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方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结果分析

时间:2022-08-30 07:35:54

3种方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3种方法(尿沉渣镜检、尿干化学法及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液中红细胞(隐血)、白细胞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尿干化学法、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尿沉渣镜检对3000例晨尿同时测定尿液中的红细胞(隐血)、白细胞,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种方法检出红细胞(隐血)阳性率分别是:UF-100法为27.73%,尿干化学法为24.20%,镜检法为23.03%;白细胞阳性率分别是:UF-100法为24.60%,尿干化学法为22.93%,镜检法为17.57%。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法的尿红细胞(隐血)、白细胞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尿干化学法和镜检法;以尿沉渣镜检为“金标准”,UF-100法红细胞阳性率、阴性率分别是92.19%、91.51%,白细胞阳性率、阴性率分别是93.17%、91.63%;尿干化学法隐血阳性率、阴性率分别是90.01%、88.61%,白细胞阳性率、阴性率分别是91.46%、89.81%。结论:两种仪器检出尿红细胞(隐血)、尿白细胞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3种方法联合检测及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判断尿液中红细胞(隐血)、白细胞的有无及其形态学有无异常改变。

【关键词】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干化学分析仪; 尿白细胞; 尿红细胞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常规尿液分析的核心检验项目,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各种盐类结晶。近年来,随着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1],但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液检查的标准方法,也是经典手工法,往往仪器得出的异常结果靠显微镜来验证、校准和补充[2]。为探讨尿沉渣仪器分析法、尿干化学分析法、手工沉渣镜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用上述3种方法对3000份住院患者进行了尿液红细胞(隐血)、白细胞检测,旨在分析其结果的一致性及假阳性、假阴性的常见原因,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祁阳县人民医院医院2012年9月-12月住院患者中段晨尿3000例,其中男1546例,女1454例,年龄1~89岁,平均(45±24)岁。患者用一次性尿杯收集尿样约30 mL,每种方法各取10 mL进行测定,所有检测自留取标本后2 h内完成。

1.2 仪器和试剂 日本东亚Sysmex UF-100尿沉渣分析仪(简称UF-100)及配套试剂、桂林市华通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提供HT-150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及配套的尿十项试纸条(简称尿干化学法)、奥林巴斯电子双目显微镜、离心机和玻璃片等。

1.3 实验方法 全部操作遵照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执行[3]。

1.3.1 仪器测定法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HT-150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将仪器校正至正常测试状态,并用质控物进行质控,取充分混匀的尿标本,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

1.3.2 尿沉渣镜检法 取混匀尿标本10 mL于一次性试管,以1500 r/min离心5 min,吸掉上清液,留取0.2 mL尿沉渣,于显微镜高倍镜下计数红细胞及白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4]。

1.4 评价指标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男性≥12个/μL,女性≥24个/μL判定为阳性;白细胞,男性≥12个/μL,女性≥26个/μL为阳性;尿干化学法:红细胞(隐血)、白细胞以仪器出现“+”结果判定为阳性;镜检法[5]:红细胞≥3/Hp,白细胞≥5/Hp判定为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2 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吻合性及方法学评价 以尿沉渣镜检结果为“金标准”,UF-100法、尿干化学法尿红细胞(隐血)、白细胞吻合性见表2~3,对不相符合的结果,同时结合尿标本本身因素及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是国内外较先进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通过细胞荧光强度、前向散射光强度及细胞电阻大小来定量报告尿内RBC、WBC等有形成分,具有速度快可报告多项参数等优点。尿干化学测定尿中隐血原理是通过血红蛋白具有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呈色;检测尿中白细胞是根据酯酶法的原理,粒细胞浆内的酯酶能水解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酚,再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主要检测尿中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尿液分析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尿液检查难以标准化的问题[6-7],但尿液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干扰因素多以及仪器本身检测的局限性,常导致RBC、WBC的假阳性或假阴性[8]。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红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尿干化学法和镜检法,主要由于类酵母样菌、、草酸钙结晶的前向散射光强度和荧光波幅度与红细胞非常接近,而出现假阳性,文献资料表明尿红细胞假阳性中以草酸钙结晶标本居多[9-10];UF-100、尿干化学法出现尿红细胞(隐血)阳性,但尿沉渣镜检出现阴性结果,主要见于泌尿系感染患者,这是因为UF-100将双葡萄球菌或链球菌误认为尿红细胞、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可产生过氧化物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而用尿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11];假阴性在尿干化学法检测中可能由于尿中存在大剂量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UF-100由于尿中存在影细胞、破碎的红细胞。

仪测尿白细胞出现的假阳性:UF-100能把尿中的细小的非晶形尿酸盐、小园上皮细胞、大量破碎上皮细胞、大量酵母菌和滴虫都误认为白细胞;尿干化学法主要是阴道分泌物污染,分泌物中的鳞状上皮细胞浆内含有的磷酸酯酶与粒细胞酯酶化学性质相似导致假阳性;仪测尿白细胞假阴性:UF-100仪器主要是黏液丝上的白细胞、白细胞聚集,尿干化学分析法可能由于尿中没有含酯酶的白细胞(淋巴细胞 )[12-13]。

在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尿液常规检测存在标本量大,尿沉渣镜检费时费力,检验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不可能对每份标本均进行沉渣镜检,但仪测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可以起到筛选作用[14-15]。国内专家同时也制定了尿沉渣镜的标准[1]:尿仪器分析法出现尿红、白细胞全部是阴性时,可以不做镜检;尿仪器分析法全部是阳性,须结合临床考虑是否做镜检,一项是阳性时,必须镜检,以防出现假阳性,从而提高尿红细胞(隐血)、白细胞细胞有效检出率,但是对于肾脏疾患一定要求尿液沉渣镜检,以便发现尿中其他有形成分。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可能干扰仪器检测尿红细胞(隐血)、白细胞,笔者认为3种方法(尿沉渣镜检、尿干化学法及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从而使尿液中的红细胞(隐血)、白细胞的有效检出率得以提高,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镜检筛选标准的制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481-483.

[2]刘杰,郝维敏,杨晓春.尿多参数联合检测诊断尿路感染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61-63.

[3]丛玉隆.尿液沉渣标准化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4):249-250.

[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134.

[5]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191.

[6]Ben-Ezra J,Bork L,McPherson R A.Evaluationof the System UF-100 automated urinalysis analyzer[J].Clin Chem,1998,44(1):92.

[7]Lun A,Ziebig R,Priem F,et al.Routine workflow for use of urines trips and urine flow cytometer UF-100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J].Clin Chem,1999,45(8):1305.

[8]李惊子.尿沉渣显微镜检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9):780-783.

[9]王中全,朱秋红,宋改芳.探讨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中红细胞、白细胞的干扰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4-6.

[10],邹晓明,袁立新.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检测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管型的干扰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4):534-537.

[11]桂满元,伍海英,谢光辉,等.尿红细胞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3):138-139.

[12]杨新原,张群智.UF-5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白细胞765例结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05.

[13]孟祥东.2300例尿沉渣与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测定白细胞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225-1226.

[14]丛玉隆,顾可梁,金大鸣,等.关于常规尿液分析的几点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9):790-791.

[15]马骏龙,丛玉隆,陆玉静,等.尿液干化学与流式细胞术联合用于尿有形成分镜检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494-500.

(收稿日期:2013-06-14) (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