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控

时间:2022-08-30 07:08:32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大学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得到不断地延伸及强化。而工程硕士教育的开展,本身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需要,尤其是工程硕士以“工程应用”为特色的社会服务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在社会服务视角下,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性。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服务取向。在明确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后,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政府层面我国政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学一般归政府统一管理,虽然目前在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大势所趋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和方式正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变,逐步由计划调控、直接管理模式向政府宏观决策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下发给高校一定的办学自。但政府对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所提供的法规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宏观层面上的引导、调控、监督和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对于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会外部环境社会外部环境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背景和场所,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硕士教育系统能否顺利发展并正常发挥功能。就目前而言,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外部环境主要有两大主体构成。

1.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在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主要是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为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组织,作用是为政府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监督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推动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联系与协作,指导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用人单位工程硕士教育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一方面企业是工程硕士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者,企业的需求是工程硕士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另一方面,企业同时也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过程中资金投入、质量管理、监督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全程参与、校企的合作联合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保障之所在。

(三)培养单位培养单位的主体是高校。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向现代企业源源不断提供能承担科技研发、科学管理重任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肩负着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重任,通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考核评价等环节和手段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四)受教育者工程硕士学员的生源质量及学员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知程度、投入学习与研究的精力等方面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在的因素,通过工程硕士教育,让受教育者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使能力和人格均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再用“系统原理”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因素,研究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相关联的系统。如果把“工程硕士教育”看作一个系统,那么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联的系统主要是“培养单位”、“政府部门”和“外部环境”这3个系统,具体见图1。政府部门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系统”。工程硕士教育是“目标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是通过政策措施,直接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二是通过高校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三是政府部门通过外部环境对工程硕士教育产生影响。外部环境通过两条路径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条是直接的影响,另一条是通过培养单位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影响,在这两条路径中直接影响是最强烈的。培养单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没有什么间接的道路,影响是最强烈的。在对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三个影响系统中,培养单位由于没有间接的影响道路,所以它的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

二、工程硕士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要素,我们发现培养单位在工程硕士教育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能,抓好招生、培养、质量管理、校企合作等几个关键环节是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拓展其生存空间、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所在,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这些环节体现出来的。

(一)招生选拔招生选拔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前提。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招生选拔制度,使之做到既有利于鼓励在职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深造,又有利于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2]。

(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工作是保证整个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教育能否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否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保证培养质量是关键。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已经由探索起步进入了规模培养的阶段。目前,工程硕士的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双向参与,促进共同培养,以及怎样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

(三)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一个涉及知识存储、加工、转化、传递、吸收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工程硕士培养中重要而且关键的一环。课程教学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和把握“应用性、复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方向和原则,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四)质量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目标。在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探索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逐步建立以质量监控与评估为中心的调节机制,对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引入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入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质量管理之路。

(五)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坚持工程硕士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建设服务的首要宗旨。[3]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是产学研互相支持、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校企双方只有共同努力加强校外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建设,架起校企紧密联系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才能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以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为主要诉求的社会服务与工程硕士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服务质量,基于这种逻辑关系,可将社会服务质量作为考察和衡量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政府层面需要在宏观调控下逐步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保障机制。为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同时为解决工程硕士教育市场化中存在的弊端,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宏观上强化目标管理,加强与人事部门、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充分沟通、理解及合作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寻求工程硕士教育理念的认同和贯彻。同时,制定和出台各项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支持性、调控性政策与法规,逐步培育和规范教育监督和评估的市场化环境。另外,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主体是公办高等学校,政府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宏观管理者和教育经费的主要供给者。因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的资金优势、宏观管理优势和制定发展规划优势以及对外开放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教育指导与咨询机构层面逐步完善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与协调下的专家咨询机制[4]。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发挥了积极并且独特的作用。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其在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质量监督和评价,以及合作、交流和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有效发挥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智囊团”和“脑库”的指导和咨询作用,这对于促进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用人单位层面在不断培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化全面合作、参与、共建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作为工程硕士的主要需求者和合作培养责任者,其发展、创新、用人等方面的理念与愿景及投入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程度,都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各方应积极创造促使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调动起企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集中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在高校与企业间搭建一种双方共有、参与、互促、互益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工程硕士教育影响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整个社会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四)培养单位层面在以企业和学员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基础上,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高校应始终站在“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高度,着眼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强过程及细节管理,从招生选拔、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学位论文、考核评价等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规模、质量、效益兼顾,特色、高效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培养保证体系。

上一篇: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 下一篇:城镇工程建设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