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唑肟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0例效果观察

时间:2022-08-30 02:32:42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头孢唑肟钠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25例患者有效例数为24例(96.00%),B组患者有效例数18例(72.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头孢唑肟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24-1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所有的患者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性别比为1.5:1,年龄介于56-80岁,平均年龄为(68.66±12.95)岁。

1.2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性别比约为1.0:1,年龄介于56-79岁,平均年龄为(68.46±12.76)岁;B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性别比约为1.0:1,年龄介于56-80岁,平均年龄为(68.76±12.9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试验方法

A组患者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头孢唑肟钠,2.0g/次,加入到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2次/d,同样连续给药一周),B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头孢他啶,2.0g/次,加入到100ml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给药一周),两组其余治疗不变。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疗效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连续给药一周后,患者咳喘消失,痰液消失,气促缓解,胸闷不见、体温、血白细胞总数、X线胸片均恢复正常,咳喘和痰液减少,呼吸频率正常,肺部喘鸣音及湿音减少者为好转.连续治疗一周后,各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者,为无效。方法参考文献1。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X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A组25例患者有效例数为24例(96.00%),B组患者有效例数18例(72.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例)

组别 总例数 有效例数 有效率

A 25 24 96.00%

B 25 18 72.00%

注:两组比较,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拥有大量的患者群,感染、理化、过敏、遗传等多方面因素均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感染又是引发病情加重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常见的感染致病原主要是细菌、病毒、支原体等,随着病情进展,细菌感染最终成为主要病原体。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极为复杂,迄今尚有许多因素还不够明了。近年来认为,有关因素如下:①大气污染;②吸烟;③感染;④过敏因素。除上述因素外,气候变化,特别是寒冷空气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

头孢唑肟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广谱,抗菌能力强、半衰期长、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病毒、支原体引起的感染及炎症,具有较强的作用,同时,该产品不良反应较其他同类药物低,偶见副反应症状也轻微可耐受,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年间选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组25例患者有效例数为24例(96.00%),B组患者有效例数18例(72.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27.

上一篇: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40例临... 下一篇:伴有因缺氧所致红细胞增多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