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8-30 03:18:51

食药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报告

2014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抓监管、保安全,强服务、促发展”,着力“进、转、优”,深化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安全基础,推动示范建设,构建共治格局,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推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事业跨越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创新监管体制机制,释放改革活力

(一)监管改革“四个到位”,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在全省率先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序承接了质监、工商、农业、商务、粮食等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组建了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逐级划分事权,逐级简政放权,逐级传导和落实责任,形成了新的监管体制机制,对全市5529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099家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单位进行有效监管。一是监管机构设置到位。市局按照“局+分局+中心”的模式、9个县市区局(含区)按照“局+分局+所”的模式、4个城区局按照“局+大队”的模式、高新区由市局直接设监管所新组建了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全市13个县市区局和110个乡镇监管所全部挂牌运行。二是监管人员划转到位。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定编889人,其中县市区及乡镇(街道)编制数为817人,乡镇(街办)食品药品监管所平均配备人员为4-6名,基层监管力量得到明显加强。三是监管网络覆盖到位。各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监管职责,对三峡坝区、旅游新区、葛洲坝集团等特殊区域明确了监管责任主体,做到了监管区域全覆盖,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专兼结合的监管网络。四是检验平台整合到位。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改革意见中提出的“有条件的市州整合资源建立综合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的要求,我市按照“3合1”的方式,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分属于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粮食三个部门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职能、资产和人员,组建了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三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立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各县市(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相应成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承担常规检验检测任务。

(二)监管方式探索创新,全面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把食品安全监管服务融入社会网格化管理,制定了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服务平台实施方案,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和举报投诉中心,完善了“一个中心”、“三个系统”,通过“一对接”“两跟进”,有效推进食品药品网格化管理,使食品药品安全小纠纷、小案件、小问题有人及时发现、有人及时监管,用小网格撑起大安全。一是创新专兼结合的网格化监管体制。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要求,依托已有的社区网格,在城区范围内划分31个食品药品监管网格,对接1421个社区网格及社区网格员,明确了区域领导、监管责任人及网格员的职责,按“一格一人、综合履职;专群结合、两网对接”的要求,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格体系。二是建立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监管机制。通过将市长热线等7个诉求渠道整合到市12331食品药品网格化管理投诉举报中心,实现了诉求渠道统一。通过再造工作流程,变层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由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到食品药品网格监管员,减少层级、快捷高效。从社区网格员发现问题、E通道上报信息到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分派任务、相关人员处置到最后结果处置形成闭环式工作运行模式。三是发挥“抓早抓小”网格化监管活力。通过网格化管理,整合专业监管员、信息员、网格员和志愿者力量,形成专兼结合、社会共治格局,有效发挥基层“千里眼”“顺风耳”作用。1-11月,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通过网格化管理等渠道共受理投诉举报123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13%。通过网格化管理,摸清了底数,排查了问题,消除了隐患,为及时准确掌握监管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奠定了坚实的信息支撑。我局网格化监管工作得到市委、政府高度肯定,农工党中央领导,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贺家铁等领导先后到我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肯定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试点示范有序推进,特色亮点凸显。一是“四个一”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其一,开展基层所试点建设。作为全省基层站所建设试点单位的枝江市制定了《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5项建设内容、16项建设标准,率先为8个监管所配备了执法车辆,在安福寺镇和马家店食品药品监管所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其二,开展地方食品生产标准试点建设。拟定了《魔芋膳食纤维制品地方标准》,已通过调研、修订、专家讨论等环节,并报省审委会审批。其三,开展婴幼儿乳粉药店试点经营工作。确定了2家大型药品零售连锁公司为试点单位,规范指导婴幼儿乳粉销售,做到专区存储,专柜摆放,醒目提示。其四,开展食品流通环节积分制试点。远安县在全国率先推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积分制管理,对食品经营者在证照管理、环境设施、从业人员管理、自律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试行“扣分制”的积分管理措施,实行季度定积分、年度定等级,差异化监管。二是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开展了省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成功创建9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创建省级餐饮安全示范单位25个,示范街5条,餐饮示范景区1条。推广托管模式创建A级学校食堂,倡导明厨亮灶建设“阳光厨房”,在全市4000多家餐饮单位中创建了359家阳光厨房,119家A级单位。申报了省级餐饮安全示范单位30个,示范街4条。餐饮服务单位普遍开展责任保险。

