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国人20个用药“陋习”(一)

时间:2022-08-30 01:20:28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但是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能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用之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致残或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不合理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住院的病人比例为10%~20%,其中有5%的病人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因此,安全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自购药物、自我药疗更加普遍,而由此带来的滥用、乱用药物以及药物性损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此,我刊特别邀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医药学专家,解析国人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陋习”),以帮助大家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编者

支持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胡晋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功立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自我药疗专业委员会主任药师

肖永红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章辉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1. 看到平价药店里好几种药都符合自己的“适应证”,就一咕脑儿买回来备用。

现象描述: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平价药店于开业之初,大幅度降低药价,引来了大批消费者摩肩接踵,手提菜篮,如入超市,将认为符合自己“适应证”的药品尽量多地放入篮中,买回去备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是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是前提。

专家解析:去平价药店购买药品,同去超市购买食品有很大不同。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意选用,打折时还可以多买一点。而药品是特殊商品,购买时既要考虑适应证,还必须考虑禁忌证,否则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张大爷经常感冒,乘去平价药店的机会,购买了多种抗感冒药,如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等。应该说,张大爷购买的都是治感冒的“好药”,但是,他们并不适合张大爷服用。因为张大爷患有前列腺肥大,而他买回的这些药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可引起尿闭、尿痛,加重前列腺肥大症状。

可见,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前,一定要确定所选定的药品与自己的疾病情况相符,千万不要贪图便宜,一次性购买较多具有同样功效的药物。毕竟药品除需对症使用以外,不像食品可以天天食用,如果买回家的药品一时半会吃不完,还可能过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2.一些患者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选购药品。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格外关注,稍有不适,便会根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为自己选择药物,以为这样节省了挂号费,节约了时间。有的患者还会长期购买广告宣传的药物自疗。

一句话点评:药品广告是介绍新药的良好途径,但不是药品说明书。

专家解析:许多疾病都有相同的症状,例如同样出现咳嗽、咯血症状,年青人以结核常见,而对于50岁以上特别是吸烟者首先考虑的是肺癌。有一位因“咯血”就诊的男性病人,自述有过多次咯血史,每次都是去药店购买广告宣传的药品,服药后症状好转。可是后来吃药无效了,才到医院诊治,结果检查下来发现是晚期肺癌。

大多数情况下,如普通的感冒、胃肠炎等轻微小病,可以短时间自疗。但是长期依据广告宣传自我药疗就不可取了。例如,有一名病人上腹部不适,看了广告宣传后认为是慢性胃炎,于是就长期买治疗“胃炎”的药。虽然有时症状有所好转,但病人体重逐渐下降,后来到医院就诊,发现是胃部恶性肿瘤,后悔莫及。

另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病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也不宜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购药治疗。

3. “老病号”久病成良医,就医时自行“点药”。

现象描述:在门诊,常有患者在就诊时,要求医生开某某药,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久病成良医”,“点药”更是家常便饭。还有的“老病号”干脆请子女代劳,去医院找医生配药。

一句话点评:就医时,配合医生治疗是病人应有的自觉行为。

专家解析:病人在看病“点药”,类似于在饭店就餐点菜,他告诉医生,要用哪种药而不愿用哪种药。其实,这样做是将“就医”简单化了。大家知道,就医用药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远较其他学科的学生学习时间长,这也说明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稍有不慎,即会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需要强调的是,同样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病人的用量可能相差很多,也可能虽然患有相同的疾病,甲病人可以用这种药物,但乙病人就不能用。例如,安定类药物,大多数人都可以应用,但是,病人若有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即使使用远低于常规剂量的药物,也会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致命。至于请子女代配药,那更不可取。病情不稳定的老年或慢性病人不宜由亲人代配药,而应当带其找医生诊治。

