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8-30 01:25:41

在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临终关怀教育在护生中的实施及意义,结合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期间的真实体验,提出了目前临终关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护生开展临终关怀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护理教育管理者应在护生实习前开设临终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临床带教老师应深入了解和理解实习护生在对患者进行临终护理时的感受,帮助她们克服各种身心障碍,指导她们对临终患者的护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关键词:护生;临终关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2-02

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1]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护、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我国每年约有700多万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病痛和绝望中走向死亡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恰当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临终服务,以提高我国人口临终状态的生存质量,最终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国内已有米光明等提出要在全社会开展死亡教育,杜智殊等认为死亡教育应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3]。高等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护理专业队伍的接班人,作为未来直接面对死亡的护理工作者,迫切需要有关死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所遇的问题,以帮助临终者消除痛苦,减轻焦虑与恐惧,满意走完人生旅途,到达生命的终点。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的护理专业中开展死亡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 我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死亡教育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发展于20世纪中期,在60年代曾掀起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影响甚大。死亡教育兴起于美国,后传播于西方其它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现已在大中小学根据不同的年龄对象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从我国来看,香港、台湾的死亡教育研究虽不及西方国家,只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较为迅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实践开展也较为成功。与之相比,内地的死亡教育虽起步于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翻译出版了一些有关死亡教育研究的著作,一些医学院校也相继在医学伦理学中增添了死亡教育的内容,许多学者也逐渐重视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并开始呼吁整个社会关注死亡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但由于文化传统的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地的死亡教育研究严重滞后,甚至是一片空白,急需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2 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对护生自身的意义:重视生命质量,帮助濒死者顺利走过生命之旅的最后阶段,帮助亲友有效地应对失落和悲哀反应,使濒死者及其重要亲属感到欣慰及获得支持,就必须对实习护生进行死亡及临终护理知识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的健康卫士。死亡是一个固有且无法解决的适应性问题,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DA)形式普遍存在,有学者认为,以特定文化为基础进行不同的训练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对缓解DA非常重要;或进行与死亡有关的演讲或死亡教育训练可能有助于减轻DA。有研究指出,接受相关教育与临床经验可降低护生照顾濒死患者的焦虑,因此,建议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死亡教育及临终护理课程,以减轻她们对死亡的恐惧及焦虑。护生是成为护士的必经之路,她们在学校接受的死亡教育与临终护理知识直接影响其工作后能否胜任临终关怀工作。

2.2 在临终关怀中的重要作用:恐惧是临终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恐惧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对死亡的恐惧,其次是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再次是与亲人分离的恐惧。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安慰。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特别是对人在濒死、死亡与死后这些过程中,根据临终患者的不同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灵活多样的临终关怀模式,帮助终末期患者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提高其生存质量,维护尊严,又可给予病患家属精神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4]。

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患者痛苦,让他们舒适,提高生存质量。关怀临终者是现实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医疗、保健以及生死等问题关怀程度,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应使护生在实习前系统学习有关临终护理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护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分析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理性判断力。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矫正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恰当应对人生事件。[5]实习护生是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前线战士,只有对她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才能使其形成科学的死亡观,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才能,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并为今后成为临终护理的教育者、指导者和实践者奠定基础。

2.3 对护理专业发展的促进: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能够消除护理专业的教育盲区,扩展护士知识结构,提高护士应激水平,增强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形成临终关怀队伍。现代护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新的生命观不仅强调生命的神圣,更强调生命的质量和价值[6],死亡教育侧重于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生命质量而非延长生命长度,强调维护病人尊严,实现道德死亡。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是护理理念和护理方式改变的奠基石,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

3 对我校有临终护理实习经验护生的实证分析

死亡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生在对患者进行临终护理期间的心理体验,本人对我校30名有过临终护理实习经验的护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大致可以得出四个主题,即实习护生面对死亡呈现负性情绪、缺乏临终护理知识、渴望获取更多的临终护理知识、只有很少的途径获知临终护理知识。

3.1 实习护生面对死亡呈现负性情绪:在调查中,护生均表达出对死亡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但家属的痛苦与悲伤更使她们不知所措和感到悲伤痛苦,特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揪心的场面使她们感到无比的压力。

3.2 实习护生缺乏临终护理知识:实习护生虽然在理论学习中曾接触临终护理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临床经历,她们无法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终关怀的实际行动和护理能力,因此在真实的临终情境中,她们十分缺乏临终护理知识。

3.3 实习护生渴望获知更多的临终护理知识:由于护生缺乏临终护理知识,以及她们在临终关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无价值感,她们表现出对临终护理知识的强烈渴望。谈论死亡向来是中国人的禁忌,即使是医护人员,面临死亡事件时仍然感到有不安与逃避的心态,但对死亡必须有积极正向的态度,这样在照顾濒死或死亡患者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进而影响到护理品质[7]。

3.4 实习护生只有很少的途径获取临终护理知识:实习护生提出对临终护理知识信息来源的途径有:平时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看到过有关死亡的报道;在一年级解剖课上接触过尸体;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个章节中有很小的篇幅介绍临终护理知识。