二、加快示范建设,打造放心城市

(一)高位推动,各项建设任务有了新进展。“建最佳”工作开展以来,黄楚平书记始终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先后5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研究部署,并把“建最佳”作为个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事项。市长马旭明亲自带队,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了汇报,争取国家对我市“建最佳”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完成了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的决定》和《市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构建食品安全“四大监管平台”和“六大工作体系”,形成特色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3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建最佳”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市政府印发了《市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市人大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专项工作评议单位之一,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与支持。市政协把“建最佳”作为今年一号建议案加强督办,李亚隆主席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在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制定了系统内“建最佳”工作目标与任务分解,制定了具体实施措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并将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各地各部门扎实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县市区都按照“建最佳”要求,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各项创建任务稳步推进。在创建活动中,各地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积极探索创新。枝江市、区组建了创建工作专班,分别安排200多万元创建经费,对放心乡镇、放心村、放心企业进行奖励。当阳市率先在乡镇开展十星级食品安全经营单位创建活动,实行“红黑榜”公示制度。枝江市将食品生产企业追溯平台融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之中,采用样板带动、企业互动、监管促动、政府推动等多种形式创建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秭归县、五峰县结合实际,细化小餐饮、小作坊整改规范标准。宜都市围绕“一个办法”,突出“两个制度”,创新“三项措施”,抓实“四个证照”,有效规范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管理。

(二)全域追溯,食品全过程监管有了新保险。在溯源监管平台建设方面,全领域推行食品经营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加速推广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不断完善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农业部门一是建立主导产业追溯系统。在126家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安装和运用追溯系统,建设了3个互联网项目,构建起市、县、企业三级监管平台和追溯信息平台。今年6月,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柑橘、茶叶、高山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规划。二是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自产自销农产品“三制”(生产承诺制、农户联保制和监管责任制)监管方式,在点军区朱市街社区针对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开展自产自销农产品上市登记备案试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全市酒类、乳制品企业已全面推行溯源制度,大型商超继续推行使用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目前,全市共有11800户食品经营主体建立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其中乳制品、大型商场、超市、食品批发运用率均达到100%。在食品流通环节,按照“先易后难,先批发、后零售,先大户、后小户”的思路,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食用农产品“一票通”,全面提升农贸市场开办者和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经营管理水平。商务部门抓住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机遇,对肉及肉制品、蔬菜等大宗食品进行电子台账管理,确定了深化设计方案,完成了重要流通节点的深化调研。

(三)注重诚信,企业食品安全自律有了新导向。食品安全诚信平台纳入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出台了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黑名单”制度和部门联合惩戒措施,建立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市456家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了食品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强化了企业信用基础。在枝江市安福寺镇工业园、区白酒行业、五峰茶叶行业和市15家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新闻会,通过实名实事通报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了20起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典型案件;及时曝光了36个批次的不合格问题食品及9个批次的不合格桶装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结合每年开展的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五进”、道德讲堂等活动,积极倡导全社会树立尚德守法价值取向,鼓励支持新闻媒体监督、消费者投诉举报,为企业诚信守法生产经营和实现社会共治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立体宣传,社会共治食药安全有了新成效。一是树立宣传就是监管的理念。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建成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站2120个,覆盖到农村乡镇(村)、城市社区、学校、医院和农贸市场,形成科普宣传的模式。编印了2万册食品药品安全“五进”系列丛书,6万份公益宣传海报和宣传折页,免费向公众发放。把食品安全知识编入了中小学校本教材,作为每学期第一堂课,食品安全知识将纳入2015年全市中考命题范围。加强食品安全媒体宣传,在本地媒体开设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专题专栏,在《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医药报》、《日报》和《三峡日报》等媒体发表宣传稿件764篇。二是有效应对舆情。妥善处置麻雀事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了“对处置麻雀死亡舆情事件的思考”,得到国家总局张勇局长批示,应对舆情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已收录到由国家总局和清华大学联合汇编的《怎么做,做什么》一书中。三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关注民声,直面问题,立行立改。市电视问政曝光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到位、餐饮店滥用食品添加剂、桶装水质量监管不到位、夜市食品安全监督不严等问题,市、县市区两级联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农贸市场、含铝添加剂、桶装水生产企业、夜市及流动摊点进行专项检查,并向媒体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四是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充分发挥食安办抓手作用,落实三方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市场监管责任),分别与经信委、安监局、卫计委、公安局、检察院、三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立了部门联动共治机制。落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奖举报、购假先赔制度,引导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享有”的“建最佳”氛围。