4. 不管药物是否对症,盲目崇拜“进口药”。

现象描述: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进口和合资的药品很多,有的病人对进口药品存在崇拜心理,总认为进口药疗效好,好像唯有使用进口药才能治好疾病。还有的病人在生病后,不惜化重金托人从国外购药使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疗效应从安全性、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专家解析:一般地说,进口药品在制剂纯度、工艺和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国产药品,服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这并不等于说凡是进口药品的疗效就一定比国产药好。如果不对症使用进口药品,同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种在疗效上也存在差异,这需要医生在临床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其实,目前大部分国产药品已有确切的疗效,如盲目崇拜进口药,不注重合理使用,不但造成金钱浪费,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主要是看是否对症用药、治疗方案是否正确以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进口药品。不论是国产药品还是进口药品,只要是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同样都是有效的,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临床的合理使用。

5.“便宜没好药”,价格低的药品肯定治不了病。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十分关注医生所开处方的药品价格,认为医生开的药越贵越好。当知道药品价格仅仅几块钱,就开始怀疑药品的治疗作用,认为这么便宜的药能治好病吗?

一句话点评:价格不是决定药品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专家解析:药物的疗效并不以其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药品的价格是由原辅料的成本高低、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产量的多少、广告宣传投入、销售环节和市场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理作用大小,是否对症用药和合理使用。即便是价高疗效也好的药物,也须对症合理使用才能有效,若是滥用、乱用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例如,胃酸过多服用碱性抗酸药十分对症,胃痉挛服用阿托品可以药到病除。像这些选择性很强、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很多,它们都很便宜,只有几分钱一片。再如抗生素,如果不管适用范围,盲目追求新贵,不但造成浪费,还会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给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不能以药品价格的高低来评价药品的好坏,真正的好药应该具备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性。

6.在购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物前,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现象描述:如今,一些人患了小毛小病,如感冒、腹泻、头痛等,常去药店买药自疗。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许多人购药、用药时,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只是根据既往经验,或根据普通店员(非执业药师)的推荐。

一句话点评:说明书是指导老百姓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重要信息。

专家解析:有人认为,非处方药是应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的药品,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较随意,以致出现不良反应。

张大妈因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正服用罗红毒素。不巧,她的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于是她到药店买了一盒氯雷他定片,睡前服一片。当天夜里张大妈心悸不安。原来氯雷他定片与罗红霉素同服,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猝死。如果张大妈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就可发现说明书中明确指出:“禁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等一同使用。”

非处方药是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它不像处方药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所以药品说明书就是指导用药的最重要信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每张非处方药说明书的最顶端,都须注明:“请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其目的就在于提醒消费者在应用药物前应予以充分注意,避免用药时发生意外。

7.为尽快治愈疾病,加量、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现象描述:一些人认为非处方药应用安全,加大剂量服用也没有问题。于是,在生病时,为求尽快治愈疾病,服用不同药物,或短时间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还有的人忽视用药疗程,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一句话点评: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好,只是针对处方药而言的。

专家解析:非处方药均来自处方药,一般经过临床较长时间考验,疗效肯定,安全性比处方药相对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如果患者服药时,不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服用,仍然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有一位患者感冒后求愈心切,同时服用了从药店购买的多种抗感冒药:仁和可立克、快克、泰诺。这就造成了重复用药,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酚氯苯那敏都是三次服用的剂量,这将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困倦。再如,每日服用1克以下的维生素C是安全的,但如超过此剂量长期应用则可引起腹泻等,甚至引起尿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还有的人忽视非处方药的使用疗程,超时服用。其实,出于安全考虑,每一种非处方药都规定了疗程,如解热镇痛药解热限用3天,止痛限用5天,止咳药限用1周,如果症状不缓解就要考虑是否选对药,或用药的剂量、方法等是否恰当,必要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8.在用药过程中,不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现象描述: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对医生要求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都无异议,但对医生要求,在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却不以为然,有的甚至拒绝去医院检查。

一句话点评: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对指导合理用药极其重要。

专家解析:血液浓度测定是临床用药监测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治疗个体化,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常见的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地高辛等。这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潜在危险,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

有些药物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如抗精神病类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可以导致QT间期延长。因此,医生要求病人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心电图,以及早发现异常。还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氨甲喋呤、氯丙嗪、安定等易引起肝损害,庆大霉素、链霉素、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可以导致肾损害,因此,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期早期发现毒性反应,及时减少用药剂量或更换药品,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9.不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象描述:不少人认为,服中药需要“忌口”,服西药则没有必要“忌口”。还有的人只知道服药,而忽视了改变可降低疗效的不当生活方式。

