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

时间:2022-08-30 03:52:46

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

“十五”是我市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的五年。“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定**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及卫生发展现状

(一)“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末,我市城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04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8.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17‰以下,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98.66/10万以下,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2、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8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52家,妇幼保健机构8个,疾病控制机构11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卫生院95个,个体诊所1379个,村卫生室1754个,基本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3、重大传染病防治成绩显著。通过多年的努力,“十五”期间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48.21/10万以下,与“九五”期间比较下降6.39%;重点加强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共发现并防治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105例(其中“十五”期间新发现并防治艾滋病感染者93例);共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13240例,相当于前十年免费治疗的总和;宜都市、当阳市、远安县、夷陵区、伍家岗区及点军区巩固了血吸虫病达标成果,枝江市实现了血防传播阻断目标;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基本达到95%;战胜了“非典”疫情,有效防范了“禽流感”向人间的传播。

4、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我市共争取国债和省投资项目110个,其中疾控中心国债建设项目10个,传染病院和传染病区建设项目11个,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1个,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项目88个,总投资706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403万元,省补助资金975万元,地方配套2690万元;全面完成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体制改革工作;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初步建立起了由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和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5、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长阳、当阳、秭归、远安、五峰、宜都等县市先后纳入试点范围;全面完成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通过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新三项建设项目”和“降消项目”等项目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更新了医疗设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开展了第三轮、第四轮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6、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全市共核定非营利医疗机构429个,营利性医疗机构618个,一批上规模的民营医院加入了市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得到改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市共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5个,其中西陵、伍家岗两个区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积极推行了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负担;规范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使我市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趋于规范和合理;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改善了医疗服务,树立了良好形象。

(二)卫生资源现状

1、卫生人力:**年底,全市共有卫生人员205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244人,占总人数的83.9%;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生6163人,执业助理医师1235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85人;注册护士5620人,每千人拥有护士1.41人;药剂人员1509人,检验人员86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55人。村卫生室中拥有乡村医生3460人。

2、医院床位:**年底,全市共有病床11428张,其中**城区(含夷陵区)5607张,县市5821张,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319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86张。

3、大型医疗设备:**年底,全市共有单价万元以上设备4837台,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256台。在国务院公布的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中,医用核磁共振(MRI)5台,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25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2台,800MA及以上医用X线诊断机(DSA)4台。其它大型医疗设备中800MA及以上医用X线诊断机(不含DSA)4台,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UFCT)1台,X刀1台。

4、卫生事业经费:**年,全市财政对卫生共投入17298万元,其中卫生事业费16827万元,中医事业费470万元。卫生事业费中,医院经费5667万元,占33.68%;防治防疫经费2244万元,占13.34%;妇幼保健经费667万元,占3.96%;乡镇卫生院经费4962万元,占29.49%;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11万元,占0.66%;干部培训经费428万元,占2.54%;其它卫生经费2748万元,占16.3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市卫生资源总体人均拥有量较高,增长较快,但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卫生人力、床位、设备等卫生资源70%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基层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不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办医、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卫生宏观调控难予进行,很难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医疗市场无序发展,常规设备投入不足,大型设备重复购置,造成有限资源闲置浪费。

(三)中医卫生资源薄弱。我市县市区中医机构医疗设施、设备简陋,与同级西医机构相比,差距较大;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人才梯队不完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欠缺,制约了中医中药水平的提高。

(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卫生经费的投入不足,我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存在“以药养医”现象;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造成了药品价格虚高,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再加上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农村卫生相对薄弱。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卫生队伍学历结构偏低,技术力量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完全普及。

(六)整体科技实力不强。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拔尖人才不足,卫生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医、教、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卫生科技整体实力不强,优势学科不多,医药卫生科研成果转化滞后,效益不高,卫生科技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七)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非典”以来,我市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投入总量及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明显偏低。**年,我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收支亏损达19490万元,加上财政补助后,仍然亏损2192万元,其中医疗机构亏损就达到2133万元。由于财政补助相对不足,无法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人员经费和机构发展建设经费,只能靠单位自己“创收”解决,从而阻碍了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扭曲,加大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主导作用,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点,按照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起符合**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卫生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卫生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和全方位性,协调卫生服务的各个领域,统筹兼顾各类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制定适宜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实现供需平衡。

2、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对全市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全面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和社区卫生建设,大力发展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

3、坚持行业管理原则。着眼全局,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格局,对本区域内各种隶属关系的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行规范化的行业管理。

4、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必须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必须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5、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建设和改善医疗服务条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6、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为调节作用的结构多元化、卫生队伍专业化的医疗管理体制。

到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鄂西、渝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指标

1、城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4/10万以下;

3、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

5、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70/10万以内;

6、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7、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市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

9、卫生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

五、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市场供需趋势,逐步完善城乡整体医疗服务网络。继续深化城填医疗体制改革,增加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加强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保障机制,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建设

