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30 10:48:51

关于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调查报告

2008年起,中小学部分教材实行循环使用制度。教材循环使用倡导了一种文明风尚。我们的教材绝不应是一次性的“奢侈用品”。我对于教材循环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从实践层面作出分析。

现状调查

实录一教材损坏,爱你在心口难开。

样本1:音乐教材人手一本,学生各自负责保管,学期结束统一上交后对破损程度进行统计;样本2:全年级共用一套教材,上课发,下课收。同样在学期结束统一上交后对破损程度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音乐教材循环使用执行难度较大。音乐循环教材和其他免费教材“师出同门”,却遭受着不同的“待遇”,使用过程中散页、脱页的情况很多,重度破损率达26.3%~71.1%不等,需要补充更新的大大超过了规定的30%。

实录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言殊。

生1:“赞同。我们还是以语数外学习为主,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影响不大,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生2:“不赞同。没有课本,一些歌曲课后都没法再唱。还有同学在书上乱写乱画。”家长:“不赞同。教材旧些可以接受,但卫生谁能保证?”教师:“不赞同。由于我校条件限制,没有专门场地存储教材,易潮湿发霉。循环教材难‘循环’!”

反思:通过以上调查,回顾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初衷可以看出,现实情况中产生了如下矛盾:

1.副科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同行们轻视,音乐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一直以来,中国农村的学生只有约30%可以开设音乐课,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优秀的主课成绩实现他们“鲤鱼跳龙门”的夙愿,都认为音乐是“副科”。而音乐教材的循环使用在潜移默化中诱导着更多的人忽视音乐学科的学习,让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2.使用习惯与学习效果的矛盾。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对学生的使用习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撞击。音乐循环教材给书包减“负”的同时,也给孩子的知识储备减了“富”。我们不能剥夺学生课余学习音乐的权利,音乐教材只在课上“昙花一现”,学生被无情地抛掷到音乐学习的“真空地带”。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无论教学能力多强,课前准备多么充分,当面对一群忘记上节课教学内容,和自己缺乏情感共鸣的学生,该如何重拾教学信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又该从何入手?离开了“水”的“船”――我们的音乐教育将会变得可有可无,走向一条死胡同。

“不动笔墨不读书”,更何况是以读书为“职业”的学生呢?按照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绿色想法,让学生时刻注意维护教材“形象”,不得“乱写乱画”,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培养节约意识”。音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左膀右臂”,如果为了循环使用而使用,拿在手里怕脏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又怎能真正让音乐循环教材物尽其用?

3.卫生安全与存储消毒的矛盾。就我校而言,一本教材每学期有108~144人接触,卫生问题不可回避。书籍消毒必须一页页进行,暂且不谈农村小学不具备循环教材所需的存储、消毒条件,即使是具备专业消毒设备的学校,可能也很难做到!因此,循环教材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抵抗力相对较低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卫生安全遭受着严重的威胁。

4.生产成本与教材价格的矛盾。教学中发现,有的音乐循环教材坚持不到3个月就出现了破损情况,如采用国际上对循环教材的印制方式,其定价将是现定价的10倍以上,即使采用上海地区试行循环使用的音乐教材,其价格也是国内普通音乐教材的5倍。如此一来,音乐循环教材“节约”的设想似乎又成了空谈!

音乐教材循环使用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教育状况和学生、家长的意愿,目前还不宜全面实施和大力推广。即使要坚持循环使用,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方法。

上一篇:谈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同层分组 重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