三、突出日常监管,防控安全风险

(一)全面实施质量管理规范。严格落实国家总局、省局要求,重点推进新修订药品GMP、GSP实施。2014年完成国家局对长江药业冻干粉针剂GMP认证检查,完成省局对人福药业的原料药(盐酸纳布啡)、恒安药业的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及长江药业的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干混悬剂、原料药(福多司坦)、秭归县恒安气体公司、安琪药业的颗粒剂、长坂坡药业中药饮片厂等6家企业的GMP认证检查,目前为止,全市22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共15家企业、35条制药生产线、17个原料药品种通过新版GMP认证,认证比例高达70%,超出全省40个百分点。印发全市关于药品零售经营许可认证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明确和统一了现场检查标准,完成了258家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对6家迁建药品批发企业进行重点督查,上门进行指导检查督办。组织21家药品批发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国家局及省局举办的新修订GSP培训班,全市12家药品批发证书到期企业已有9家顺利通过新版GSP认证检查。

(二)强化药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加大对药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对高风险类药品(注射剂、特殊药品生产等)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每两月1次;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每季度1次;化妆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每半年1次。6月份,我们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对7家中药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约谈3家没有严格执行GMP标准的中药生产企业法人、负责人,对发现的15个缺陷进行了通报,组织开展3个月的“回头看”,促进了全市中药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药品生产企业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和各省增补品种电子赋码工作,做到了每周不少于2次预警处理,100%核注核销。按照省局开展药品批发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安排及检查标准,结合新版GSP和监管实际修订了我市《日常监督检查表》,完善了日常监管内容,明确了检点,把日常监管工作与实施新版GSP有机结合。加大违法广告监测力度,截至10月底,全市共监测违法药械及保健食品广告203余例,已全部移送工商部门处理。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一是积极稳妥承接食品生产监管职能,明确市县两级食品生产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推广《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省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换发证食品生产许可证142家150张。组织开展食品生产企业交叉检查,对6个方面共性问题进行了通报。制定了食品生产环节监管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截至目前共完成定期监督抽查532家1084批次,合格1024批次,不合格60批次,合格率94.5%,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督促企业整改,规范监督抽检的后处理工作。二是明确了机构改革后《食品流通许可证》受理、核查、审批及发放工作的具体要求,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无缝对接。根据国家、省局相关要求,制定并实施了食品流通环节2014年监督抽检计划,截至目前共配合国家局完成食品流通领域监督抽检30个批次,协助质检机构和独立完成省级监督抽检共216个批次,完成省局组织的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抽检200个批次、市级监督抽检907个批次。三是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着力健全“五项规范”,即研究制定《市小餐饮监管办法》、《市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团年饭”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餐饮具消毒监管指导意见》、《私房菜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着力探索“四项创新”,即建设“阳光厨房”,开展试点自愿式保险,强化协会自律,探索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着力推进“三项创建”,即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量化分级等级创建、餐饮消费文明创建。完成高、中考,“三节”,“622”专案等重大活动保障26余次,做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零事故。

(四)强化医疗器械监管。组织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员学习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推进医疗器械GMP的贯彻实施,对重点企业进行质量体系考核。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样工作,全面完成国家总局及省局交办的抽样任务。

(五)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价。从“防、控、查、处”四个方面强化风险防控。科学制定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规范风险监测程序,全面完成省局药品抽验计划。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教育培训,指导市中心医院等单位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强化风险监测和监督抽验工作,2014年全市共收集上报ADR报告5151例,同比增加了23.5%,其中新的、严重的报告1687例,占报告总数的33.4%,同比增加了12.1%;收集上报MDR报告890例,同比增加了31.6%;报告数量和报告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9家制剂药品生产企业全部开展了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工作。

四、严格执法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一)完善制度规范,提升法治监管水平。贯彻国家标准管理通则,推进各类标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市局2014年规范性文件起草及制定工作计划,其中拟提交由市政府法制办审核的规范性文件5个,以局文件形式下发的规范、制度6个,转发省局文件4个。结合“建最佳”,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工作机制和制度,出台了《市小饭桌管理办法》等十多个配套规范性文件。编印了《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手册》、制定了《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2331)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考核办法》,细化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督促全市系统规范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修订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工作规范、巡查日志,明确分类监管频次,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痕迹化管理。逐步完善管理责任考核、投诉举报考核管理、诚信体系建设、技术能力建设、风险监测与防控、日常监管执法规范和行政处罚规范等配套制度。在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受权人制度、“两书一报告”制度及食品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在大型商超落实到期食品下架制度,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柜。在农贸市场落实监管信息公示制度和自检制度,要求经营者每天必须检测8个品种食用农产品并予以公示。在餐饮服务单位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引导顾客寻找笑脸消费。

