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

时间:2022-08-30 11:33:19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围绕着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知识的感知、巩固和理解三个方面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和利用思维活动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感知规律;记忆规律;思维方式

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历来都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重点议题。高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知识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它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的感知,是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二是知识的巩固,是通过记忆使知识在头脑中得到永久保持的过程;三是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对有关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1,2]。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以知识获得的过程为出发点,探讨几点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若想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通常要运用到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等感知规律。第一,强度大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知觉,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是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成不变的语速是不可取的。最直接的刺激方法,就是重点的环节声音要异常的洪亮,并且语速要停顿有序,这样就可以从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知,加强理解3];第二,从视觉上来讲,强烈的教学对比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度。先以板书为例:白字易被知觉,并且板书中的重点内容黄色易被知觉,同时彩色粉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所以在备课时,就准备好板书的设计。有关于重点内容(包括定理、定律等)设计成彩色,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较好的引起学生的知觉。在固定不动的背景下出现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到。因此教师的体态动作在讲解过程中有着深化感知的作用4];第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许多老师习惯用多媒体来进行上课。实际上,这个做法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在三维动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对于公式推导等逻辑性讲解的过程中,又存在弊端,不能引起学生的知觉。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许多理工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板书教学。第四,按照学生的知觉律,课堂的“舒适度”往往决定教学的效果。这里的“舒适度”指的是教师的板书、声音是否易构成一个整体被人们清晰知觉。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摸索、改进、提高。当下许多高校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教学竞赛,实际上就是让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和观摩整个竞赛过程,能够更好的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二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

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知识的巩固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听完教师一堂课的讲授,最终学生头脑里剩下的只是整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成功的。所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知识巩固的环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环节并不能只是重点内容机械的重复,在这里,利用学生的记忆、遗忘规律,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圈套”,让学生陷入其中。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有许多。第一,材料的意义。学生对于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遗忘地很慢,而对于枯燥的内容遗忘很快。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讲解中,都应当寻找学生的共鸣点。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挖掘备课的深度,扩展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讲授材料的“意义”点;第二,材料内容板块的安排。对于同一段讲授内容,不同顺序的安排,听者的识记效果是有差异的。所以根据大学生识记特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着重明确问题的引入和结论,对于授课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授课程度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当具备随时调整授课程度的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大学生的记忆规律,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5,6]。

三利用思维活动方式加深知识理解

感性认识的材料如果没有思维的加工,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不能认清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所以,若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离不开思维活动。如何利用思维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这需要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7]。第一,合理利用归纳等方法,将具体的材料变为抽象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方法,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将大量的具体感性材料交代给学生,并通过感性材料的共同本质,加深理解;第二,合理利用演绎等方法,将抽象材料变为具体内容。此时,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再现。抽象成果能否与具体实践相匹配,抽象概念能否被合理的具体再现,是体现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准备合理的例题,从抽象内容的主体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多角度辐射其应用面。并能做到新、旧知识点结合共同演绎的整体布局8]。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以外,由于大学生文化基础、考生来源、性格喜好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能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只有合理的利用前人的教学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把实用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国权.高等教育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55-63.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9-162.

3叶兴福,鲍志明.“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5(02):34-35.

4李淑英.根据感知规律科学设计板书J].山东教育.1999(25):38-39.

5陆楠.探索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61.

6徐益红.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能力J].科学教育.2006(06):35-37.

7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45-52.

8戚建.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99-102.

作者:尤明慧 尹立萍 孙启响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学秘书的职能分析 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