**城区以**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葛洲坝中心医院为依托,逐步建立起设施完善、管理现代、服务一流,在省内地市州中处于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医疗中心,成为我市乃至鄂西、渝东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逐步完善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大力加强市传染病医院建设,逐步建成全市传染病权威诊疗机构,不断完善市传染病医院综合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开发区区域内的医疗服务中心。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传染病区的内涵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要加强精神病院、血防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等其它专科医院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市民健康需求。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有一定特色的专科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和上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社会需求大的医疗保健机构。

2、中医中药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湖北省发展中医条例》,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培植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专家培养力度,造就一批继承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大中医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未设中医院的县市,要在县医院中增加中医科的建制,成立中医部,加强民族医学的发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必须设立中医科,发展民族医学,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3、医疗急救

加强**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市区院前急救网络,实现市区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规范管理,统一指挥,高效运行;2008年,在整合资源、激活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各县市人民医院建立指挥分中心,完善健全“市指挥中心——县市指挥分中心——急救站”院前急救管理机制;到2010年,逐步实现指挥中心由院前急救指挥型平台到具备院前急救能力的“急救中心”的过渡,建成适合我市实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采供血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为依托,加强全市无偿献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采集全血和成分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加强血液和血液生物制品管理,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保护献血者和受血者身体健康,阻断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处在边远地区,中心血站幅射不到的五峰自治县、兴山县,要加强中心血库的管理;要逐渐扩大市中心血站供血范围,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向全市范围内统一供血。

5、医学科研及专科建设

依托医学大专院校,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医学科研工作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率要达到80%;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实现卫生科技与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快贫困地区卫生科技水平的普及利用。加快我市专科建设力度,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再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10个,即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给予重点扶持,提高我市整体医疗水平;在专科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专项资金,在创建和巩固两方面予以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专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卫生机构建设

农村卫生机构建设,要明确目标,搞好规划,突出重点。要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以村卫生室为基础,抓紧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网络。要坚持“完善机构、强化措施、稳步推进”的原则,扩大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市为单位覆盖率要达到100%,人口参与率达到80%以上;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农村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院长任期责任管理,改革乡镇卫生院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设备,扩展业务,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三)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进一步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社区卫生覆盖率,确保“十一五”期间达到90%以上,使群众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卫生和健康问题能够在社区得到解决;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诊,合理分流病人;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培训,严格人员的准入,积极推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到社区卫生机构累计服务一年制度;积极探索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和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逐步构建起城市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

加强城市惠民医院建设,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城区在“十一五”期间,积极争取省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立和建设1所惠民医院,实行经费全额保障,直接面向城市社区中生活困难的群众,减免部分医药费用,药品实行平价平出,减轻困难群众的医药负担;各县市区要确定城乡困难群众定点救助医院,对“五保户”、“特困户”和没有能力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群众,减免部分就医费用,对大病患者给予适当补贴。

(四)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的改革工作,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中心机构和职能的完全分离;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提升各类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降低传染病总发病率,不断完善疫情报告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提高疫情报告灵敏性和准确性,提高疫情数据的应用、分析和预测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检验工作,建立健全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监测防治网络,重点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疾病的监控;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到“十一五”期末,以县、市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10万以上;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按照**市防治艾滋病长期规划,加强机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开展对重点易感染人群的监测工作,继续推广实施娱乐场所100%安全套项目,全面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所有艾滋病人,感染者家庭救助率达到100%,广泛开展全民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以县为单位,使全市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以上,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85%以上;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枝江市于2007年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确保全市病人、病牛感染率在1‰以下,基本消灭垸内钉螺,90%以上的钉螺孳生环境得到改造;确保消除碘缺乏病达标成果;地氟病防治完成改灶降氟任务2万户;加强流动人群疟疾监测工作,防止暴发流行,巩固我市基本消除疟疾成果;开展系统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加强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进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加强职业病查治工作,建立职业病监测预防控制体系,确保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加强疾病检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工作,积极争取和利用资金,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实验室、艾滋病确诊实验室和P2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

(五)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进一步巩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果,“十一五”期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政事分开、综合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系。加强在疫情报告、传染源隔离、医院消杀、饮用水、食品卫生安全、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工作中的卫生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市内外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保证一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被监督部门能积极配合,各项防治措施能顺利实施;建立现场快速检测系统,进一步增强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100%,餐饮业及其他食品卫生经营单位量化管理达90%以上。

(六)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按照国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要求和标准,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集妇幼卫生监测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能够承担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任务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童救护机制和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统一规划,保障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将基本妇幼保健工作融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城市妇幼保健机构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并提供技术支持;要积极利用政策,广泛争取资金,加强妇幼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更新;要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积极探索村级妇幼保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转变村级妇幼保健职能,做好妇幼保健统计信息、孕期保健、转送孕产妇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等工作。

(七)卫生信息建设

建设具有现代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十一五”期间,构建覆盖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高效、快速、通畅的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市卫生局网站建设,扩大网上审批、查询、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和范围,增强行政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共性;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料库,做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实现统计数据的随时采集、随时汇总、随时分析的功能;完善卫生服务信息定期制度,选择病人关心的,能体现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的部分指标,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保障病人的知情权。