(二)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四小”监管难题。坚持把“四小”整规作为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的突破口来抓,坚持堵疏结合、奖惩结合,促进“四小”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成立专班,起草制定了《市小作坊监督管理规范》、《市小饭桌管理办法》、《市小餐饮管理办法》、《市城区食品小摊贩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联合文明办、城管办下发并张贴《关于在城区开展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集中专项整治的通告》1000多份,开展了城区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小餐饮整治、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餐饮食品安全“春雷”行动,基本实现了“五个三”的工作目标及“九变”的工作要求。针对夜市经营无序、占道扰民的问题,市食安办、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完成了夜市的定点规划,并规范了西陵区的北苑夜市、伍家区的江山多娇夜市、猇亭区的金岭路夜市、高新区的南苑市场夜市。区还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夜市集中经营场所,同时配备了油烟、污水处理设施,纳入物业管理,有效改善了原来夜市随处摆摊、违章占道、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突出重点难点,开展专项整治。根据国家总局、省局和市政府部署,组织开展以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食用油等大宗食品的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乳制品、白酒、食品标签标识、儿童食品、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四非”等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活动;深入开展以打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行为为重点的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中药提取物生产、夏季冷藏冷冻药品经营等专项检查;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亮剑”行动和铲除黑窝点行动,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

(四)坚持依法行政,行刑对接收效明显。以重心下移、重点打击、重典治乱为原则,紧盯社会关注度高、投诉频率高的热点难点问题,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组织查处了一批有质量、有份量的案件。在稽查办案中通过畅通热线、受理举报、区域协查、用好抽验、实地侦查等多种途径拓展监管领域、发现案件线索,排查安全隐患。坚持依法行政,突出稽查办案,全市共办结各类案件3134件,其中简易程序案件817起,一般程序案件2317起。加强行刑对接,组织全市稽查系统与公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40次,出动执法人员160人次,刑事拘留8人,追究刑事责任7人。形成了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

五、优化服务环境,助推产业发展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承接省局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将《餐饮服务许可》、《食品流通许可》、《保健食品经营许可》(零售)告知等3大项10子项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含高新区、三峡坝区)。将《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变更等原15项承诺件调整为即办件,即办件数量增加至37项,窗口现场办结率提高到60%。对特殊药品许可(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出口许可证审批,医疗机构制剂调剂批准,药用罂粟壳购进计划审核)实行一审一核,办结时限由原10个工作日调整为3个工作日,其他需进行现场检查的承诺件办结时限统一调整为一周办结,办结时限提高了58%。截至12月底,窗口共受理办件2477件,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审批、100%公开透明、100%按期办结。

(二)助推食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战略部署,细化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举措,促进全市食品医药产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医药产业发展调研,组织召开中药材GAP认证座谈会和医药企业资产重组、转型升级与品牌建设座谈会,鼓励和引导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塑造企业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帮助人福药业出口基地、三峡制药氨基酸基地等6家企业通过生产许可检查验收。组织药品批发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到康鑫、华润新龙、九州通等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引导全市药品经营单位成立药品流通商业协会。全市食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可望达到1500亿元。

六、践行群众路线,转作风提效能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实际紧。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精心策划好“自选动作”。针对群众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最佳”要求,提出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民心工程”、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工程”、食品药品“健康卫士工程”等六大民生工程。二是学习方式新。围绕8项学习内容、9种学习方式的要求,严明学习纪律,认真开展自学、周四“夜学”和周日集中学习活动,通过编印制作辅导资料、开通教育实践活动学习QQ群、开设“局长、科长讲坛”、开展主题讨论等方式,不断丰富学习载体,着力构建广视角、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交流平台。三是查找问题深。坚持开门搞活动,结合行业特点,通过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调查、开展结亲拜年走访、“三进五访”和“三万”活动、设立意见征集箱、直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十个渠道全面查找问题,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立行立改实。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定了一系列立行立改事项。通过一系列迅速有效的整治,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查找问题全面深入的做法和党组整改方案得到了市学教办的充分肯定,并予以转发。

(二)开展“培训年”活动。坚持和落实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例会学习、在线学习和党员干部自学等制度,全面加强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不断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人员参加省局学习、办专业人员培训班、到各县市区巡回培训、组织交叉检查等方式,不断推动监管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注重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开展“三品一械”从业人员培训2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机关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工作考评督办。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效能保障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廉政考核评价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营造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加强机要保密管理,妥善处理群众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做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科学发展。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两个责任”建设,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和监察室监督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制度,将党风廉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制定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依法行政。推行认证检查员随机抽取、行政许可公示、重大事项听证、电子监察等做法,实现阳光操作,全程跟踪。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执法办案、专项整治回访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再监督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廉政典型,筑牢思想防线。

上一篇:广播电影电视局工作总结 下一篇:司法局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