪土,视荣誉如玩具”。对仗的两句话,后面这句是对前面那句的语言创造,多好啊。看得出,你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折服了。

生: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工作,她不仅是现在如此,在此之前她也是为了能为人们作贡献而日夜工作。她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科学史上新的话题,给科学翻开了新的篇章。

师:好,最后一句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前面是记叙了一些事情。

生:居里夫人这样做,我认为根本就不值得。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爱美,她是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把她长长的、金黄色的头发剪得很短。

师:你们听到了吗?她说她是不值得的,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爱美,她觉得爱美是没有错的,所以,她这样把自己的头发剪短是不值得的。这是一个独特的声音,我们尊重你的看法,尊重你的观点。

生:居里夫人她不在乎自己的外表有多么美,她只知道如何让人类感受到美,她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给自己多大的享受,而在于给人类更大的享受。所以,她是无私的,她既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也许这个观点是针对他的观点的一些反驳吧,你们两个人课下可以争论一下。我觉得你这段话,更可取的是语言是对仗的,虽然没有像我们刚才读到的那样用排比,但是,两句一对仗,两句一对仗,听起来特别有力度。

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有的人认为是外表光鲜美丽,而在居里夫人的眼中则是一种品质、性格、严谨、一丝不苟的美,正是她的这种品质换来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师:也许你的观点也是针对他的观点的一个反驳。

生:什么是真正的美?难道仅仅是外表光鲜亮丽吗?不,居里夫人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这种美是坚毅,是刚强,是一种无限度的追求。淡泊名利,这是美;坚持不懈,这更是美。这种美,是永恒的美,是千古文人崇尚的美。

师:没有掌声啊,他写得这么有气势。你充满了力量,其实你的话诠释了这个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他觉得只有这样的美才是永恒的,才会跨越百年千年。

生:对于人生的意义,居里夫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她放弃了自己美丽的容貌,放弃了自己巨大的荣誉,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实验、为人类作贡献中去了。她的这种美是极其可贵的,这种美将流芳百世。

师:最后两句话写得特别美。

生: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是人格、精神上的美。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不顾工作量的大,不顾过程的复杂,不顾环境的恶劣,不顾工作的危险,不顾时间的漫长,一心一意投入到她的事业上。这种美,才是真正的美。

师:(掌声)这掌声是对于你能巧妙运用课上所学内容的由衷的赞叹。

【评析:怎么看待漂亮,这是一个富含哲理的问题。学生的观点虽说不那么深刻,或许还有一些是幼稚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敞开了胸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话!重要的是学生练习了针对事实发表自己的议论!重要的是升华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美丽”的认识!重要的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师:刚才大部分同学的观点跟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你看,作者在原文中还写了这么一句话,发了这么一段议论。(出示语段)

生(齐读):玛丽・居里夫人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除了容貌之外,女人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评析:原文这一语段,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者匠心独运,在此时引入课堂,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漂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妙!】

五、回环前文,形神融合

师:所以,当这位如此美丽的女性,如此充满智慧的女性,站到法国科学院讲台上的时候,怎能不令全场震惊啊。让我们再回到法国科学院报告会的会场,再去欣赏一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美丽风采。读一读这些描写她形象的语句。

生齐读: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师:让我们把这份美丽永久地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因为这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相信,她不光会跨越百年,甚至会跨越千年、万年,直到永远,因为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评析:紧扣美丽,回环前文,用深情的语言总结全课,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使人回味无穷。】

【总评】

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紧扣“美丽”,板块推进

这两节课紧扣文章题眼, 聚焦“美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突出主题,总体思路十分清晰,堪称板块教学的典范。第一课时由“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三个板块组成。教者抓住这三个镜头,三读“美丽”,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批注、朗读,从欣赏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到由衷赞叹居里夫人的精神美,经历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的螺旋上升过程。第二课时,从“抓淡泊,读出人格之美” ,到体会“爱因斯坦的评价”“作者的评价”,再到尝试写出“我的评价”,最后“回环前文,形神融合”。五个板块紧密相连,侧重于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从读到写,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方面得到培养。从总体上看,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从过程看,先从正面描写的事例入手,再探究侧面描写的“议论”。这样,居里夫人留给学生的形象就是立体的、全面的、鲜活的。

二、以生为本,注重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盛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在读“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这一板块时,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再去读文。阅读的目标指向明确,学生兴趣高,效果也就比较好。指导学生以批注的方式学习正面描写居里夫人的事例,是本课亮点之一。盛老师以自己的批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感受批注的由来,在方法上有所感悟,再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注重实践,扎实有效。盛老师的评价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重在点拨、激励。比如,在交流“批注内容”时,盛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只要大意吻合课文内涵,就只在简洁方面加以引导。在学生汇报自己所写的“议论”时,盛老师或热情激励,或指点迷津,或导之以法,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觉,获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

三、突出运用,发展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列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盛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中,始终注意突出运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让学生学做批注,让学生当场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议论”,更体现在引导学生认识、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宗白华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也要关注文本的形式,更要注意内容的理解与形式的学习的有机融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在表达形式方面最大的特色是:既有“形”的描绘,又有“事”的记叙,还有“理”的阐述。盛老师准确捕捉这一特点,在弄清“形”与“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于“理”的阐述。先以具体句例告诉学生什么叫“议论”,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品析、感悟,然后抓住课文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模仿练笔,尝试写议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升华了对居里夫人崇高精神、高尚人格的认识,也就使得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深深地镌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师研训中心 313000

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350600)

上一篇:F-35与美军的未来力量投送 下一篇:从《麦克白》看《让子弹飞》中的“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