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P ”研究框架与扶贫开发机制重构

时间:2022-08-30 07:23:28

“FRP ”研究框架与扶贫开发机制重构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笔者梳理了对机制问题的相关研究,对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阐述和说明,进一步提出了“FRP”机制研究框架,以期能够在机制问题研究上有所突破。最后,以我国扶贫开发机制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扶贫开发机制进行了重构,并深入分析了扶贫开发机制的体系构成及其内部关联性。

关键词:机制 “FRP”研究框架 扶贫开发

文献回顾

国外对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主要是源于扶贫开发及相关内容很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和反贫困历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国外学者普遍使用另外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反贫困”(anti-poverty),因此国外学者的研究往往仅是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方面涉及了扶贫开发机制的相关内容。费尔南多(Fernando,2011)等对智利的反贫困计划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评估,提出了一个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强调调查对象的瞄准机制,并讨论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基础数据的支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用以克服研究的不足。阿克特尔・艾哈迈德(Akhter Ahmed,2011)和艾格尼丝・基松宾(Agnes Quisumbing,2011)以农业技术措施变迁为背景,研究了孟加拉国的食品及现金激励方案,对目标瞄准机制表现及性能进行了评价,在分析不同反贫困措施相似和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应优先考虑穷人,并且强调应关注性别问题,注重可持续发展。

国内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始于19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后,而研究的高峰期则出现在新千年之后,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国扶贫开发机制整体进行研究,多是分析我国扶贫开发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扶贫开发机制有所创新,如樊彩英(2006)、吴洪彪(2007)、冯孔茂(2007)等;二是研究我国扶贫开发机制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某种扶贫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如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机制等,如吕书奇(2004)、乔万金(2007)等;三是以某省市地方为研究对象,或整体或部分地对扶贫开发机制展开研究,如袁天鹏(2007)、刘国勇(2009)、雨松(2011)。

纵观国内外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扶贫开发机制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对扶贫开发机制的内涵及所涉及的内容还相对模糊。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笔者在大量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抽象和概括出我国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框架,明确扶贫开发机制内涵,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FRP”机制研究框架

(一)机制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机器制动的原理及机器内部各机件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机器的运转实现一定的功能。《辞海》(夏征农,1989)的定义是:“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这就是说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描述进到本质说明”。机制引申到经济学领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刘俊浩(2006)从因果观的角度,将上述含义加以引申,认为机制就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辨识的因果关系”(Elster,1998)。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拉普拉斯决定论”,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机制研究的是某种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某种状态或者表象,这种关系往往既包含互动关系又包含约束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将最终决定所研究事物的状态和表象。

(二)“FRP”机制研究框架的提出

从上述有关机制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不论是机制本身的含义还是后来的引申义,不管是从机械学、医学、生物学还是经济学角度对机制下的定义,虽然研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一般机制研究中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它归纳总结出来,称为机制研究的“FRP”框架。

F-Factors,指机制的构成要素、组成部分、基本结构或者组织等,它往往是机制中实际参与者或者功能的体现者,如机器的部件、生物体承担不同功能的部分等。在经济学范畴中,它应该泛指经济社会事务中某个机制运行中的实际参与成分或者不同功能部分。

R-Relationship,指机制中各成分或者组织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可能是某种机械设置的效果,如机器各部件间的相互协作;也可能是由于某种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还可能是某种制度安排的结果,如竞争机制等。

P-Performance,则是指机制最终的运行效果,是一种外在表象。比如,机械可能表现为运转情况或者产品的生产情况;光合作用就表现为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市场机制就可能表现为企业的优胜劣汰等。

三者构成了机制研究的整体框架。从短期来看,参与成分(F-Factors)的存在体现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作用(R-Relationship),而这种关系就会决定机制运行的表现(P-Performance)。但是,从长期来看,三者应该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不同的制度安排(R-Relationship)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参与者(F-Factors),产生不同的表现(P-Performance);同样,机制运行的表现(P-Performance)同样可能会使参与成分(F-Factors)改变,进而引起相互间关系的改变(R-Relationship)。还需要说明的是,机制是可分的,也就是说,一个机制中可以有多个“FRP”,而每一个这样的“FRP”又可以看成是一个更大的参与成分(F-Factors),它们之间又会有不同的相互关系或者作用(R-Relationship),最终会形成整体的表现(P-Performance)。比如说,一个纵向的完整的扶贫工作流程中含有“FRP”,而在中央、自治区、县、乡等横向的工作体系中同样存在各自的“FRP”,其中后者是前者职能分化的结果。

上一篇:坚持创新才能成功 下一篇:农场保险给家庭农场主吃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