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与媒体应对

时间:2022-08-29 10:11:14

信息公开与媒体应对

【摘 要】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现代传媒业特别是数字化的互联网,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古人预言的“秀才不出门,闻知天下事”,完全变成了现实。通过媒体,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电视和互联网的直播甚至能让我们同步获知千里万里之外的新闻事件。所以,信息的快速传递,不仅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也给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媒体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关键词】信息公开 媒体应对

一、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公开信息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也是推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手段

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为了从法律上保障人民大众的知情权,运用法律的手段敦促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中央领导奥运期间接见外国媒体记者时表示,我们的国家是民主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法制的政府,加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就是我们推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手段。

最近被媒体广泛炒作的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案”,就是政府没有依法行政、法院没有依法处理的典型案例。湖南汝城县自来水厂几位退休职工,因对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不满而四处上访多年。当他们听说县政府曾就企业改制的问题进行过调查并“形成了一份颇为客观的调查报告”后,要求县政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这一报告。县政府以报告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布报告。

最后,几位退休职工由上访改为上法院。按理说,这应该是好事。但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湖南汝城县、郴州市和省高院三级法院没有一家法院受理此案,甚至连一张不予立案的裁定都不给诉讼人。由此,国内舆论广泛关注,几位退休老职工也正在酝酿着更高级别的上访。

近日影响巨大的《河南漯河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一案,由于当地政府在相关信息披露上闪烁其词、敷衍草率、前后矛盾,而广遭社会诟病。

2012年3月27日14时许,某媒体记者耿某、朱某、袁某前往漯河市郾城区的“河畔雅墅”采访,随后在前往市房管局的途中被一辆车牌号为豫LN9999的奥迪A6车拦截,来者共4人,其中之一是漯河市召陵区房管局副局长牛豪。记者一行中有人称被对方殴打。其中袁某表示,当晚,他们一行再遭牛豪等人拦截,被“劫持”到一片麦田殴打,他还被牛豪“拿出手枪威胁”。至此,该案的恶劣性质已造成民怨沸腾。“官二代”、 “房产局副局长”、“枪支”等敏感字眼在不断地刺激着民众的神经。当地政府这时却迟迟不作反应,任由各种传闻飞速流传。

直到4月8日,新华社报道,河南省漯河市警方向记者证实,犯罪嫌疑人牛豪因涉嫌非法拘禁,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但当地警方向媒体称,牛豪是否持枪尚无定论,刑事拘留牛豪的案由也与“持枪”无涉。且被打记者可能还涉嫌敲诈勒索。

4月10日,漯河市政府网站公布信息,当地警方称牛豪“持枪行凶”案中的枪为玩具枪。案发后牛豪将该枪放置于家中。目前,警方已经扣押提取了牛豪供述的这把“玩具枪”。

就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第二天当地政府了前一日的披露,改口称是金属枪。

2、公开信息益于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我们的党和政府以更加开明开放的姿态,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客观地向公众上述信息,不仅可以在世人面前打造诚信、透明、公正的中国政府形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稳健成熟的执政能力和高度的自信力。

不敢坦然公开信息,说明你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心中有鬼。

3、现代传媒发展迅速,舆情信息瞬传全球,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信息公开便于应对和处理

过去我们常言是“秀才不出门,闻知天下事”,现在是社会大众“天天不出门,瞬知天下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其先进快捷的直播方式,让社会大众可以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同步知晓。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18分钟即向全世界消息,同时,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利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24小时不间断地介绍抗震救灾情况,每天公布伤亡和损失情况,充分信任全国的群众,也得到了全国群众的一致支持。

山东“2008・4・28”火车相撞事故,4个半小时媒体不仅详细报道事故的经过,而且事故的大致原因也一并予以公开;上海杨佳袭警案2小时公开报道,新疆袭警案6小时予以公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袭警案,在奥运会即将召开前夕、一次造成警察这么多人牺牲、事发大上海:时间、事件、地点等等十分敏感的,过去要想让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简直不可想象。

二、信息时代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认为:有一种说法,媒体专给政府找茬儿,哪壶不开提哪壶,索性“防火防盗防记者”。还有一种说法,记者以寻觅社会丑闻秘闻为职业,“哪儿有记者,哪儿就有新闻”,好像媒体天然与政府对抗。

这些看法的偏颇在于:在媒介化时代来临的今天,奉行“只做不说”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有违政府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

作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只有和媒体建成一种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通过媒体多说好说、主动说,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推进民主法治社会的进程。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网络)等媒体形式是信息公开的最主要载体,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增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学会正确而艺术地与媒体打交道。

西方国家把媒体列为继行政、立法、司法之后的第四种力量,可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不可小看。

但媒体的力量是双刃剑,就看你如何应对?

1、反应要快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先发制人――要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取得话语主动权,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18分钟后,我国国家通讯社即向全世界消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也即刻作出反应,总书记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地震发生2小时后,国务院总理乘专机,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同时国务院、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军队、武警分别通过空运、空降、徒步强行军等方式快速进入灾区,投入抢险救灾。随后,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抢险救灾组;群众生活组;地震监测组;卫生防疫组;宣传组;生产恢复组;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水利组;社会治安组),涉及到了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

同时,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利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24小时不间断地介绍抗震救灾情况,每天公布伤亡和损失情况,充分信任全国的群众,也得到了全国群众的一致支持。

现在来看,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震救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目前已经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国外媒体给予很高评价,俄罗斯俄新社的报道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我国政府在处理这个突发事件上是非常成功的,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2、重在沟通

2012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最好办法还是公开透明;现在发生问题的,大量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第一时间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越弄越被动。”

一个高明的领导,都会善于和新闻媒体打交道,都会善于与媒体记者沟通和交流,牢牢占据着舆论的最高阵地,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打造政府与新闻传媒相对和谐的关系。

面对媒体的采访,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我们都不能一味地采取回避甚至是躲避的态度。不妨采取一些“外交辞令”,耐心地、和颜悦色地做些解释。如果不便接受采访或是领导没有授权接受采访,千万不要轻易表达意见。应主动指点记者去本单位负责宣传部门或是新闻发言人处去采访。切记:不论记者的态度是如何的不友好,你千万不要发火,更不要说些情绪失控的话语。因为,你的态度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而是代表着你所在的单位和某个部门。

如果你就是新闻当事人或是能够决策的领导,就设法与媒体平心静气地交流。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尽量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3、要与媒体互动

在及时准确地信息、提供新闻通稿的同时,就是牢牢地掌控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非常重要,你的话语就能引导舆论的导向。要主动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和联动,方便的工作可以邀请媒体的参与,以避免一些媒体不正常的炒作,从而“放大”事件。不要等出事了让媒体来采访你,平时也要与媒体互动。媒体有监督你的功能,也有为你树立形象的功能。

回避媒体不算本领,关键要能掌控媒体,引导舆情,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4、增强防范意识

应对媒体的最好办法是你不要出事,不要出事的前提就是,每个人都要增强自己的工作责任心,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防范出事的意识。

因为――今天你可以隔岸观火,明天你就有可能置身火海。

也就是说,突发公共事件是会随时随地地发生。尤其是人为的,我们在工作中防微杜渐,对于存在的问题和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要认真查找、正确判断、及时弥补,将事情控制在苗头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上一篇:丹青难写是精神 塞外艺苑绽绮葩 下一篇: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认识