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也做智能路由

时间:2022-08-30 07:29:21

迅雷也做智能路由

七年前的1月10日,乔布斯在那个改变世界未来走向的会上,了三款新品:一款触屏iPod、一个互联网浏览器和一部手机。当然,最后登场的手机,是集三者于一体的大成者iPhone。

这种产品研发思路和方式,随后为许多人所借鉴――其中,就包括七年后的今天,一家刚刚了智能路由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雷。

在2月19日披露的硬件配置和参数介绍中,迅雷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智能路由的:高性能路由器+高清下载机+高速网络移动硬盘,被革命性的集成到一款产品中。

“这样能方便用户尽快理解迅雷智能路由的核心功能。”迅雷高级副总裁段晖对《时间线》说。

段晖从去年9月起,开始兼任一家名为“网心”的迅雷子公司CEO。后者主营业务正是日后的迅雷路由。

以子公司的形式来专门运作这个项目,可见迅雷对智能硬件颇有期许――对受困于盗版问题而上市不得的这家用户数超过3亿的互联网公司而言,“网心”的重要性,其实就写在它的名字上。

另一个入口

迅雷从正式启动智能路由研发到产品,不过5个月时间。但据段晖介绍,之前的酝酿是一个审慎的长期过程。

“如果对移动互联这个大范畴细分为手持终端和智能家居两部分的话,我们觉得迅雷在后者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段晖说,这波趋势从去年开始逐渐成熟,他们在等待时机。

的确,2013年,是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等各类智能硬件蓬勃兴起的一年。

尤其进入下半年,更迎来智能电视和智能路由的小高潮,平均每个月都有相关新品问世。

在手持终端移动互联网中未能找到有效入口的迅雷,自然不愿错过这一波可有作为的浪潮。

如果想将PC端的3亿用户和400至500万付费会员,转化为智能硬件的买家,迅雷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便是:硬件版的迅雷形态可能是什么样的?

回想一下迅雷的基因,再反观用户的硬件需求,适合其涉足的智能硬件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电视和机顶盒类硬件;一类是将数据下载、传输和存储等服务,植入到用户熟知的硬件里。相较而言,对初涉硬件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后者显然更容易上手。

“有数据流动的地方就有迅雷”,段晖认为,智能路由与这个公司使命高度一致。由此,也不难理解,其智能路由的产品愿景为何会与“家庭数据中心”密切相关。

以存储为核心

作为普通路由,基本功能是确保上网信号强且稳定,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作为智能路由,“智能”却是多家涉足此领域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争相定义的一个词。

迅雷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定位于围绕存储的数据传输:包括备份、同步、分享和下载。这也是迅雷最容易从PC端移植用户积累和技术优势的方面。

之所以以存储为核心,原因在于,段晖认为PC在家庭中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用户会需要一个数据存储和下载的新硬件。这个需求,在迅雷前期的用户调研中也有所印证,虽然还只聚焦在核心用户身上。但他以为,产品的前瞻性应该高于用户的当下需求。由此,迅雷路由的主打功能基本确立在存储和下载。

“网心”于去年9月成立后,段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团队,尤其硬件团队。“说我过去几个月有60%的精力用在找人上,真是一点也不夸张。”这些人才,从工业设计、技术研发负责人、硬件产品经理到供应链管理,不一而足。

过去5个月,段和团队基本保持每周工作六天、每天从早十点到晚十点的工作节奏,硬件负责人每个月则有三分之二时间趴在工厂里。

与其他智能硬件类似的是,迅雷路由的诞生记中,历经磨难最多的也是主板:重大变换已经历3至4次,而小的迭代已不下数十次。

段晖对从事互联网硬件的心得,做了一番有趣的解读:“主语是‘硬件’,‘互联网’只是个定语。这意味着跟我们之前做产品的逻辑、玩法十分不同,你必须调整心态。”

其中,要调整最快的就是“迭代观”。

硬件的迭代成本和软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次就可能让整个发货日期延后3至6个月。在成本和速度之间寻找平衡,是每个玩家都必经的修炼。迅雷路由和段晖也不例外,他总结的原则简言之是:“硬件必须成熟推出, 软件可以跟进迭代。”

就交互方式而言,迅雷路由目前还没有像小米路由那样,将每个连接其上的终端都作为交互通路,而仅将对路由的操控方式限制在PC和手机上。“未来我们也会上电视,”段晖说。

路由中的谷歌?

之所以将迅雷路由和小米路由一并提及,不仅因为二者的推出时间十分接近,更因迅雷在推出自家智能路由之前,已和小米路由达成合作:购买后者,即可免费享有一年的迅雷会员福利。

“从价格定位上来说,我们和小米是两个策略。”接受本刊采访时,迅雷路由产品运营总监杨晓虎认为,迅雷并不会与小米路由直接竞争。

硬件配置时,迅雷表示第一版智能路由提供USB 3.0的硬盘接口,但不提供内置硬盘。这或许是其价格可控制在350元以内的重要原因――有业内人曾向本刊透露,这几乎就是小米路由中那个大容量硬盘的成本价。

而段晖则更倾向于用“共同拓荒”来形容自己与同行们之间的关系:“毕竟这个市场还在培育中。”其实,内置迅雷下载软件的路由器远不止小米一家。早在2012年就有路由厂商如磊科、D-Link等,寻求与迅雷的合作。段晖回忆,当时的合作还仅限于部门内部的尝试,但如今的“软硬结合”已然是公司战略级别的决策。

那么,既然多家智能路由都能内置迅雷下载软件,且如段晖所言,“软件开放是会坚持的策略”,而“家庭数据中心”也是包括小米、果壳在内的不少同类产品都瞄准的目的――迅雷的竞争力何在?

“软件和硬件一体化的体验,会比开放的好。”段晖认为:“迅雷自己的路由一定能提供更好的下载体验。”

这让人想起,开放了安卓系统的谷歌,也依然坚持打造自己的Nexus系列手机――迅雷或许从这一战略中找到了借鉴。

然而,用户是否会像段晖那样相信专注的力量,恐怕还有待验证――专注成为“家庭数据中心”的智能路由,并不必然意味着比兼顾这一功能的同类产品做得更好。除了价格上可能具有的优势外,迅雷路由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功能。

眼下,刚刚公布完硬件配置的迅雷路由即将进入内测阶段。和小米路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段晖和团队也在内测上下了一番营销的功夫。

内测版迅雷路由将以主板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发烧友面前。外罩一个高度透明的水晶外壳――一方面以杜绝裸板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又能完整呈现这款路由作为极客玩具、可供DIY的那一面。

随着迅雷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独有的智能路由大战更具观赏性了。

上一篇:非一般的积木 下一篇:一场与投资人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