通过对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期间真实体验的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期间心理、生理、知识、技能等几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论是护理教育管理者还是带教老师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快开展起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相关课程,让高等护理专业护生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培训。

4 目前临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死亡教育是现代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新课题,在我国仍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临终关怀的发展虽然为死亡教育打开了一定局面,但是死亡教育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正是这种学科局限大大阻碍了死亡教育本身的发展[8]。对医护人员而言,死亡教育包含于临终关怀之中,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首要条件,但死亡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所以死亡教育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这点正是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的最大区别,所以应将死亡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发展。

4.2 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并不能停滞于护生阶段,专业的死亡教育不仅要在护生阶段大力展开,也应该成为已进入工作岗位的护士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在进行自身死亡教育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对实施死亡教育最有效的内容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死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实现死亡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

4.3 我国高校的死亡教育课程,即使是医学院校,也都是穿插于心理、伦理、社会、哲学的学习当中,并没有开设单独的死亡教育课程,也没有编写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死亡教育教材,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完善的评估工具来鉴定死亡教育的最佳内容和最好方法,这些都是今后死亡教育的研究重点和努力方向。

4.4 我国现阶段的死亡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必要的人文基础、师资训练,迫切需要家庭、医疗、社区、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成立专门的死亡教育机构,类似于美国的“死亡教育与咨询学会(ADCE)”“全国死亡教育中心(NCDE)”等并建立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专门的死亡教育人才。

5 在高等护理专业进行临终教育的探讨

5.1 课程设置:我国医学院校的死亡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冲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紧密结合临终关怀课程,贯穿护理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和美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宗教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呼吁相关学者针对医护专业学生编写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教材。护理院校应开设相应的学科,借鉴国外死亡教育形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成立精确、全面的死亡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5.2 教学内容:针对护生开展的死亡教育属于专业性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4个方面的内容,其内容应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①死亡学基本知识:人类死亡学的本质及意义、生命过程、死亡的定义与标准、死亡心理、哲学与宗教死亡思想、死亡的道德、法律问题等。②针对护士角色需求的死亡教育:不同人群对待死亡和濒死的态度、死亡焦虑与恐惧的原因与缓解、家属居丧悲伤与心理辅导、死亡宣告、安乐死、遗体处理等[9]。

5.3 教学形式

5.3.1 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按照书本讲授有关死亡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并通过收音机、幻灯片、多媒体、影视传媒等视听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5.3.2 角色扮演:让护生相互扮演医者、死者、伤者、家属等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情景使护生通过不同的经历来体现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并逐步摸索出自己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和看法;让护生意识到生命是可贵和脆弱的,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神圣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护理服务事业中去。

5.3.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视死亡,以便能在未来的护理岗位上与病人就死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及感受,事先要准备不同类型的临床病例,这样才能提供给护生不同疾病死亡过程和处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对沟通技巧的探讨,因为良好的沟通可以拉近护理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系,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5.3.4 临床经历:主要针对高年级护生或者实习护生,此时的护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树立了科学的死亡观。进入临床初期最佳的学习方法是观察和模仿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和沟通技巧。当护生亲身参与临终护理时仍不能脱离临床护士的指导,对于具体每个个案的护理都应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单是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进行临终护理前要做好各方面的评估工作,开会探讨最佳护理方案;临终护理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思;结束临终护理后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和过程总结。

5.3.5 第二课堂: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第二课堂的学习是不容忽略的,让护生阅读有关生死主题的故事。已有学者证明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死亡的消极情感映象逐步转变为积极情感映象,鼓励护生积极参加死亡教育领域专家举办的相关讲座;课下通过教师指导阅读有关资料和书籍;参加有关安乐死、器官移植、艾滋病的社会活动。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终过程中,因人而异,经历的时间或长或短,但绝大数病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平静地走完最后的生命历程。这根“拐杖”就是死亡教育。从我国的国情、社情及民情出发,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它使我们能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与死亡。

护理教育管理者应在护生实习前开设临终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让护生接受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临床带教老师深入了解和理解实习护生在临终护理时的感受,帮助她们克服各种身心障碍,指导她们对临终患者的护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为今后的护理队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临终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小萍. 基础护理学(第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9

[2] 杨建兵. 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原则[J]. 医学与社会, 2002, 15 (6):49~50

[3] 卢锡芝,屠玉玲,章晓莉.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 46~47

[4] 卢敬梅,李映兰. 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8B):37-38

[5] 王云岭,曹永福,杨同卫.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J].医学与哲学,2007,28(6):55

[6] 张莹. 死亡教育概述[J].上海护理,2006,6(5):72-74

[7] 孙嘉玲,颜庆云,黄美瑜,等. 不同学制护生的死亡恐惧与态度之比较[J].辅仁医学期刊,2004,2(4):291

[8]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6,19(3):49-51

[9] 郭巧红,任小红,周丽娟,刘琳. 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 护理研究,2009,23(2B):453

上一篇:临床医学教学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改进策略 下一篇:精神科住院病人心理情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