(八)爱国卫生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爱国卫生基本方针,加强爱卫机构建设,保障专职人员和经费;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和自我保健意识,全市各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活动,**城区“十一五”期间,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宜都、枝江、当阳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夷陵区太平溪等三个乡镇进入国家卫生城镇行列,长阳、远安、五峰三县先后达到省级卫生县城标准,全市20%乡镇达到省级卫生镇标准,10%村达到省级卫生村标准,全市创建一批省级卫生社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推广建设使用沼气池力度,基本普及安全卫生饮水,改善农民生活居住卫生条件,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4%以上,粪便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72%以上;深入开展除四害活动,各县市在2010年前均要实现“灭鼠先进县城”和“灭蟑螂先进县城”目标,一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县市,要实现“灭蚊和灭蝇先进县城”目标。

(九)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三峡大学医学院、**卫校和其它卫生学术团体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加强在职卫生人员继续教育,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将继续教育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要保证继续教育经费不低于本单位人员经费支出的1.5%,并做到专款专用;县市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要达到85%,市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要达到85%。

要解放思想,创造条件,理顺**卫校办学体制,积极探索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新模式,要以发展专科教育为主,增设本科教育,按需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乡村医务人员短期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拓宽办学渠道,扩大招生规模,到2010年,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000人。

积极探索卫生人才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理论武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专业知识培养力度,逐步提高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部门直属的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士、研究生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以上,本科学历占4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20%以上,省市管专家占0.8%以上;坚持实施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强化学科带头人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一批在全省相关学科或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重视青年人才和后备干部培养,每年确定一批青年人才实行跟踪培养;改革卫生管理人员选任方式,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和社区累计工作一年的工作机制,做好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十)红十字会工作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健全红十字会组织,进一步加大红十字会人道主义的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筹集善款,积极开展备灾救灾工作;拓宽渠道,开展社区卫生救护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易受损人群自救互助能力;积极探索红十字社区工作新模式,确保“红十字关爱进社区”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组织、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工作;加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工作程序,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形式;加强同国际、国内红十字会的交流与联系,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交流,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推进合作;做好眼角膜的捐献工作,积极筹建**市红十字眼库,造福失明患者。

六、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促进卫生事业新发展

“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完善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改扩建88个乡镇卫生院、7个街道卫生院、9个县医院、6个县级中医院和703个重点村卫生室的房屋基础设施,更新、配备一部分医疗设备;继续申报全省新一轮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和设备配置。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规划利用上级补助资金,改扩建10所卫生监督机构、10所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及执法、检测装备;改扩建五峰自治县和兴山县麻风病村基础设施,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条件;改扩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基地、职业病防治所,配备部分检测设备;完成市传染病医院后勤辅助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市优抚医院精神科住院楼,形成精神病人住院、康复一体化。

(三)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城区重点加强市中心医院手术大楼、市一医院门诊病房大楼、市二医院住院大楼、葛洲坝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花艳火车站新门诊楼建设,完善我市城区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市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医院住院楼扩建、综合楼加层改造项目,提高中医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上级补助资金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城区街道卫生院和条件较好的社会医疗机构为基础,积极争取资金,改造建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在**城区设立建设1所惠民医院,解决城区困难人群“看病贵”问题。

七、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改革,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体系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对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引导卫生服务向公平、高效、优质、多样化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市“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区域性卫生发展规划,实行市县两级规划,两级管理。

(二)强化行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打破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的格局。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卫生机构的社会化,将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纳入卫生发展规划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办医院”真正的转为“管医院”,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加强卫生行业的宏观管理。

(三)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卫生体制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体制改革应改变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垄断的局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筹资发展的格局;卫生体制改革要理顺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改革。

(四)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

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弘扬行业正气,端正医德医风;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文明行医、诚信服务,树立诚信为民思想;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狠刹不正之风,严格查处乱收费、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积极推进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间辅助检查诊断结果互认制的建立,有效遏制医院检查项目过多过滥的状况,确实减轻患者的负担。

(五)加快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医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制定优惠政策,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大力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批适应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要瞄准国际、国内医学科学技术前沿,坚持以技术引进为主,引创结合,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区域内知名专科建设,力争逐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加大对大中型医疗机构临床重点学科研究补助力度,提高疾病诊疗水平,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六)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卫生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卫生法律意识,促进卫生工作的法制化;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加大对食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公共安全;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切实整顿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行医和打击江湖游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七)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

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职责,公共卫生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公共卫生机构依法运作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公共卫生管理责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重点抓好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疫情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公共卫生要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上下贯通、反映灵敏、运转协调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八)完善卫生经济政策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卫生投入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卫生经费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调整卫生事业补助资金的流向,重点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区卫生、传统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等领域倾斜。

上一篇:国家粮食储备库思考 下一篇:电网发展十一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