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旧时重庆街头小吃

时间:2022-08-30 04:33:03

漫话旧时重庆街头小吃

50多年前重庆街头小吃,若用琳琅满目、花样繁多来形容亦不为过。那时大街小巷的小食摊、甜食店供应的品种,足可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吃什么才好,哪怕你并非饕餮之徒,面对如此众多的色香味美的小吃,也定会食指大动起来。

品种繁多的甜食店

记得抗日战争胜利那年,移居乡下避空袭的我们家尚未搬回城里,我读书只好寄居于太平门行街的三姐家。楼下便是一家甜食店,规模不算大,但卖的甜食品种却多达20多种,喝的有豆浆、银耳汤、莲子羹、八宝粥、绿豆稀饭、醪糟水等;煮的有大汤元、小汤元、荷包蛋等;油炸的有油钱、糍粑块、油条、油子(类如芝麻圆,大如拳,但中空,今芝麻圆虽也是糯米粉团入油炸成,但却是实心的)、油煎饼、馓子等;其他还有粽子、糍粑、熨斗糕、年糕等。

这类甜食店在当时重庆,几乎大街小巷比比皆是,也许有的店经营的品种少一点,但至少每条街总有一两家是卖得这么齐全的。这种甜食店营业的时间也很长,从早上五六点到夜间十一二点,给食客以莫大的方便。

琳琅满目的早点

旧时重庆的早点,花样可以说是多得很,就拿太平门的四方街来说吧,从清晨五六点钟,就热闹起来,主要是两种营生摊点,把这长约二三十米的街道塞得满满的,一种是卖洗脸水的,一种就是卖小吃的。这里卖的小吃有油条、豆浆、油钱、糍粑块、糯米团、荷包蛋、醪糟汤元、烧饼、冲冲糕、油茶等,凡是当时甜食店所卖的小吃品种,这里几乎都有。这里特别要提的是油茶,现在的油茶,用的是油炸的面条,有时连芫荽都没有;而那时却是必用馓子,佐料也比现在考究。

这里的小吃,可说是价廉物美,食客大多是白象街、太平门、林森路(今解放东西路)一带旅馆、楼房的旅客和上学的学生、上班的公职员等。生意也还蛮不错的。朝天门码头、千厮门月台坝、道门口、储奇门行街等地,都有这样的早市,给当时陪都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热闹和喧嚣的气氛。

日夜小吃有特色

早市开过,街上就多了担担面、烧饼、马蹄糕、豆腐脑的叫卖声。

说起豆腐脑,学校门前那个豆腐脑担儿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当时我在位于两路口的市一中(今重庆市急救中心)读书,每天都有一个老头挑着担子到学校门前来卖豆腐脑。他卖的豆腐脑,可以用白、嫩、香、爽、鲜、麻、辣来形容,入口细嫩滑爽,鲜美可口,酥黄豆和大头菜粒又格外香酥脆,我和许多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买上两碗来吃。

那时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卖磁器口椒盐花生的。当时磁器口椒盐花生所用的花生,都是小花生,这种花生的特点,吃起来比现在常见的大花生香、脆。可惜如今已见不到那种小花生了,所以磁器口的椒盐花生,自然也名存实亡了。

抗战时期,由于重庆成为陪都,大量沦陷区的外省同胞流入重庆,许多省外的小吃,也随之来到重庆落户生根,使重庆的街头小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山西的刀削面。与其说“吃”刀削面,不如说“看”刀削面。一个脑袋剃得脑门发亮的汉子,把一团揉合好的面团顶在脑门上,站在开水锅前,手里拿着两把雪亮的快刀,左右开弓,刀光闪闪,在脑门上翻飞,削向那顶在头上的面团,一片片面片,恰似缤纷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飘落锅中,叫围观的人为其捏一把冷汗,真个惊险刺激,犹如看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每当操作时,观者如堵。我小时曾看过这刀削面的表演,味道如何我未曾尝试过,但据当时曾吃过的人讲,那面片削来厚薄均匀,味道也不错,现在有的店卖的刀削面与之相比较,那可有天壤之别了。

宵夜卖声多

入夜,街上不时听到“卖鸭杂碎”的叫卖声,这是卖烧腊的小贩在吆喝。这种沿街叫卖的小贩大都手中挎一只竹篮,竹篮边上插着一盏“亮油壶”。这种挎篮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卖的品种比较少,一般只有卤鸡鸭肠、鸡鸭脚、鸡鸭翅和卤豆腐干。在街头还有一种卖卤菜的,他们用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托盘,下面用一个“X”脚架支撑,这种摊卖的品种较为齐全,有卤的鸡、鸭、鹅、兔、猪脑壳,猪的肝、腰、心、舌、肚和牛肉,还有鸡、鸭脚、翅膀和杂碎,案板上插一盏“亮油壶”或“电石灯”,还放有切卤菜的刀具、佐料和秤。他们有时也把木盘顶在头上,脚架挎在肩上,沿街叫卖。

夜里,不时还能听见街上传来阵阵“笃笃笃”的梆子声。那是“梆梆糕”的小贩敲响的梆梆声。“梆梆糕”其实就是发糕放在抹油的平锅上烙成两面黄的小吃。邻里的小孩们听见那梆子声,往往会三五个围着“梆梆糕”担子唱:“梆梆糕,笃笃笃,里头包的耗子药,你娃吃了不得活。”但唱归唱,临到一个个捧着烙得黄澄澄的梆梆糕时,却吃得有滋有味。再晚一点,就是通宵都听得到的“炒米糖开水!藕粉面茶!”和“卖盐茶鸡蛋!”的吆喝声。

烧饼、酥糖、马蹄糕的遗憾

旧时重庆街头小吃的花色品种比现在多,可惜有些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现在不是看不到了便是已无昔日的风味了。例如烧饼、马蹄糕、酥糖。

说到烧饼,年轻朋友会说那有啥稀罕,现在到处都有卖的。我这里说的烧饼,烘烤出来大多是夹层空心的,那些年重庆人把这种烧饼买来,撕开一个小口,把菜塞进去,夹在中间吃,有人叫他“荷包饼”。每逢清明时节上坟、郊游和踏青,人们都爱买上一些荷包饼,夹上自己做的“和合菜”(用绿豆芽、韭菜、鸡肉丝、瘦肉丝加入芥末凉拌而成)作为野餐主食。这种荷包饼甚至盛上汤也不会漏。

旧时的重庆街头,常有挑着担子卖马蹄糕的小贩,担子一头是炉具,上面放一平锅;另一头放着一木盘,上搁马蹄糕料坯、油及切糕的刀具,木盘下面有一小箩筐,内装薪炭等。马蹄糕,形如马蹄,煎熟后,色泽金黄,吃起来糯而不粘,香甜而不腻,细嫩爽口。只可惜今人已没这种口福了。

那时,街上小贩还卖一种甜食点心,叫酥糖,不过这东西一般只在过年时才有卖的。据说是用麻糖(也有说是白糖)做成的,把麻糖拉成比头发还细的糖,扑上炒熟的糯米粉,以免糖丝粘在一起,然后团成一个个如茶杯口大的酥糖。这种酥糖看去色白如雪,根根糖丝清晰可数,入口即化,香甜无比。据说有找着“头”提将起来,抖开成一束糖丝而不断者。儿时年年都要买来吃,至今尚难以忘怀,不过这也只能成为一种甜蜜的追忆了。

(责编 武胜利)

(题图为重庆四面山)

上一篇:灵丘县隘门峪北魏文化群遗址考 下一篇:浅说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