一句话点评:合理饮食是发挥药物疗效的必要保证。

专家解析:病人在服药期间都无法避免一日三餐,而饮食所涉及的进食时间、食物成分等都可能通过不同环节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与含钙、镁丰富的牛奶、咸鱼、豆腐等同服,可生成不易溶解的结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使药物减效或失效。再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异卡波肼等)可抑制体内酪胺灭活,如服药期间食用干酪、酸牛奶、蚕豆等含大量酪胺的食物,会导致食物中酪胺无法代谢而蓄积体内,引起头痛、血压急升、心跳加快等严重症状。花菜、番茄等食物中,含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维生素K,食用后会减弱华法林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病人服药依从性差,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改变。例如,血脂偏高患者,一边在吃降脂药,一边却烟酒不离,每天仍大鱼大肉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以致血脂持续居高不下,危害身体健康。

10. 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随意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物。

现象描述:有的人吃药时害怕药的苦味,特别是有些家长在给小儿服药时,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常换用果汁送服药物。有的人则图方便、省事,随意用牛奶、茶水送服药物。

一句话点评:无特殊要求的口服药应使用温开水送服。

专家解析: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质等成分,用茶水服药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例如四环素类、硫酸亚铁、奎宁、洋地黄等。茶叶还可能拮抗抗组胺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茶水中含咖啡因,它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与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的作用相对抗,使药物疗效下降,也可使某些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的兴奋作用加强,导致过度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牛奶 牛奶也可能使一些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如有人发现300毫升牛奶可以使去甲金霉素的吸收大大减少。

* 葡萄柚汁 一些特殊的果汁与特定的药物同服,则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需他定、西替利嗪等与葡萄柚汁合用,可产生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调脂药他汀类,如洛伐他汀等与葡萄油汁合用,可引起肌痛。连续用葡萄柚汁服用环孢素、特非那定等药物,可大大减慢药物的体内代谢速度,使这些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毒性反应。

11.把医嘱“每日四次”,简单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

现象描述:不少人服药时,常认为“一日”是指白天这段时间,如把“每日四次”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把“每日三次”用药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或是三餐前后。

一句话点评:正确的给药时间,可以维持人体内恒定的血药浓度。

专家解析:临床服药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的。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药物种类 半衰期(时间) 口服给药时间 其他 超快或快速消除类药物 1~ 4小时静脉滴注 中等消除类药物 4~ 8小时 每日三次给药慢消除类药物 8~ 12小时 每日二次给药极慢消除类药物 大于24小时 每日一次给药一般地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一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时间协调。如每日二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如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9~10点服药;如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服药。如果你的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否则难以达到最佳疗效。

12.家庭小药箱存放药品混乱,不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

现象描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家庭小药箱,药箱内药物品种繁多。可药箱内存放药品规范的较少,内服、外用药摆放混乱,或不按规定条件贮存,如本该低温冷藏的药品却在常温下贮藏等。

一句话点评:为确保药品质量,每一种药品都有适合自己的存放条件。

专家解析:药箱内药品摆放混乱,不仅不方便寻找,还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稳定性,甚至容易造成误服。因此,家庭应按以下方法贮存药品。

1.备用的品种和数量不宜过多。家庭需要购置的药品,主要看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种类而定。一般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且品种应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或更新。

2.注意分类摆放。一只药盒只装一种药。每种药品都应该写上药名、剂型、规格、用途、用法、用量(小儿的用量应特别注明)及注意事项。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区分开。所有药品应严防小儿随便拿到。

3.注意贮藏的温度和湿度。大多数口服的片剂或胶囊是在常温下贮藏的,但有些药品注明了特殊的贮存条件,如低温冷藏(一般指2℃~8℃)、冷冻(一般指-2℃~10℃),有的药品注明防潮,则必须严格按照该条件贮藏。

13.从不检查药品有效期,对过期药品舍不得处理,或随意丢弃。

现象描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定期检查药品外观性状的习惯,也很少有人关注药品的“有效期”。而对于已经过期的药品,或舍不得扔掉,或随手丢入垃圾箱中。

一句话点评:过期药品不仅仅是失效,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专家解析:大多数药品的质量只能在有限的保存时间内才能够稳定,因此,家庭保存药品一定要注意其有效期,并定期检查药品的外观和性状。如果发现药品过期应及时处理或更新。即使尚未到期的药品,只要出现粉剂结块、变色、怪味,或片剂由白变黄,出现花斑、松散,或糖衣片发生褪色,呈花斑或黑色,或口服药水出现较多沉淀、絮状物,甚至变色、有异味等,都应废弃而不再使用。没有发现变质但已经过期的药品也不能再使用。

对于已经过期或变质的药品,,可采用下述办法处理:将药品的原包装破坏,把药片或胶囊放在水中让其膨胀化开,然后再通过马桶冲掉;液体的药物也可以倒入马桶冲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过期药品交给社会药店的过期药品回收箱,让专业人士集中处理。因药品随着家庭废水排入周围环境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14.一有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等,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现象描述: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常见不适,许多人采用自我治疗或自我用药,特别是自行服用抗生素较为普遍。

一句话点评:只有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才能使用抗生素。

专家解析:抗生素是杀灭细菌的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治疗效果。而大多数人头痛发热属于病毒性感染,如果病情不是十分严重,医生主张以休息为主,完全没有必要应用抗生素,以免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浪费医药资源,促进体内细菌耐药发生。当然,对非病毒性感冒或症状过于严重的病毒感染,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甚至引发并发症。

同样,腹泻也是常见身体不适,可因饮食不洁而产生,也可因身体其他疾病而出现。就常见食物中毒而言,大多是由细菌毒素所致,而非真正细菌性肠道感染,对于不洁饮食后迅速发生的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为主者,应该以补充液体为主,最简单的办法为口服补液,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种疾病与损伤,如轻微外伤、关节疼痛、咳嗽等均无需应用抗生素。

15.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任意延长抗生素使用疗程。

现象描述: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起初病情较重,或对所患疾病过分担忧,常不遵守医嘱规定的抗生素用药疗程,用药时间过长,以为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保险系数”。

一句话点评: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刻意延长疗程。

专家解析:在临床上,引起人体感染的细菌多种多样,感染部位差别极大,选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药时间等都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制定的,有一套治疗常规,不是由某一个医生或患者自行决定的。例如,治疗普通肺炎,一般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菌素,疗程为控制症状后3~5天即可。制定这个给药方案是通过成百上千患者的科学研究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给药时间可以治愈绝大部分肺炎,除非情况特别,一般不必延长治疗时间。

延长治疗时间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心理影响,还可造成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人体内皮肤、肠道、口腔等器官,本身有大量细菌寄生,与人体成共生状态,部分对人体有利。但是,如果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使感染细菌产生耐药,而且体内共生菌也可能耐药,当人体再次感染时,治疗将变得更加困难。可见,应用抗生素必须遵守医嘱,不要自行延长用药疗程。

16.中草药属于天然药品,无不良反应。

现象描述:有些病人,一吃中药就是5年、10年,有的甚至终身服用。还有一些病人大剂量长期服用固定成方,给用药安全留下了隐患。例如,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这样。

一句话点评:“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如此。

专家解析:中草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动植物,但随着药源的减少,也出现了不少人工替代品,比如人工牛黄。现在药店里所销售的中草药,绝大部分都是在人造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与野外采摘的中草药还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中药材质量控制更容易实现。例如,野生灵芝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有些还含毒性,人工栽培以后,就保证了灵芝的质量稳定,安全无副作用。但另一方面,不顾原产地原则,大规模引种生产,药材的药力会有所下降。

中药经过炮制、煎熬等,可以“弱化”中药的毒性,例如,乌头有毒,含乌头碱,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炮制后,毒性就大为下降,再对药量进行控制,就可以安全使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黄、马钱子以及许多虫类药等都有明确的毒性,毒性较大的甚至可致死,但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7.“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征服疾病。

现象描述:常常有人为了治疗“顽疾”,不顾生命安危,使用“偏方”“秘方”,还称其为“以毒攻毒有奇效”,结果不但没有出现所谓的“奇效”,反到遭遇不幸,甚至命归黄泉。

一句话点评:“以毒攻毒”仍需中药辨证论治。

专家解析:中草药里不乏有毒之物,有时毒性还与疗效关系甚密。过去,中医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用平和之药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用毒性比较强烈的药物进行攻伐,也确有因之而痊愈的病例,但也有不少人枉送了性命。所以,中医用大毒之剂进行治疗是有条件的。例如,从砒霜中分离出来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白血病患者都可以使用“砒霜”,而仍需中医辨证论治后再做决定。可见,“以毒攻毒”的中医方法应该接受更严格的检验才能进入临床。

当然,患者也不能道听途说,随意采用“偏方”“秘方”来“以毒攻毒”,以免遭遇不幸。例如,一名48岁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听说鱼胆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就买来一条鲜活的鲤鱼,将鱼胆取出后生吃。结果,她非但没有治好风湿关节痛,反而中毒得了急性肾衰竭,还险些丧命。

1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讳医忌药。

现象描述:有些人特别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前大多会浏览药品使用说明书,一旦看到药品说明书中列举了那么多不良反应,就很害怕,甚至拒绝服药。

一句话点评:药物不良反应并非100%会发生,但须提高警惕。

专家解析: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讳医忌药同样贻误病情而导致巨大危害。通常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时,不仅要考虑不用药物导致疾病发展的危害,以及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还要考虑短期抢救生命的意义和长远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例如,为挽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患者就不得不忍受恶心、呕吐、脱发等化疗药物所引起的强烈不良反应。

因此,应该科学地看待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通过减少滥用药、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合并用药等措施,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例如,通过用药前的皮肤过敏试验,可以预防90%以上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养成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的习惯,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可疑药品,同时与医生或药师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良反应。

19.“进补强身”观念过分深入人心,不仅中药补,而且西药补。

现象描述:如今,人们的“进补强身”的意识很强。有的人不仅采用中药补,还喜欢用“西药”补。特别是有些肿瘤病人,不论寒热虚实,都喜欢用人参进补。这种盲目进补,很可能最初感觉身体状态好些了,但复查发现肿瘤并没得到抑制,增长反倒快了。

一句话点评:缺什么补什,这是中医“补法”的精髓。

专家解析:“补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主要运用于虚损症状。“补法”运用的要旨是缺什么补什么,如果什么也不缺就不能补。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人身上显现的是营养过剩,出现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等问题,如果进补不当反会加重病情。

有人说,中医的补是增强免疫力,这是误解。补法不一定会增强免疫力,再说增强免疫力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例如,过敏性体质本身是一种免疫异常,并非免疫力缺乏。

西医本身没有“补”的概念,西药又多是成分单一的化合物,无“补”可言。有些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一般的改善饮食又不能解决,那补充一点维生素、钙片等也是可以的。

20.症状重时多药联用,症状轻时少用药,甚至擅自停药。

现象描述:病重时听医生的话,病轻了就不听了。急性期时多家医院就医,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一旦症状减轻,用药也随之减少,甚至自行停药,这是许多人都曾犯过的错误。

一句话点评:用药不可贪多,更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专家解析:有些人在疾病症状较重时,用药存在贪多心理,轮流看几个医院的专科门诊,同时服用这些医生开的药。还有的人唯恐医生开的药不够,还自行到药店买药服用。其实,多药合用虽然有的有协同作用,但有的却有拮抗作用,有的还可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到头来还可能酿成大错,发生药源性疾病,甚至致残致死,造成悲剧。

有的人在症状减轻后,用药也随之减少。其实,药物的配伍及应用时间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想停就停、想减就减的。再说,临床症状好转,并不代表疾病已经痊愈。还有许多疾病本身就需要长期用药,如降糖药、降压药、抗凝药等。当然,这些长期使用的药物,并非一个剂量服到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调整,但绝不可擅自停药。有一名45岁的肺栓塞病人,就是因为擅自停服抗凝药后,发生“肺栓塞”死亡。

上一篇:辐射,造福人类也威胁健康 下一篇:家装甲醛超标 到底会不会致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